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408:儒林列传(二)


        儒林列传(二)


《史记》研读408:儒林列传(二)_第1张图片


当今皇帝继位后,赵绾和王臧等人研究儒学,汉武帝也十分推崇儒学,于是就下达诏旨招募天下方正贤良擅长文学的人士。从此之后,讲《诗经》的在鲁国有申培公,在齐国有辕固生,在燕国则有韩太傅。讲《尚书》的有济南伏先生,讲《礼经》的有鲁国的高堂生,讲《春秋》的在齐鲁两国有胡毋生,在赵国有董仲舒。窦太后去世后,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和刑名家等百家学说,专门请来讲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突然间荣居汉武帝身边的三公重臣,被封为平津侯。从此以后,天下学子研究儒学就更巍然成风了。

公孙弘曾经担任学官,他担心儒学得不到宣扬,就对汉武帝请示说:“丞相御史奏请陛下:您曾经下诏旨说:‘大概治理百姓就用礼,倡导风俗要用乐。婚姻是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现在礼废乐崩,朕我感觉很忧虑。所以要大力延请天下方正博闻之士,让他们都能进入朝廷做事。首先下令礼官要努力劝学,研究讲述兴礼,作为天下人之先。太常商议研究一下,给博士们配置弟子,看看如何推崇乡里教化,以扩大贤良之才从政之路。’我们谨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人商议说:听说三代有道,乡里有教,夏朝叫做校,殷朝叫做序,周朝叫做庠。他们劝人为善,要让他们在朝廷显名;对于作恶之徒,要加以刑罚,所以教化才能施行下去。建立首善要从京师开始,由内及外。现在陛下昭显明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奖励贤良,威服四方,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本源。古代的政治教化不成体系,礼仪很不完备,请示借助原来的官职来再次复兴礼教。为博士们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徭役劳役。让太常从百姓中选择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子弟,补充为博士弟子。各郡、国、县、道、邑中喜欢文学,并且尊敬长者,严守政教,乡邻友善,出入言行不违背日常伦理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国相进行举荐,经过认真考察后确定合格的,应就好和上面那些人一起送到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对于这些人,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能通晓一种经书以上的,补缺为文学掌故;其中成绩突出的可以任命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一旦发现有出类拔萃的,可以直接向上报告。对那些不学习才能低下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直接取消其学习资格,并且对举荐他们的不称职官吏进行相应惩罚。臣等谨慎地领会诏书律令的意思,这是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雅正,训辞深厚,恩施大美。下面的小官吏们知识浅薄,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无法明明白白地把陛下的诏旨广布天下。而治礼、掌故之职,一直由精通经学礼仪的人担当,他们升迁很慢造成了人才积压。特此请示,选择官职在二百石以上的,或者官吏中百石但精通一种经书的,直接补缺为左右内史、大行卒史;一百石已下的,补缺为郡太守卒史:各内地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使用诵读经书多的,如果确实不足,要选用掌故补缺两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缺郡国属吏,以便使人员齐备。请示把以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它仍然依照律令执行。”

汉武帝批复说:“准奏。”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都出现了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


《史记》研读408:儒林列传(二)_第2张图片


黄其军

      作于2020年12月22日(古历庚子年十一月初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儒林列传(一)

汲郑列传(三)

汲政列传(二)

汲郑列传(一)

循吏列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研读408:儒林列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