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

随着魏国的在马陵的战败,这一块挡在秦东扩道路上的大石头终于松动了,而秦国在魏国神助攻一样送去改革家商鞅,商鞅变法是在根本上让秦国脱胎换骨,整个国家被商鞅变成一个大公司,不只是在经济上让秦国富甲战国,而且设立了一套军功爵位制度,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套军功爵位制度,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为过。

在战国那个时代,社会阶级基本固化,井田制虽然已经破坏,但是底层的人,没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只能一辈子从事基层的工作。贵族可以学习六艺,所谓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都是打仗时军官的必须功课。所以我们看春秋战国的战争,领军的都是世家贵族的子弟。但是商鞅的军功爵位制度打开了一条下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所以也造就了秦之锐士的虎狼之风,而且也成就了战国后期秦军名将辈出的原因。每个将军都是在实战中用军功的积累成就的威名,而东方各个诸侯国还是靠赌博式的相马术发现军事人才,秦国已经生产线量产军事人才了。

魏国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让魏王由安邑(山西夏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这说明,魏国完全放弃了黄河沿岸的战略要地,完全放弃了河西,河东和上郡,跳过中条山和太行山苟延残息。这样,阻挡秦国东扩的重任就交给了韩国和赵国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张图片

在和秦军交手后,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赵军在军事能力上突飞猛进,但是我要遗憾的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个半吊子工程,只在军事上进行改革,没有在经济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就像一个人换了一身新衣服,但是这个人在心灵和身体方面并没有大的改变,也许在面对东方保守的其他诸侯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遇上秦国呢?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2张图片

当秦赵边境接壤越来越多,秦赵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战,所以的人都明白,也都在回避,因为这一战要决定天下的局势,秦军要进攻赵国路线大概有四条,

第一条,由上郡经过云中攻击赵国的代邑(其实就是由陕北绕道内蒙古攻击代县)攻赵之北。

第二条,由上郡渡黄河,攻取石城,通过井陉关迂回攻击赵国邯郸之背。(其实就是渡过黄河,攻取离石,太原,走井陉关,由北向南攻击邯郸)

第三条,由安邑或者轵关,通过上党,阏与,武安进攻邯郸西面。(走夏县,或者由济源走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通过长治,高平,阳城,沁水最后通过黎城东面的东阳关进攻武安,邯郸)

第四条,由魏之南阳越过淇水,漳水,进攻邯郸南部,就是由河南渡过淇河,漳河进攻邯郸南部。

为了和赵国的决战,秦国进行了不断的战略试探和部署,公元前288年,秦军进攻赵国梗阳并且占领梗阳,梗阳就是现在的太原清徐县。现在在清徐还有个出名的学校叫梗阳中学,企业叫梗阳集团。可见公元前288年,赵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中心城市太原晋阳城。

公元前285年,秦赵两国王会盟于中阳(山西文水)表面的笑容还没有散去,秦出兵攻打了赵国的蔺城(山西柳林县),祁城(山西祁县)双方在石城附近大战,最后秦军胜利。占领石城(山西离石)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3张图片

公元前280年,秦军由白起指挥,进攻赵国战略要地光狼城,(山西高平市西南二十五里秦城村)《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和胡阳联合指挥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溺毙赵卒2万人。胡阳自己统率军队攻占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灶三城。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史记·穰侯列传》)。胡阳因为军功被封为中更。

由于光狼城的失守,秦国于态势上处于进攻态势,于是,公元前270年,秦国派遣胡阳带领秦军十万,越过韩国上党地区,进攻赵国险要阏与,阏与位于山西黎城和河北交界处,现在叫东阳关,即壶口故关,古称吾儿峪。信心满满的胡阳,要在赵国的家门口再一次提升军功。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4张图片

阏与距离邯郸200多里,其实在古代并不远。但是赵军的宿将廉颇和名将乐乘都提出反对意见,道远险狭。难救。我们大家客观地说,其实这个理由谁听到都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推辞和谎言。阏与离邯郸不过200多里,以一天三十里的正常行军,七天可以投入战斗。秦国军队跨越千山万水,没有3000里也有2000里。道远放屁也。险狭,阏与城依山而建在赵军手中,阏与城外的20多里峡谷地带,没有办法供大部队展开的地形,就是安营也是困难,险狭不过也是放屁推辞。难救其实是惧怕秦军统帅胡阳,史料记载,秦军十万,统帅中更胡阳,副将斯离。

秦军功爵位共二十级,分别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四级不更,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但其他之役仍须照服。八公乘表示你可以公车接送。一到四,为士兵,五到八位低级军官,什长,百夫长之列。九级到十八级为军官,可以单独领军,商鞅曾经以大上造领军攻打魏,胡阳华阳之战中,灭魏军十三万,赵军两万,威名赫赫,进位军功中更。所以,廉颇,乐乘都打了退堂鼓。其次,估计邯郸派出的赵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

赵奢却提出不同意见,其道远险狭,譬如两鼠斗鱼穴中,将勇者胜,历史上没有傻子,赵奢用这句话告诉赵王,阏与地形是个长峡谷,秦军兵多没用,施展不开,可以一战。于是赵王把希望寄托在赵奢身上,

赵奢带领五万赵军出发了,离开邯郸一天,就是走了三十里,安营扎寨。而且不走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决定,和赵奢两鼠相遇穴中,勇者胜的思路好像一点也不搭边。兵者诡道也,胡阳和赵奢的智力大比拼开始了。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5张图片

赵奢看透了胡阳的心思,越过韩国上党地区偷袭阏与,偷袭成功也守不住,那为何还要偷袭这个飞地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攻击敌人所必救,然后在野战中歼灭赵军,如果赵军不敢就占领阏与,毁掉这个战略关口。也打击赵国,让赵国退回在和秦国谈判桌承诺却不割让的三座城池。胡阳感觉自己是战场的掌握者,掌握着主动,但是赵军按兵不动,却让胡阳有些犹豫,一但全军在峡谷里攻击阏与,那赵军一但进入,秦军的军事实力就不能完整的表现,十万人估计只能用几千人或者几百人在峡谷争斗,不舒服,也不爽。

赵奢的赵军五万人,胡阳的秦军十万人,即使分军,也不至于落得下风。于是胡阳有了更完美的计划,分军进攻武安城,然后在赵军救援武安城的时候,合击赵军。大家看地图,武安离赵军很近,大家看看百度地图,武安到邯郸六十里,赵军走了三十里。据说秦军攻击武安的战鼓赵军军营都能听见,但是赵奢还是王八睡觉,不露头。这一僵持就是28天,胡阳都有些崩溃了,送给赵军嘴下面的战机也不把握,于是派出大量间谍探听这个睡着了的赵奢到底是个啥想法。

消息很快被打听回来,赵奢杀了一个请求救援武安城的士兵,不让军队议论进攻行动,还加强了壁垒,看来要死守。看来在武安城下伏击赵奢是不可能了。于是胡阳马上变换作战方案,自己带一部分秦军赶回阏与,准备占领这个要塞。一部分秦军继续围攻武安,一边作为疑兵监视赵军,一边攻打武安牵制赵军。万无一失的方案啊,胡阳满意地笑了,准备看赵军的笑话。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6张图片

可是赵奢行动了,那是个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全军一口气两天一夜,越过武安城,直接进军阏与城,在距离阏与城五十里的地方修筑工事。并且分军一万占领制高点北山,秦军被分割为两半胡阳听到消息后,明白最重要的是分为两部分的秦军要汇合,于是向东攻击赵军,而赵奢早就修筑好工事,而且占领了北山制高点,不只是秦军的行动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发挥了弓箭和地形的优势,而且阏与城里的赵军马上出城加入攻击,秦军被困于峡谷地带,前后被围。而且秦军没有兵力上的优势,没有地理上的优势,远离国家没有人和上的优势,可以说,在这一刻胡阳才明白自己彻彻底底输了,天时,地理,人和都没有。秦军大败,赵军大胜。这是至商鞅变法后,秦国第一次失败。彻彻底底的失败,是战国战争中的优秀范例。

赵奢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促其骄傲轻敌,尔后出其不意,突然发动攻击,以及抢先占领要地,使己方处于有利地位的作战指导,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赵奢有丰富的军事思想。从阏与之战中能看到“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为敌司命”、“反客为主”、“居高临下”等战略战术,其次,在战略不完善具备的情况下,秦国发动阏与之战本身就有些赌博心理。

次年,公元前269年,胡阳第二次进攻阏与,由于赵国加强了阏与的准备,胡阳只好退兵。其实,秦国进攻阏与这个地形险要的飞地,本来就是个失败的战略,只是秦国百胜之后不切实际的自大,一旦,韩国在上党断其归路,全军覆没那是必然的。

阏与之战的失败,导致了秦国政坛的地震,以军事打击为主的穰侯魏冉,被免去相位,范雎为代表的战略政治派上台。范雎上台后首先实行远交近攻的政治战略,先攻取韩魏中原之地,然后再蚕食赵国。秦王也明白要与赵国决战,必须拿下上党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

在战国时期,上党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东部和东南部,由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太岳山脉和中条山脉所构成的高台之地。期间山岭高峻,陵谷纵横,行军打仗,都很困难,其中浊漳水以北是赵国领土,其南是韩国的领土,其西是魏国领土,但是南面河南武涉,修武也是魏国领土。山西临汾,河南博爱,沁阳却是韩国领土。

魏韩赵三国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战略缓冲地带,所以领土也一直犬牙交错。这时候,秦国已经攻占了魏国所以的山西境内领土,以及修武和济源,要和赵国决战,最好的就是第三条路,占领上党地区,邯郸就是嘴边的一块肉。而且可以和第四条道进攻的秦军形成夹击合围之势态。

公元前264年,秦国派武安君白起伐韩,占领沁阳,次年又占领野王(河南博爱),韩国上党地区和韩国完全分开,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韩国上党郡守冯亭见归韩路绝,于是以韩国上党地区向赵国投降归附。计算多年,马上就入口的肥肉飞了,秦国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公元前260年,秦左庶长王齕乘赵国刚接收上党地区,由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袭击韩国上党地区治所上党(今天山西晋城),冯亭率领军民向邯郸退却。赵国派出驰援大军20万,在长平关遇见冯亭等人,于是知道长平已经失守,于是在长平关附近依据地形布置防守,长平之战开始了。

长平之战之前的讨论和阏与之战一样,在赵国朝堂引起了大讨论。以平阳君赵豹认为,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平原君赵胜认为,应该接受冯亭的上党郡,“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后世的一些儒家学者都同意赵豹的意见,认为是赵孝成王的贪心使赵国陷入了长平之战的灾难。其实,我只能说这些学者都是猪,至少在军事上和猪一样蠢。

在战国晚期那种零和博弈的情况下,放弃长平就是资助秦国,让秦国能更容易消灭赵国。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长平之战,秦国的统一至少要提前十年到二十年。赵国要做的不只是接受上党地区,还要马上进入战争准备态势。在接收上党的同时,马上封锁太行陉,断绝秦国由河内出兵的企图,封锁太岳山脉古道,占领战略要地,断绝由河东进入上党的通道,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赵国只是接受了上党,希望和秦国用政治手段解决,这是赵孝成王的幼稚所在,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年成为赵国的国王,公元前263年,上党来归附。太嫩了,秦赵必有一战,而今在战略要地上党归附的时候,应该以上党为中心建立纵深的战略前线是最重要的。

赵国走对了第一步,接受上党,却没有走第二步,战略布置利用上党,在王齕出兵太行陉,轻松攻占上党治所(晋城)的时候,所以接收上党带来的优势荡然无存。来过山西的都知道,晋城到长治,到黎城还有什么险要吗?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7张图片

史料记载。廉颇到达长平关时,遇见败退的冯亭等,于是在长平关附近,依靠金门山,东西列营垒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重兵把守光狼城,东樟城,西樟城。史料里记载他依次设置了如下三道防线:第一,空仓岭防线,以当今高平、沁水界的空仓岭为中心,北至今高平、长子交界的丹朱岭,南至高平、晋城界的武神山,南北长约30公裏。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中央有一巨大陉口,以通东西,习称高平关,向为上党、河东间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这里是战前赵在上党地区所能控制的最西缘了。廉颇在空仓岭设防後,更在关内浩山南麓和北麓构筑了二鄣城(今高平西南的古塞和秦城),以为空仓岭的後援,形成犄角之势。

第二,丹河防线,丹河纵贯高平全境,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便於大部队运动,廉颇利用这道天然屏障,於丹东沿山一线构筑了赵军的纵深主体防线。这道防线以泫氏为中心,北至丹朱岭南抵高平、晋城交界的蒲水河人丹口,此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而以南北向为主,长约40公裏。

第三,百裏石长城防线,亦大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惟以东西向为主,西起丹朱岭、逶迤向东经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直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以沿山亘岭而构筑有长达百裏的石砌长城故名。此线是关系到上党乃至邯郸安危的最後一道巨防。

这样的防线能挡住虎狼之师的秦国锐士吗?答案是失望的,为何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在空仓岭两军的前锋部队就相遇了,秦军前锋司马梗所部与赵军赵茄部遭遇,一场战斗后,赵茄被杀,所部大多被歼灭。空仓岭防线成为空谈,随之而来的王齕命令秦军乘胜进攻。这是公元前260年四月。现在又专家说,只是侦查部队的遭遇战。我只能呵呵,因为双方参战兵力在五千左右,按照《通鉴》记载,200人为一曲,长官为侯。400人为一部,长官为司马。800人为一校,长官为尉。1600人为一裨将带领。3200人为将军带领。赵茄为裨将,至少可以证明双方战斗规模已在5000人左右。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8张图片

公元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帅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固守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守不站、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其实我们看地图就明白,空仓岭在秦国攻占晋城后,战略意义已经不大。现在我看到许多专家认为秦军是从侯马,由西向东进攻的,我只能告诉你,可以再回去读读书,不要臆想。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赵军被动防守,也可以说,被动挨打,死亡人数已经过万。双方就丹河一带形成暂时的战略平衡。如果秦军渡过丹河,廉颇一定会退守百里石长城一带,但是秦军将要面临前有赵军高山上的要塞百里石长城,后面有丹河。这是个军事上的死地,一旦不能很好的控制丹河,将前进不行,后退不可能。所以秦军只好要求增加军队,在军队没有绝对控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渡过丹河决战的。而赵国由于作战的不利,也要求增加兵力。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9张图片

增加军队就象征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秦赵两国都在计算自己的得失。至于历史上记载的反间计,其实可笑到我们这样的人都可以看透,何况当年赵国,田单,乐毅,蔺相如,赵胜这些人都在。派遣赵括是赵国多方推演之后的结果,田单,乐毅是外人,在这关于国运的战争中不合适,何况乐毅。蔺相如都病了。中央需要平原君赵胜坐镇,李牧要守护北疆。赵括是赵国宗族,好论兵法,军中的大部分将领都有交往,也都佩服赵括,称马服子。在古代以子相称是一种尊重,何况也只有赵括老爹赵奢在对秦国的战斗中胜利过。到现在都没有第二例。以赵国相马方式一样的赌博式选拔人才,老子英雄儿好汉,赵括在赵王心理,是唯一的可能。

对于战胜秦军,赵括很有信心,对赵王说,如果是武安君白起,那估计不行,但是王齕算什么鬼,打败王齕小意思,我爹赵奢当年打败一个十三级中更军功的胡阳,这个王齕只不过是个十级左庶长。秦国九级的五大夫才可以独立领军,十级的初级军官赵括感觉手到擒来。于是带领援军20万,赵括信心满满来到长平前线替换了廉颇。

依照当时的情报系统,赵括是有理由信心满满地,因为秦军估计十万人,赵军估计三十几万,用优势兵力击败王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战场是千变万化的,赵括替换廉颇,本来就是赵国战术要发生变化的表现,秦国很重视,因为赵括他老子赵奢的威名,于是秦国派出了常胜将军武安君白起,白起的军功已经到了顶级。据史料记载,王翦,蒙骜,李信,司马梗,这些后来大放异彩的秦国名将都来到长平前线。赵国只是把长平之战当作区域性的战役,但是秦国却举国来战。秦军兵力已达到50万。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0张图片

这是个不对称的战争,信息不对称,战争级别也不对称。秦国已经举国一战,赵国却依然当作区域性的战役。秦国已经增兵到50万,统帅换做白起。赵括却蒙在鼓里,还以为赵国40万对秦国10万,还以为是王齕那个十级军功的军官,没想到秦国聚集在长平前线的将领阅历的丰富,赵括估计连零头都比不过。战争的比拼其实就是双方统帅的智力比拼。如果知道是白起,估计赵括更考虑更加稳妥。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也不会假设,赵括遇见的不是一个名将,而是一群名将。

赵括出击了,就在公元前260年八月。这本来就是赵括到达长平替换廉颇的任务,赵军在赵括带领下渡过丹河,向秦军发动了进攻,秦军失利后退到东西梁山坚持,但是随着赵军的进攻,原来铁板一块的防线露出了破绽,如果秦军人少,这些破绽在赵军强大的压力下,秦军是没有机会把握的,可是秦军以达到50万,而且统帅是战神一样的白起,于是白起命令王翦带领一支2万5千人的战车和步兵混合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在丹水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蒙骜带领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使赵军前军后军和储藏粮食的基地分为三段。赵括到现在才如梦初醒,如此老辣的手法绝对不是王齕可以玩出来的。现在摆在赵括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不拼个鱼死网破,要不固守待援,以内外合击。

但是,随着赵军的进攻,防守线上的兵力大部分被抽空,秦军攻占了赵国廉颇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的两端重要关口,故关和长平关。百里石长城被秦军攻占,这段本来是赵国定海神针一样的防线,现在是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救兵是不可能了,于是赵括把军队分为数队,四面无间隙的攻击。这对于秦国是巨大的考验,兵法上讲,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就是要防止敌人急眼了。而且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虽然秦军由地理优势,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而且长平之战上党地区平海拔800左右,所谓的山都在海拔1000左右,相对高度其实也就300到400米,这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地形,

赵军急眼了,秦军的伤亡那是直线上升,秦王亲自到达河内,指挥调度,征发15岁以上的从军赶赴长平前线。赵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经过46天的战斗,估计前军,后军,已经打通,估计粮食基地也收复,但是前线为了进攻的存粮也就不到一个月,战斗是个重体力活,没有粮食很难想象能坚持46天,但是后面原来的百里石长城防线成了赵括的噩梦·,那高高修筑在山顶的长城是不可能逾越的,只有向北突围,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杀,冯亭自杀。赵军剩下的投降,被坑杀。在史书记载的缝隙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赵国军人杀出了重围。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1张图片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中记载

赵军大乱。苏射引冯亭共走,冯亭道:'我数谏赵括而不从,今至于此,天意亡我。又何逃乎'乃自刎而死。只有苏射,乘混乱之时,硬是杀开一杀血路,向北投靠胡地去了。

《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

傅豹、王容、苏射都是长平之战时的军官,在公元前259年,秦国围攻赵国邯郸时,已经是燕国武垣令的赵国军官,毅然反燕投赵,报效国家。这就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吧

十月,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白起却下达了奇怪的命令。命令司马梗,向北进攻太原,命令王齕进攻辽县,和顺县。其实我感觉这是白起对长平之战中突围出来的部队进行的一次围剿,因为,向西向南,都是秦国的地盘,向东有百里石长城和秦军封锁线,只有向北才是这些突围部队的方向。以苏射突围可以看出,这是有名有姓的,应该还有很多无名无姓的。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2张图片

长平之战惊醒赵国的朝廷,赵国群臣发动智慧,由苏代游说秦国宰相范雎,告诉范雎一个事实,就是白起功劳大了之后你范雎还想不想干宰相了?于是范雎以秦军伤亡严重让秦国退兵,白起看着通向邯郸没有防守的大路只有叹息,退兵了。白起知道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给秦国了,因为长平打醒了赵国上上下下,以后每一场和赵国的战斗,对于赵国来说都是举国之战。

秦国宰相范雎阻挡了白起向邯郸前进的脚步,秦赵开始了和谈。对于惊醒的赵国,明白所有的割地都是资助敌人,所以谈判桌上给秦国割让六座城池,基本上不会去履行合同,眼巴巴等了一年,秦王知道赵国不会再履行着合同了。于是准备出兵攻打邯郸,范雎以为赵国在长平之后已经没有一战的能力,于是推荐自己的恩人王陵带领军队,这个王陵当年保护范雎顺利进入秦国,避开魏冉的追杀,见到秦王,并且赶走魏冉,成为秦国宰相。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3张图片

王陵现在才是个五大夫,这是军功爵位里军官的最低一级。范雎想给王陵一个机会,公元前259年九月,就是长平之战一年后,王陵由上党进攻邯郸,到第二年一月,前线只是传回来王陵屡战屡败的战报,于是秦国发兵增援,没想到又伤亡五校(一校800人)秦王准备再启用白起,这五大夫真的是低级军官,打仗只能打五大夫级别的。

白起冷冷地拒绝了秦王,理由有三。第一,邯郸地势险要,不好攻打。第二东方各国因为长平之战,一定会救援赵国。第三,秦军长平之战,虽然胜利,但是死伤过半,军队的素质有待提高。秦王很生气,如果你只能打顺风顺水的战斗,要你何用。离开了张屠夫,我秦王难道只能吃带毛的猪肉吗?于是命令王齕代替王陵,继续进攻赵国。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4张图片

王齕比王陵就是高明,兵分三路,北路出井陉走第二条路。攻邯郸背,中路出皮牢黄泽关攻邯郸西。南路出壶关攻击邯郸之南。顺利包围邯郸。可是却无力攻占邯郸,相持进一年。秦王一看这种困局,又想起白起,白起称病,并且说,王不听吾言,今如何矣。就是说,看看,这就是不听我的话的后果。秦王感觉到面子就像被踩在地上摩擦,你白起的富贵都是我秦王给你的,能给你就能收回来。于是降白起为大头兵。发配到阴密(甘肃灵台县),并且在咸阳杜邮让白起自杀。一代战神如此结局,不禁想起伍子胥。

赵国游说魏国楚国,魏楚联军赶到邯郸城下,南北夹击秦军,王齕大败,向西退却,后军郑安平所部两万人被赵军截断,于是投降赵国,郑安平是宰相范雎所推荐,宰相范雎因此自辞宰相。长平之战的两大功臣,一个被杀,一个失去工作。

赵军乘胜追击,太原和上党地区又被赵国占领,一时间,东方各国数十年畏惧秦国之心大大缓和,加上白起已死。于是东方诸侯再次合纵攻秦,秦河东郡守王陵,迫于压力,与东方诸侯私通,发现后被杀,宰相范雎因此自辞宰相。

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_第15张图片

公元前249年,秦王命令蒙骜攻取河南汜水,荥阳,设置三川郡,次年攻取榆次,太原,阳曲,设置太原郡。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击上党,收复上党诸城。同年蒙骜由上党向河南汲县,渡过白马渡口,向魏都大梁进攻。信陵君只好合纵诸侯,与秦开战。

蒙骜背黄河而战,受到诸侯军夹击,向西败退,联军一直追击到函谷关,封塞而归,长平之战赵国基本上以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权利,东方六国可以说进入苟延残喘期,中华文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马上就开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赵长平争锋,统一前最后的血色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