村姑进城记.12.

十二.出走东太湖

24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在靠近吴江境内的流域,人称东太湖。

东太湖区域由于长期河泥沙淤积严重,在靠近松陵一带形成的滩地,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狭长阻水的严重的浅涸湖区。湖区芦苇丛生,湖浅水草狂长,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农村积肥用水草的绝佳水域,而太湖盛产的经济鱼类资源为苏州胜似天堂的美誉增光添彩。

70年代,国家大力提倡“以粮为纲”的战略,吴江县政府也成立了“东太湖指挥部”,大张旗鼓地围垦浅滩的东太湖,向湖底要粮,并似在垦区发展种植和养殖经济作物,形成一个万亩农垦种植基地。自七十年代初已开始征集全县部分青壮劳力,围垦东太湖并设想基本稳定一批劳动力,定居在东太湖垦区,长时期地在太湖垦区发展经济。

东太湖垦区远离江城,交通不太便,在偏僻的太湖边,一切的建设都需白手起家,又都在芦苇野草丛生之地生活,围垦之初,需筑坝引水,所获的水下土地,还要开发利用,每项工程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并非是轻松农活,休闲养生之地。那时的劳动力是从全县各乡村报名抽调的,集体生活,劳动,在经济报酬也只有每天二毛钱的补贴,它也只适合农村强壮的单身男女青年去工作的地方。

那时东太湖农场召工的消息传至直巷,年轻人对于去农场干活的兴趣并不太高,一要远离家乡,就像插队知青一样,二是活儿辛苦,开垦荒田,需巨大的体力,三是生活单调,远离乡村,四处茫茫。传闻,在那里要去城里走路也需一二个小时,生活十分的艰苦,收入报酬并不高,所以大队里愿去报名的青年人并不多。

美和闻讯后,她立即就报名,她已在家里憋屈了好长时间,自那件事情发生后,她只想离开这是非之地,但苦于无路可走,她离不开直巷,这次有去东太湖农场的工作,就是最苦最累,她也决不放弃。

大队里挑选了二男二女去“东太湖农场”,美和是其中的一员,另外还有跟美和同岁的留妹和外号小狐狸的长根与老实人阿祥,他们都是单身,也都是厌恶长期在家无尽期的劳动而愿去闯闯外面世界的小青年。

美和的姐姐开始不同意她去,美和走了这家今后怎么办,但她也知道美和是拦不住的,另外,美和去了东太湖,她在队里仍是可拿一等工分的,每月6元的补助也不需要家里贴钱。虽然美凤她自己要嫁人了,但好在仍在隔壁队,作为大姐,反正家里人仍要她照顾的,于是也就答应了美和。

这去东太湖的四个年轻人都不是一个生产队的。留妹身强体壮,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只是长得不太俊气,几次“攀亲”都失败,家里又姐妹多,待在家中父母又不待见,平时跟弟妹吵架,她永远是错的,父母的经常指责使她对家庭无任何的好感,她也希望去外边看看。阿祥是个老好人,家里兄弟太多了,他也不想在家了,听听去东太湖还有补助,又不需要自己开伙仓,也就报名了。唯有这“小狐狸”长根,长得尖嘴瘦猴似的,没几个文化,肚里坏水倒很多,二十五六岁的人,也没有攀上对象,他愿去东太湖,为的就是美和,以前他家里也曾向美和提过亲,但被美和一口回绝了,美和最看不惯的是小狐狸的一双小眼晴,他盯着人看,眼神中闪着一丝狡猾的目光,他那双薄薄的嘴巴,讲话总是带着几分的脏话,让人听到了不太舒服。他也报名了,他心里想着美和。

很快,就要去“东太湖农场”报到了。美和把家里自已的所有的一切都打了包裹,一只网线袋和一只书包还是苏州知青建国走的时侯送给她的,这下子派了大用场,自己的细软装在书包里,网袋里装了玉华给她的脸盆和毛巾杯子一类的,身上的兜兜里珍藏着二十几元钱和十几斤粮票,全部的家当也就这么一点。

美和他们四人将会同其它大队的农垦战友共同奔赴远离故土的东太湖,一条拖轮将把他们带至另一个异乡,这雄壮的队伍正好似当年知识青年插队下乡来的情景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异地垦区“插农”比当年知青下放多了每月六元的补助。

这年是74年的初夏,美和是真心的满怀着喜悦去的,但她不知道的是,此一走,从此她最也没回到家乡直巷的田头干过一天,也没有再见到阿平一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姑进城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