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1张图片

文| 林 语

字| 2207

凌晨4点,我被手机震动声吵醒,是朋友小A打来的,电话接通就听见压抑地抽泣声,她的第N次恋爱又以失败告终……

亲密关系是人生重大的课题之一,因此亲密关系的破裂也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丧失,无疑让陷入困境的人痛苦绝望。

分手的理由千千万,父母反对,恋人家暴,吵架出轨等等,在分手面前事情不分大小对错,甚至有时说不出理由。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2张图片

在一起的时候,要两个人都同意,而分手的时候,一个人同意就行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分手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小A,这已经是她第N次在分手后来找我哭诉,虽然每次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我是个不幸的人,我得不到幸福”。

为了开导她,我特别找来《分手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学敏是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生。

全书从“走出伤痛”、“应对生活”、“寻找真相”、“看见自我”、“关系重建”,这五个必经阶段,引导我们走出伤痛,理性疗愈自我。书中指出,经历本身并不能让人获得经验和成长,对经历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亲密关系出现波折,正是我们看见自我、重塑自我的契机。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3张图片

满足需求是关系的根本

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当我们选择和一个人在一起,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对方的回应、陪伴与爱,爱与被爱是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需求。

而当有一天选择分手的时候,也是因为某些需求在这段关系未被满足,甚至阻碍了自我需求的满足,比如安宁、自由,唯有离开才能满足需求。

书中指出,满足需求有以下四个环节:

产生需求、表达需求、识别需求、回应需求

一方产生和表达需求,另一方识别和回应需求。

产生需求

某些情感层面的需求,不是很容易被觉察到,比如,你给对方打电话,对方没有接听,然后你就不停地call,这个行为多少会令对方有些厌烦。

其实,表面的需求是希望对方能够接听电话,而深层的需求是消除内心不安,这可能是你并没有感知到的。自我觉察很重要,觉察表面需求以及感受背后的深层次需求。

表达需求

表达需求大概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讲都比较困难的事情,前几天“奇葩说”中有一段论述记忆犹新,“中国的家庭有多拧巴,总是当面拒绝表达,背后默默奉献,还把一方被蒙在鼓里的情况,当作感动”。

一种情况是,“不表达”,把需求藏在心里,但是呢,期待对方能猜到。了解自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你藏起来让我找,难度指数五颗星。

另一种情况是,“间接表达”,通过各种暗示,旁敲侧击,就是不会直接说。有种雾里看花的既视感,然鹅,期待对方准确说出是哪种花。

第三种情况是,“不提感受”,无论满足与否,开不开心我都不说,0反馈。对方也是一头雾水,而且下次做错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没有评判标准。

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表达的过程中,表达的是“需求”而不是“要求”

识别和回应需求

表达需求是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识别和回应需求。如果采用了好的表达方式,会大大提升识别和回应的概率。不过,也会存在识别和回应环节出现的问题:

第一,“忽视和回避”,对于对方的需求不予理会,或者直接否定对方的需求。

第二,“误判”,错误领会对方的需求,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替对方决定TA想要什么。

第三,“评价性的识别和回应”,不深入思考需求,越过需求去评价对方,这是最容易引起情绪冲突的一种方式。

满足需求是关系的根本,需求是在“产生-表达-识别-回应”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的,表达需求最关键,而回应需求最容易出错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4张图片

自我差异是情绪的源头

美国心理学家希金斯(E.T.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在现实中,这三种“自我”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不同的差异中反应了不同的状态,进而诱发产生了对应的情绪。“自我差异理论”解释了自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的差异,表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这种心境下会产生沮丧类情绪,如抑郁、失望、挫折感等。

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的差异,表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这种心境会导致焦虑类情绪。

当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与理想中的样子严重不符,当坚信自己应该拥有,在现实结果中却不尽如人意,当我们把“理想”当作是“应该”,分手就成了崩溃的理由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5张图片

心理弹性是重建的根基

什么是心理弹性?简单概括就八个字:始终成长不惧伤害

始终成长,意味着对自我的感知力和觉察力,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当有意识地去反思自我,感知到自我的情绪和行为背后,诱发的缘由及底层的需求,你的自我会变得更加强大。

不惧伤害,意味着掌控力和复原力,当你遭受到外部打击或自我怀疑的时候,依然有信念和方法去应对。你的信念让你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被外部打击击垮,也不因自我怀疑而产生内耗,同时愿意积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弹性是心理重建的根基,当我们无法预见有可能的伤害,心理弹性有助于我们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抵御风雨,向阳生长。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_第6张图片

问题不能由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作为情感动物的我们,终究无法避免亲密关系的问题,《分手心理学》这本书用理性的视角,传达了在遭遇情感破裂痛苦后,如何自我觉醒以及自我重建的过程。

自我成长是终身的话题,经历本身并不能让人获得经验和成长,对经历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自己,别让他人定义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定义自己。

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最好的时机,想要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先成为独立的自己。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一次丧失都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分手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