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相约读书打卡第496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第二节|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二)

荧光笔、下划线和反复阅读——没有用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恩德尔·托尔文的研究证明: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按照一般人的直觉来说,这肯定不可能,但事实却是这样。

连续重复阅读相同的文章,人们的理解以及延伸出来的看法都是一样的。

让一些学生先阅读资料,几天之后再读一遍,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测试成绩就好于那些没有重读的学生。

连续重复阅读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如果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那么为什么学生们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学习建议。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复习方法可造成一种假象:对一段文字重复阅读,会感到越熟悉,越能流畅的阅读,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学生们拼命记忆教授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错误的认为学科的精要就隐藏在教授授课时的话语描述里,掌握内容和掌握这些内容背后的道理并不是同一件事,然而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能背诵课文或者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他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为什么自己上课全勤,一丝不苟的做笔记,也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怎么还会在考试中得到“差”呢?

你有没有用每章节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自以为掌握了所学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所谓的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定是至关重要的。

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当他们听到一堂讲的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一直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结果就是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的人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