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段子,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让很多人真正明白了学历的重要性。
一位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感叹,在招聘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博士您坐下,硕士你留下,本科你等一下,专科你让一下。”
看的时候,觉得挺搞笑的,但是细细想来,在毕业求职中,这种真实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企业招聘,学历优先论赤裸裸地把很多人拒之门外,许多企业对于高学历的追捧甚至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状态,划分海归,清北,985\211,一本,二本,专科,让人莫名产生一种“三六九等”的耻辱感。
虽然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历在很多时候就是你求职的敲门砖。当然,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学历不是唯一,能力才是第一,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更容易到达山巅罢了。
日前,以“学历不符”为由拒绝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当地教师招聘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上了热搜,当地官方虽已就此致歉,但同时舆论也将社会对于非全研究生的争议和就业歧视,送上了风暴中心,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全”与“非全”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作为首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们却在求职中依旧屡屡碰壁,辛苦求学三年后等来不是学历加身的再镀金,而是用人单位的拒绝,未免让人心寒。
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
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相同,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培养和毕业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但,这并不代表在用人单位的心中“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可以画等号。
许多毕业生就因为“非全日制”就被挡在招聘的第一道关卡外,国家明文规定,却不被用人单位认可,被挡在门外的又何止是一个人的三年,更是国家政策的落地,及社会各界固有思想的解封。
王艺是华中师范大学2017级非全日制法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参加了河南移动2020届校招。直到8月4日入职的前一天,王艺的求职之路还非常顺畅。从网申到笔试,再到面试、体检,直到入职的前一天,她已经顺利通过了所有“关卡”,经历重重考验,本以为临门一脚,却没想到前面是一堵高墙。
“我去入职那天,他们看到我毕业证问怎么是非全日制,然后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接受非全日制。”
招聘人员的质疑像一盆冷水,将她从头浇到脚。但她依然没有放弃“抢救”的机会,拿出国家政策文件想工作人员解释,以至于最后找到学校导师向对方解释,却依旧遭到对方的不理解。
他们不理解的点就在于:为什么统招会是非全日制?
而王艺的遭遇在同届非全日制研究生里并不罕见。2020届法律硕士毕业生陈羽去年底参加浙江省考,报考的是杭州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的基层民警,结果笔试都过了,却被拒在面试大门之外。
陈宇认为,该单位仅凭‘非全日制’就将自己划分为招考公告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自学考试、电大等传统非全日制学历,这非常荒唐。
并且,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的歧视,一方面是来自就业市场,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全日制研究生。
很多人说“非全”很水,那全日制研究生就一定是质量过硬吗?
其实并不见得,以偏概全又何尝不是一种歧视。同一块蛋糕,争的人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分歧和对立,这是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其实,这件事的争执不应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间产生,究其本因,是国家政策的下达和落地,监管,以及新旧政策的衔接问题。
国家最初的目的是争取利用有限资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整体提高全体国民教育水平,而非全日制的概念2017年才被正式推及,作为第一届毕业生,面临一些用人单位的不理解和误解是可预见性的。
任何政策推及都是在持续优化的,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各界对“非全”的偏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现下最重要的是要打开第一道门,不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的招聘流程,一般都离不开考试和面试,那学历是否可以作为相对条件,而不是绝对条件呢?
准入门槛一样,那就各凭本事吃饭。谁能吃到嘴里,就是谁的。
学历不等于能力,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学历的筛选上过于严格,其实很大一部分也筛掉了真正有能力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能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有学历加持的光环只会让你更耀眼,永远不要放弃让自己进阶升级的可能性。
终身成长,才能成就终身荣誉。
参考素材:南方都市报,非全日制百度百科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