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这件事的三点小建议

文 | 阿何

为了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爱引用老祖宗言论的群体。显然从进化的角度看,现代人肯定比古代人聪明,所以你只要稍微严谨一点,就会发现古人云的东西,糟粕着实也不少。

但在诸多自相矛盾的古人言论中,有一句我是颇为认同的,那就是“要有小聪明,更要有大智慧”。在我看来,“小聪明”可以代表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技巧,而大智慧则代表思维认知的模式升级。前者决定障碍穿越,后者决定方向确定。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犯的错误在于:在具体问题的战术层面花费过多精力,却往往忽略了方向问题的战略思考。

比如选择,就是一个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比重要,却几乎所有人都未曾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自己这么多年踩过的坑,和长者交流积累的经验,我整理了几个在关于如何做选择的小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选择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掌握

诸葛亮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于卧榻中可以分析各国形势,作出最佳选择。这样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神往,也造成了很多人长久以来的一个误区:选择的正确与否,主要与智慧有关。

但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我,除了智慧以外,掌握信息量的全面程度,才是关于选择正确率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作出错误的选择,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掌握的信息量太少。

所以,如果有人总是能买到快速升值的房产,很可能不是因为他在房地产投资方面的远见卓识,而是有个亲戚在城市规划局;如果有人在商业上总能作出精准的判断的话,除了其丰富的经验之外,可能也是因为他在商业情报的掌握上做得足够好。

反过来说,如果基础信息掌握不够到位,即便你在选择过程中做的分析判断逻辑再严密、推理再准确,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是错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作选择的时候,除了进行周密的分析之外,扩大信息掌握也是非常关键的,而这可以通过情报搜集训练以及咨询信息关键人物来达成,具体就不展开了。

二、别总追求最优化选择

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人犯的第二个普遍错误是:总试图通过努力,去达成最优化的选择。理论上这种做法没问题,但实际中往往最优解没找到,连次优解也失去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呢?打个比方吧:

很多人理解的选择是这样的,我们面临一个关卡,这时候前面有若干条不同的道路。你需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去判断哪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路。

这种理解有个潜在的假设:面临关卡的时候,所有选择项和信息对你都是公开透明的,你都能看到,也能进行分析。

但真实的选择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在穿过一片无边无际的麦田,需要捡一株尽可能大的麦穗。你只知道过去遇到麦穗的大小,但没法知道前面还会遇到什么。

在这种假设中,你掌握的信息永远是不完备的,永远有很多未知的因素等着你。你想追寻的最优解,甚至是不存在的。

对我们的启发:我们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关注选择是否达到最优效果,而要关心选择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达到预期的选择,都是好的选择。

三、最恶劣后果承受原则

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如果你无论怎么分析,都找不到去做或者不去做之间的优劣,说明这是一个“混沌选择”。也就是根据现在已经具备的条件或者信息,是无法判断不同选择的好坏的。

这时候,除了用抛硬币的方式作出选择之外,我们可以用“最恶劣后果承受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谓“最恶劣后果承受原则”,是指假设你作出了选择,可以思考这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坏后果,然后分析这个最坏的后果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就尽量别去做。如果可以承受,这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选择这件事的三点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