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人生观,找来了我们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也是非常厉害的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老师的新书态度,之前我们讲过了他的浪潮之巅,还有见识两本书,都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好评,这部态度就是吴军老师个人成长的著作,他认为由于处事的态度不同,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命运的差距。所以态度即是命运。
这本书是吴军老师写给自己子女的40封家书,针对年轻人如何学习,如何成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财富,都做出了明确的论述,他用哲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人生观的方向,让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始终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他说人类的文明就是从传递经验开始的,我们可以把上一代人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人,让他们少犯错误,这种传递是必须的,这才能够让人类的进步越走越远,而动物不能传递信息,所以他们才只能用生命去试错。这种进化的效率就太低了。人类其实跟老鼠有共同的祖先,在6500万年间,其实都差不多,我们跟老鼠比也没什么优势,直到最近500万年,人类逐渐掌握语言能力之后,就开始进化的特别快了。所以传递经验和信息,这事特别重要,而那些成功人士,比如曾国藩,JP摩根,都写有家书,这才让他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要把自己这一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教给更多的年轻人。
他说跟孩子交流,有几个心得,1是明确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这是必须的前提,也就是说要进行平等的沟通,而不是倚老卖老,命令强制,那样必然得到反抗,更何况时代在变,我们都是人,所带来的认识也不一定全对。2是不要将自己这辈子的愿望转嫁给子女,特别是要求他们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你爸这辈子就到这了,以后咱家的希望就看你了,这种话只能让孩子看扁你。老齐认为说这话的家长,没出息之极。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而自己的做法却完全相反,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缺乏教养的父母。3是对不同人给予不同建议,所以因人而异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对于犹豫不决的就该鼓励他干事,而对于性情莽撞的则要劝他谨慎。第4就是沟通是双向的,倾听孩子的意见也很重要。
下面我们看书里的第一封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作者小时候很穷,如果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就是赤贫,勉强吃饱饭,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不快乐,所以快乐和财富没多大关系,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的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吵架,即使有矛盾也会选择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解决,所以他小时候的第一课就是和谐产生快乐。相比那些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人的环境更加重要,孤独的人很难快乐,而朋友多的人,则要幸福的多。
相比于这些,钱对于快乐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特别是当他达到某一个级别之后,就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对你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试想一下,你愿意用你的健康换1000万,还是1个亿,你愿意拿着这些钱,卧床半辈子吗?估计没有人会想要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活着不可能快乐。即便没有病痛,限制你的自由然后换取财富,估计也没人会同意。老齐一开始也觉得多赚钱就会快乐,但是从你赚到几千万的时候开始,钱已经意义不大了。赚钱已经不再让人兴奋,但亏钱依旧让人难受,这是行为经济学上的一种心理叫做损失厌恶。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多一些快乐和成就感,同时别亏钱,仅此而已。
作者讲了4个方面就可以获得乐观的天性,1不断的接受教育,努力学习,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这种优越感本身就会让人快乐。2有理想并且努力实现愿望,做到想做的自然也会快乐,3与人相处,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关系和谐了才能快乐。你如果主动攻击别人,一定也会被别人攻击,在互相攻击中不可能得到快乐。4,看透人生,这个比较难,要仔细体会。
第二封信,写的是幸福的来源,他本身就是一种感受,他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一个随性的哥斯达黎加人到新加坡这种国家肯定不会幸福,另外,获得幸福也需要获得最起码的物质保障,都说人穷志短,在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你看什么都是吃的,那就很难有快乐的感觉产生。
作者在这里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可以跟孩子们在一起很幸福,或者可以影响他人的时候也很幸福,老齐总结一下,把这两条合二为一就是,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晶,就会开心,不管是基因传承还是工作成果传承。美国很多人都会为大学捐钱,有的人并不怎么富有就是普通家庭,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因为给予总比得到快乐的多。那种成就感不是占点小便宜就能体会的。比如老齐看到在这里读书的人数不断的增长,也会特别的开心。这里就是我工作的成果,智慧的结晶,以后能为社会所留下的东西。跟我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第三封信是如何拥有抵御诱惑的定力,作者一向鼓励孩子多做户外运动,在室外跟朋友们玩耍,而比较反对打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的快乐来的快去的也快,没有沉淀,你要想保持这种快乐就需要不断的玩下去,而室外运动就不同了,他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体力,在这期间可以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关系的反馈,获得一点点快乐,虽然没有电子游戏那么直接,但他却相当长久,我们回忆的时候,都是某次游玩的影像,很少会多年以后还记起曾经某一次打游戏的场景。另外,由于游戏产生多巴胺太快,所以很容易上瘾,很多孩子就是玩游戏太多,对其他的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
作者曾经就职于腾讯,腾讯是最大的游戏公司,公司里的人也都认为沉迷于游戏跟吸毒没什么区别,除了个别人可以参加竞技成为一种职业,但是他并不能掩盖对大部分人有害的事实。电子游戏也不会让社会安定,当沉迷于此的时候,社会安全就会受到挑战。那些问题少年,其实很多都是游戏的重度玩家。所以我们必须要抵御这个诱惑,那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长远目标,你为了这个目标要一点一点的奋斗,根本顾不上打游戏。作者一开始也打游戏,而且一打还几个小时,后来出国工作了,有很多更有意思的工作要做,于是慢慢也就不玩了。老齐也是如此,原来也打游戏,但后来现实中的事情越来越多,就没工夫打了,反而越不打也就越不想打。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成就感了,那么就没必要让游戏给你安慰了。
有回报的事情,跟上瘾的事情往往没有交集,原因是任何回报都不会简单得来,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有些还要控制欲望和情绪,所以都说钱难赚屎难吃,赚钱总是痛苦的事情。远没有花钱那么容易。但是一旦你成功了,其实就跟打赢了游戏得到的反馈是一样的。都会产生强大的成就感。所以成功的人,其实都在现实中追求升级,失败的人才会在虚拟世界中赚经验。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取得现实社会中的成功,就必须减少你在虚拟世界的时间。你在那边的时间长,积分多,这边就会过得更惨。哪怕你在这边多看两本书,多做一个兼职,多听一堂课,都是十分有益的。现实生活虽然不容易,远没有游戏那么直接,但是生活不会更新换代,不会总推陈出新,你的经验值一直可以累积,他可以给你持久的回报。而游戏你玩一阵总要更换,所以其实相当不划算。偶尔换换脑子还行,千万不要占用时间太多,老齐认为如果你每天有4个小时可支配时间, 游戏占一个小时就顶天了。不能再多了。
第四封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人说你说错了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中国的古话,说的是任何成功都是从失败中而来,而作者说的是兴趣的培养,你怎么才能对一个事情产生兴趣?一定要产生成就感,一定是我玩的比别人好,我才会有兴趣,如果每次都是我输,被人嘲笑,鬼才会对他有兴趣。那么怎么从没有兴趣,到变成有兴趣,如何从菜鸟到产生一定优越感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2】态度2: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吴军老师写的态度,昨天我们说到了他的第四封信,成功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而困难则是成功路上最大的敌人,他的女儿本来喜欢钢琴,但练到一定的阶段,就陷入到了枯燥的基本功练习,逐渐也就失去了兴趣,而且进步缓慢。这种感受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人就此放弃了。作者说,成长的路上,人和人之间就是这么不断被分化的。有些人能够克服困难,把问题解决了,他就能够升级,而有些人则退缩了放弃了,他就停留在原地,甚至被迫降级。所以他建议他的女儿,还是要把钢琴练好,逼自己一把你就成功了,当你弹得比别人好的时候,兴趣就会重新出现,这也就是老齐常说的冷启动,在初始阶段,大家差距不大的时候,你一定要逼自己,努力一下,拉开差距之后,你的优越感就会让你很愉快的学习了。而如果被别人拉大了差距,始终处于追赶状态,那么这时候的学习就生不如死。比如老齐现在一想到英语就头疼。
作者的意思也是这样,他并不是看重弹钢琴本身,而是希望它能够通过弹钢琴这个事找到做事的正确态度。一旦把钢琴练到了10级,对于一个人意志的磨练很有帮助。也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干事情总是半途而废,那么他很可能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大家别笑,现实中那些认为自己没有特长的人,可能就是这种人,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干成过一件事情。这种态度会让他们逐渐沦为废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哪怕只是一个小事情, 也必须先把他做好,做完美,举个简单例子,能不能在老齐这里听书,保证每天你都听,连续听上2年以上,而且认真的看文稿,并且自己思考?这个做到其实也不容易,至少有一半人肯定还是半途而废的。
人只有成功过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这才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人,他总是能取得成功,而一个失败的人,哪怕干成一件小事,都很困难。这不是能力问题,这首先是个态度问题。你根本不知道成功的方法,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弹钢琴的事情并不小,他代表了未来做事的态度和习惯。那么您家的孩子包括您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坚持呢?还是绝大部分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就放弃,赶紧反思一下。这对你来说可能很重要。现在的生活不如意,可能就跟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关。
第五封信,最好是更好的敌人。作者从美国枪击案讲起,美国每年枪击案特别多,仅仅芝加哥地区,2016年就3550起,死亡762人,受伤4331人,甚至国庆日当天,芝加哥还发生了60起枪击案。很多人都呼吁美国禁枪,但是在国会讨论中没有通过,究其原因很可笑,民主党要禁枪,共和到要限枪,两党都觉得自己的方案很好,结果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的方案都没通过,禁枪和限枪都没做到。作者说这很显然是个愚蠢的行为,因为哪怕是限枪,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很多。民主党在追求心目中最好的禁枪法案,而放弃了改变的机会。所以这就是作者想说的,最好是更好的敌人。很多人做事都想一步到位,上来就做完美了,如果做不完美他宁可不做,这本身就是一种有问题的态度。其实哪怕你做出一点的改变,都会比现在好很多。作者说他们在谷歌的时候,要利用技术找到网络作弊者,但当时所有的技术都有漏洞,不能找到所有作弊者,结果他们决定,能找到多少就找到多少,结果他们很快就抓到了一半作弊者,而第二年改进技术,又抓到了剩下一半的一半。显然这个结果并不完美,但他已经让网络环境大幅改观。
所以我们要不断追求完美,接近完美,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所以不要总去想最好的事,而是要多想想怎么能变得更好。很多人总想上来就学习王阳明曾国藩,一下就变成圣人,这就是一种完美主义思路,你哪怕先变得好一点,其实也会十分收益,比如你可以学习他们每日读书,每日反省的习惯。这对你绝对大有好处,至于格局智慧,这就需要若干年的积累才能达成了。还有的朋友总在追求财富自由,这个目标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有点难,但你能不能先更好一点,先做到财务安全。当你开始着手储蓄的时候,就是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而不是一想到财务自由遥遥无期,就干脆自暴自弃了。
第六封信,好习惯成就一生。很多人都在抱怨运气不好,但命运命运,有命和运组成,其中运就是运气,在成功的路上运气确实很重要,比如马化腾,如果不是遇到了南非报业,那么腾讯可能早就干不下去而破产了,中国的三大门户要不是在纳斯达克股灾前一个月完成上市,那么恐怕都会集体阵亡,这就都是运气。但运气这个东西很玄幻,没有人会一直走运,也没有人会一直倒霉。比如彩票中大奖的人,几乎都会在几年内把奖金败光。还有人之前一直倒霉,然后时来运转,比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是这么一个人。前半辈子几乎把所有倒霉的事都赶上了,我们讲的稻盛和夫也是这么个人。
至于命其实就是宿命,而这个就是先从想法开始的,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了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逻辑,所以我们从小养成的很多习惯就是你的命运,比如一个人字迹潦草,书包里的书也是乱七八糟的摆放,那么这个人长大了一定会时不时的就会犯错,因为他不注重细节,做事没有规划。所谓字如人生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人做不了理工类工作,写代码写着写着就会出错。还有人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一开始可能只是看童话,看小说,后来看历史,看经济,那么这个人无论学习成绩怎么样,走上工作岗位都会很得心应手,因为他养成了一个自我学习的能力。这让他知道,该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适应每一个工作岗位。
其实大家不用抱怨命运不济,你能出生在美国和中国,就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幸福的5分之一的人。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没有选择,但是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却全靠自己。比如作者举例你挨了一巴掌,会怎么选择,1扇回去,2认命,3冷静分析,是不是自己错了,如果对方能讲理就辩解,如果不能就报警,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处理方式。这一巴掌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每一次对待这个困难的态度,就是我们的命运。比如你考试没考好,是找老师吵架,还是认命,又或者去反思哪些东西还没有学好?然后查漏补缺,当然会结果不同。所以,怎么才能让自己转运,作者说,就是要从每一件事上养成好习惯,培养好性格,结交好人,这样你就能被命运垂青了。这里老齐多说一句,好习惯太重要了,很多事情其实失败都是注定的,比如喜欢赌博的人,倾家荡产这是没跑的,因为赌博本身就是小胜率事情,你玩久了一定赔钱。还有投资,喜欢做波段,听消息,草率决策的朋友,也一定会赔钱。所以要想做好投资,先养成跟随市场波动的好习惯做起,你连他都跟不上,凭什么想打败他。咱们得先学走路,再学跑步。
下面我们看第七封信,决策的时候格局要大。作者从他女儿在麻省理工的选课说起,建议他的女儿可以选择一些人文类课程,这可以增加见识,那些专业课程以后还有机会学习,反而是人文课程不容易学到了,这些人文课程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用途,但是可以让人开阔眼界,能够让人的格局更大一些,而不仅仅是技能比别人强。这点老齐也多说一句,一个人比技能的时间可能就那么几年,大概就是24-30岁之间。过了30岁就不会再比技能了,一定是比人脉,比格局,比眼界。作者是做投资的,他就讲过一个MIT和哈佛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都非常聪明,但是格局却不大,他们要做一个生意,简单来说就是高频交易。市场上有很多买卖双方报价不一致所造成的不能成交的生意,高频交易就是不断的接单,不断的交易,从而赚取市场上每一分钱差价。
理论上讲,这种高频交易是能赚到钱,也没什么风险的,只要技术好速度快,就能自动赚钱,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在开发这种系统化的高频交易,那么肯定会比人的反应更快。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事,格局有限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3】态度3:什么才是格局?格局为何如此重要?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我们说到了格局,提到一个例子就是高频交易,这是一个高智商团队,技术也很先进,作者也确定他们能够赚到钱,但是最后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融资请求。原因就是认为这个生意意义不大,也赚不到大钱,只是小打小闹。高频交易只能够增加市场的有效性,让交易量上升,但意义仅此而已。不能创造财富也不能降低交易成本,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好处。况且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的高频交易公司了,再多这一家也不会改变什么。
作者最佩服的投资界同行就是凯鹏华盈的风投之王约翰杜尔,这个人投出了亚马逊和苹果,杜尔说过,他们投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把目标定在了这笔投资能否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改变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他经常问创业者一个问题,假如我可以给你足够的钱,但你可以告诉我,2年之后,世界会有哪些不同吗?有人回答,我会比现有的那些人做的更好,那么杜尔通常就要起身走人了。他要投资的不是一个重复竞争者,而是要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也许才是风投的意义。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频交易显得格局太小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像苹果和谷歌一样伟大的生意。风投喜欢的是改变世界的大生意,而不喜欢赚点小钱的小生意。钱对富人来说,其实是最没有吸引力的东西,你告诉他每年就能赚10%,那他还不如去买债券算了。何必要做风险投资,他们想要的是那种赚上百倍甚至上万倍的机会。 能够用于风险投资的钱,都是极具进攻属性的,他们要的就是以小博大的机会。防守的钱,也不会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所以人在选择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格局要大,多想想能改变什么,而不要总想着赚点小钱。如果总把眼光盯在利润上,是不可能做出伟大生意的。
第八封信,做事时境界要高,作者讲了段历史,商鞅变法,说商鞅游说秦孝公,第一次讲尧舜禹汤上古帝业,但秦孝公听得都睡着了,后来讲武王伐纣,大周王道秦孝公有兴趣了,最后讲春秋五霸,富国强兵,秦孝公才激动起来,同意商鞅变法,商鞅后来跟别人说,之所以一开始讲尧舜禹汤是因为担心秦孝公格局高,如果上来就将富国强兵,怕被秦孝公看扁了,但没想到秦孝公确实急功近利,这也就留下了巨大隐患,秦统一六国后,15年就灭亡了。因为他所做的富国强兵,太过霸道,严刑峻法的治理之下,短期会打鸡血,但长期必有损伤,反倒是尧舜禹汤的帝王之道,才是长治久安的法门。但可惜秦孝公,没那个耐心。
人往往都是这样,经常要衡量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经常是先解决短期利益,然后才会去关注长远,但很可惜当我们习惯了短期利益,往往就忘了长远发展。有没有比秦孝公更聪明的君主呢?有!比如法国的拿破仑,他是个军事天才,战必胜攻必克,但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所以拿破仑在短期急功近利的同时,仍然能够兼顾长远发展,这点很是难得。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有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是什么赚钱学什么,越快成功越好,甚至有人想在30岁之前就实现财富自由,他们这些想法都十分不现实,但凡能够稳定长期赚钱的行业都需要比较大的前期投入,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不投入就赚钱的行业。如果真要有,肯定就挤破头了,也早就没有机会了,比如很多年前电商很热门,能够融到很多钱,现在试试看,基本都破产了。所以大家一窝蜂干什么的时候,基本就该赔钱了,当年的煤老板就是闭着眼赚钱的产业,2013年以后,煤炭泡沫破灭,煤老板都开始负债累累。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更加长远的目标,作者就是坚持把大学读完,然后才有了辉煌的职业经历,而中间不少人退学了,得到了安稳的工作,结果现在相去甚远。老齐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同学之间公务员和国企都是收入最高的,像我们这种进入私企小公司打拼的收入不高,还很累。但是15年后,差距是巨大的,公务员的收入增长了1倍,国企的收入增长了3倍,外企收入增长了10倍,像我们这种私企小公司的,则增长了几百倍。而且大部分都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自己当上了老板。所以别太短视,即使要追求短期利益,也要像拿破仑那样,有个长远的规划。
第九封信,生活是具体的,作者谈到腐败,污染,商品质量等问题,说各个国家都有, 所以不应该静止的看一件事,我们应该跟10年前对比,看一些问题,是否比十年前得到改善,如果变好了,说明社会在进步,所以这么来说起码污染这个问题,我们确实是在想办法解决的,包括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在逐渐变好,只能说最近几年由于自媒体泛滥,信息渠道爆炸,所以听到的负面消息比较多而已。之前肯定也有,只是我们不知道。
作者说不妨我们学习下德国人的态度,虽然他们也犯错误,但是他们却总跟自己比,跟别人比较,想想自己是犯的错更多呢还是更少,如果我们比别人犯错更少,那么也是值得称赞的,比如德国莱卡镜头,是全世界最好的产品,后来全球化扩张找到日本美能达生产,即使是日本人的工作态度也很难满足德国人要求,合格率只有20%,后来多次改进才勉强达标,但是结果消费者还是来反映,说日本产的莱卡质量还是不如德国产的,德国人最后竟然真的关闭了日本工厂。所以德国人的态度是很厉害的,他们只是希望能做的更好一点。生活就是把每一件具体的事做好,即使现在做不好,以后也要尽量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好的结果就自然而来。
第十封信,教育改变命运。一方面会我们会说,大学的好坏,对一个人最后成就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又在强调,人需要努力学习,并且接受好的教育,这个矛盾吗?作者说并不矛盾,接受好的教育跟上好的大学是相关的,但是并不能划等号,上好大学只是一个捷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但现实中很多傻孩子,就会这么认为,以为上了好大学就是人生达到了高潮,开始放弃了努力,等工作几年后才发现,人生处处不如意,事业很快陷入了低谷。所以对这个事,有三点认识,第一教育改变命运这个肯定是共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重视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更好的义务教育,更多的大学,才能让这个国家有前途。所以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不言而喻。第二,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教育反而更重要,一个人可能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突然赚到一大笔钱,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这笔钱你一定守不住,即使不折在自己手里也会折在下一代的手里,所以有钱人现在反而更重视子女教育,这些富二代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王思聪也是英国伦敦大学毕业,这也是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学校。作者的女儿是MIT,也就是麻省理工的,老齐之前的老板,闺女也上了哈佛大学。第三,退学创业大家记住的总是比尔盖茨,乔布斯,佩奇,扎克伯格这些人,但这些人不是哈佛就是斯坦福,像佩奇这样的还读到了博士才退学创业的,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就更是被误解了,他们准确地说是在创业成功之后才去退的学。
所以最后作者总结,教育很重要,一个好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是非常深远,但是他尽管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却并不唯一,不要仅仅因为成绩而读书,更不要为了进入一个好大学而读书,恰恰相反,进入好大学和读书的目的是立足于社会,如果最终达到了立足社会的目标,前面的教育就不再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盖茨和扎克伯格会退学了。
第十一封信,好运气的背后是三倍的努力,美国的将军范佛里特在朝鲜战场,问他参谋,打赢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他的参谋告诉他,要打出5倍的弹药。自此范佛里特将军就有了座右铭,一个人要想获得好运气,特别的简单,那就是付出5倍的投入,他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就是因为他每次都充分估计困难,留出足够的余地,所以作者告诉他的孩子,仅仅10分的努力是不够的,如果10分努力是满分的话,那么你需要30分的努力。那么这个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4】态度4:贫穷让很多人沉沦,但也可以让一些人奋起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说到了10分努力是满分的话,作者要求他的子女要做到30分努力才行,作者这一生的处事态度就是这样,做每件事之前,他都会假设自己将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每件事上的准备,都比别人更加充分。什么是好运气?就是你把所有变坏的可能都想到的时候,好运气就自然来到了。很多人光想着吃肉,从不想挨打,于是就只能不断抱怨自己时运不济。
在求学路上,随着你的学校越来越好,那么排名肯定会有落差,原来你在大学是前5名,到了MIT可能就只能排在中游,所以一定要准备好这个落差。并非是自暴自弃,而是要放平心态。如果没做好这个准备,反而容易信心受到摧残。影响学习的兴趣。所以短暂的失败并不可怕,你需要知道自己该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把这个差距弥补回来,而不是自暴自弃。
第十二封信,更重要的是做个好人,作者他们是最早的谷歌员工,在谷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他们也在反思,为什么谷歌能够发展起来,当然原因很多,有一点就是谷歌不作恶,这对于一家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尤为重要,其实如果有做生意的朋友就知道,你很难说一次都不坑人,始终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嘴上之所以会不断这么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想到自己利益了。在谷歌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不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员工也相继的离开了,所以公司的品质,首先就是你的品德。如果天天想的是怎么坑客户,跟客户零和博弈,那么你不可能把生意做大。
公司如此,人更是如此,大家都愿意结交好人,而没人愿意去跟坏人交朋友,所以作者反复叮嘱女儿,能力不行可以后天继续努力,但品行不端,如果路走歪了,那么一辈子就都没有希望了。他见过很多年轻人,书读的很好,也很聪明,但就是太过于自私,最后害人害己,他们在雇佣员工的时候也是十分看重品行,能力不佳顶多就是贡献为零,如果品行不佳,能力越大,那么破坏力就越大,贡献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作者说了跟扎心的话,往往贫穷的家庭,就会造成父母过于繁忙,然后对孩子疏于管理,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很可能缺乏好的品行,并非是父母不够重视,而是要求上出现了偏差,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品行管教,结果出现了很多的逆子,最终父母也是反受其害。老齐就见过很多,名校毕业,但跟父母关系闹得很僵,甚至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也不回家一趟的,有的甚至美国定居,根本就不管家里老人。这都是小时候种下的因,收获了罪恶的果。
那么怎么才算好人,这个其实很简单,任何人都知道,你之所以做不了好人,就是因为总找各种借口,当你不去找借口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好人了。比如照顾父母,大家都知道是对的,为什么你做不到,总在强调工作忙,没时间。对他人友善微笑,这也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为什么做不到,有人会说我脾气直,心情不好,再比如正直总没错吧,为什么有人还是很虚伪,他们自己会说,没办法为了生存,我不得不骗人,这就是典型的混账逻辑了。你的借口其实都不成立,这些借口正在阻碍你成为好人,也阻碍着你成功。
第十三封信,面对贫穷你可以选择沉沦或者奋起直追,从这封信开始,作者就要讲面对金钱的态度了。他为女儿感到担心,因为在孩子们的世界当中,似乎从来不用为生活发愁。但是要知道,这只是你眼前的世界,而并非是真实的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仍然很贫穷,跟我们截然不同。
贫穷对于作者并不陌生,他说甚至到了他女儿出生的时候,家里还很艰难,但从他女儿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家就基本彻底告别贫穷了,以至于他认为,这可能是女儿的一大缺憾。只有一个人真正的了解了贫穷,才能够知道如何免于贫穷,在作者的小时候,吃个鸡蛋都算是奢侈品,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几乎都在饿肚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老齐给大家讲的跌荡100年,在我们解放之后到1978年那段日子里,中国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了抗战时期,而作者小时候就赶上了那个年代,71年的时候他才4岁,跟着父母从北京来到四川农场,当时生活费才100元,相当于现在的70美元,但这笔钱要一家三口过一个月。后来没办法只能借钱度日,在那段时间吃饱饭根本就是一种奢望。那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到冬天也没有棉衣,一年四季都光着脚,连双草鞋都没有,还要帮家里做农活。
贫穷让很多人沉沦,但也可以让一些人奋起,比如作者就是后者,贫穷一直就是他学习的动力,他那会就一个想法, 好好学习改变这种状态,以后再也不务农了。为了这个目标,一切的诱惑都微不足道。这就相当于激发了他的潜能。
第十四封信,承认自己贫穷,才能真正富有,贫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人奋发向上,改变现实,另一方面又会让人颓废,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小时候穷,就会一辈子穷,人的天性是不安于现状的,都在讲穷则思变,变则通达,作者在上一封信讲了自己励志学习的例子,但是现如今的美国,包括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几乎无法走出原来的社会阶层,一代人的贫穷导致了下一代人跟着贫穷,有人说这是环境造成,这有很大的原因,但却都缺乏说服力,作者的想法是,主要还是他们内心决定的,一个人在底层待久了,就会逐渐适应别人的白眼和歧视,然后他们就更不敢去接触其他的社会阶层,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这里才是他们的舒适区。而我们常说,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是这个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为困难,需要有莫大的勇气才行。你不但要自己努力,还要调整心态,克服掉自己的自尊心,越是穷的人,越怕别人说自己穷,不信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穷人总是在假装大方,而富人则可以大大方方的小气。这带来的结果很不好,比如你本身就不富裕,但看别人都用好手机,开好车,于是你也努着劲去买,结果负债累累,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有人还沾染上了套路贷,让生活更加窘迫。而如果他们能够多一点自信,先从富人身上学习思维,而不去比这些奢侈消费,把有限的资金留下来,多学习,多读书,多储蓄,多投资,也许很快就能迎来转变。但很可惜,这么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会为了眼前的面子,而牺牲掉长远的利益。
其实越富有的人越明白这个道理,李嘉诚就经常说,越是贫穷你的面子就越是一文不值,所以,作者的意思是两层,1再穷也要让自己穷到富人堆里,这样你才有逆袭的可能。2进入富人堆要学思维,学态度,而不要比物质。只要不失去信仰,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把贫穷变成一种力量。甚至很多犹太人认为,年轻的时候就该贫穷一点,以便可以养成努力奋斗的好习惯。如果本身就衣食无忧,反而到不容易有奋斗的动力。
如果把贫穷的外延扩大,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贫穷来表示,比如我们读的书少,就可以用知识贫穷来形容。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会感觉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贫穷,比如老齐在英语方面就很贫穷,这个我也很惭愧,甚至之前也备受打击。但现在我也勇于接受了这个现实,我会用我其他方面的成绩,来弥补这个短板,这样我就可大大方方的裸露我的弱点,再也不怕被别人嘲笑了。包括马云,他也曾多次在公开的演讲中调侃自己长得难看,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拿自己的缺点开玩笑,而缺乏自信的人,则会不断的假装和掩饰,你看朋友圈,晒名牌包,晒化妆品,甚至晒豪车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多有钱的主。反正我的朋友圈里那些身价动辄几个亿的人,要么就分享知识,要么就谈谈文化,炫富的反而都是那些傍大款的妹子们。
第十五封信,不乱花钱,也不能乱省钱,相信不乱花钱肯定大家都是知道的,那么怎么叫做乱省钱,这到底几个意思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5】态度5:不要乱花钱!更不要乱省钱?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那我们提到了第十五封信,不乱花钱,也不能乱省钱。乱花钱这个事我们都知道,没有必要花的钱,就尽量少花,由奢入俭难,一旦你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那么现金流支出就会如流水一般。金钱就是你的资本,你把金钱都浪费掉了,也就浪费了很多日后很多机会。所以维持必要性消费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不能乱省钱,作者出了一道题,是IBM的面试考题之一,如果给你一大笔钱,你会用它来做什么,比如100万美元,或者1000万美元。这个答案在下一封信揭晓。
第十六封信,运用财富时要从大处着眼,作者的女儿回答了IBM的考题,说100万美元,他就要去旅行,而1000万美元要去建设一批乡村学校。作者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很多人已经这么做了,其实他的女儿尽管生活在富裕家庭,但是对于100万美元也是没什么概念的,1000万美元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自然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利用。
巴菲特说过,钱是为了让你做你想做的事,而并不是为了让你无所事事,一个人有了钱之后所做的事,就能看出他的格局。而这个格局又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比如旅游,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他的意义其实也很有限,而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旅游,如果纯粹是游玩,那就会很俗气,而如果像徐霞客一样,游遍全国,并记录了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动植物,那么这个事情就变得很有意义。也可以流芳百世。
当一个人实现了财富自由,就应该利用财富做一点,其他人都没有做过,或者做不到的事,有些事还可能在短期内,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和收益,但是仍然有人在贡献着资本,这也在很多事情上创造了大的生意,所以老齐给大家总结一下,作者说的也别过分省钱,就是这个意思,钱只是工具,除了保障生活,还能让我们去做一些事,完全为了省钱,而不做事了,那么这也是不正确的财富观。这种守财奴式的思想,也不会让你走的太远,一个社会变革还很可能把你打翻。我们还是应该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享受财富,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能够给更多人带来便利的事情,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创造着伟大的生意,比如我们之前讲的马化腾,一开始腾讯的QQ也不知道怎么赚钱,而且还很烧钱。淘宝一开始也是免费战略才挤垮了eBay,早期的三大门户都是免费的和亏损的,所以当你持续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时候,当你改变了别人的生活模式的时候,那么也就离赚钱不远了。大生意都是先从改变世界的梦想开始,从为别人提供便利出发,而以收获巨额财富进入循环发展。
第十七封信,懂得钱的用途,还要有赚钱的本领,在作者他们家挺有意思,建立了劳动机制,女孩子们为家长打工,赚取零花钱,孩子为了得到5美元,会替父亲刷车,会为了买一副耳机,主动提出打扫院子,老齐也提到过类似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我看到很多富人家庭其实都是这么做的,这就是教育孩子,对钱要有基本的认识,知道钱来之不易,知道有付出才有回报,这个钱虽然不多,但是意义却很重要,属于是非常重要的财商课,比上什么商学院,要重要的多。但是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却得上了富贵病,就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才总想给孩子们最好的,结果养的孩子一个一个都跟富二代似的。基本一辈子就毁了。小时候就这样,长大了必然啃老啃一辈子,根本断不了奶了。而家长也会得到报应,当你们发现不断得给孩子买车买房,花钱结婚,但他却从不给你养老的时候,你就得反思一下,过去是怎么教育的,是不是小时候太溺爱了。这都是因果循环,是你一手造成的悲剧,而且已经不可更改。
所以老齐建议,现在孩子还小的家庭,赶紧改变方法。一定要让孩子学会,需要等待,必须懂得付出才有回报。作者的孩子有一次得到一大笔压岁钱,然后就开始变了,不再去做家务也能买的起奶茶了,对这些小钱失去了兴趣。这让作者感到很担忧。告诉女儿,如果你留不住小钱,以后怎么会赚到大钱呢?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积少成多,我们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回报,这些所谓的压岁钱,也是劳动所得,你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不劳而获。
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工作,一个是消费,工作就是去投资,让钱生钱,或者通过钱成就你的一个事业,让你做成想做的事情,而消费是则是改善生活,这个不能颠倒顺序,一定要量入为出,先付出再收获。那些先消费再赚钱还款的人,会逐渐走向稀缺。我们之前也讲过,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窘迫,形成一个贫穷的怪圈。
美国的早期发展也是崇尚储蓄的,后来才开始过度消费,崇尚储蓄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出现了高速增长,而一旦他们开始注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那么经济增长率就会与日剧下,老齐认为这个是有道理的,包括日本和我们,房子也是一种消费,当我们开始过度依赖居民负债,去追求房子的时候,实体经济就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说白了这还是一种饮鸩止渴,总想把现在的经济弄得好一点,但过度消费之后,未来就肯定是个雷。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Jp摩根说过,得到一个朋友很难,但失去一个朋友很简单,只需要把钱借给他,因为一旦这个人习惯了借钱消费,那么他就会失去努力赚钱的动力。所以钱来的太容易,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这就跟吸毒产生幻觉一样。
所以钱就是钱,不分大钱和小钱,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努力通过劳动赚钱,有了钱去做对别人都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最简单也最正确的财富观念。
第十八封信,第一次投资的建议,作者的女儿在暑假去打工,之后赚到了一笔钱,他想用这些钱去投资,于是咨询这专业投资人的老爸。作者说很支持他这么做,投资是他这一生绕不开的路,所以应该尽早接触。作者给了孩子几个建议,投资要记住四句话,
第一句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能够打败市场,换句话说,别觉得能打败指数基金,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有的是,这些人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打败市场,但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99%的人都无法跑赢市场。之所以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要打败市场的时候,你的对手就不在是人,而变成了神,你挑战的是市场的有效性,人跟神去竞争,你觉得胜算能有多大呢?甚至巴菲特自己写的遗嘱就说,只要他不在了,他的钱绝大部分都要去投指数。也就是标普500.
第二句,对市场要有信心,股市总有涨跌,有时的跌幅可能还会比较大,但是根据过去几百年来的统计来看,股市仍然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方式,如果华盛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你买了100美元股票,那么拿到今天已经是20亿美元,这个增值幅度,任何投资品种都无法比拟。所以老齐也经常告诉大家,无论哪个国家,股票价格总在上涨,即使短期下跌,长期也一定会涨。巴菲特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对这点深信不疑,所以他才能在底部敢于抄底。而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不相信这点,总认为低点之后还有低点。结果措施了大好的时机,说来也奇怪,在一个不断上涨的市场中,竟然有8成人都会赔钱,大家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你骂股市,骂政策之前,是不是应该好好的骂骂自己呢?
第三句话,股市总会涨回来,但某一只股票却未必,所以你可以闭着眼睛买指数,但却不能闭着眼睛买个股。今天的道琼斯30里面,只有通用电气是最早的成分股,其他11家已经死绝了。所以记住只有不死的商业,没有不死的公司。世界经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必将滚滚向前,但是某家公司却未必。即便是因特尔和思科,当前的股价也不如最高点的四分之一。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2000年的峰值了。所以老齐多补充一句,可以投资个股,但是不要超过你总资产的10%。90%的资金还是要去配置指数和债券以及商品的。
第四句,时间是你的朋友,而时机不是。投资中耐心是第一要素,过去45年美国股市的年均回报大概是7%,但如果你错过了增长最快的25天,那么回报就少一半,只有3.5%,整个财富积累会少80%,所以你不是特别有把握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的留在市场里。讲完了四点原则,明天我们看看作者的具体建议。
【6】态度6:一生永远不要碰的三条投资红线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我们讲到了作者给他女儿的投资建议,其实跟老齐之前讲的都差不多,就是告诉大家,要对市场有信心,尽可能的留在市场里。作者说股市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定投指数基金ETF,也就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买卖很方便,我们定投他的成本是最低的。
我们在市场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是傻子,无论股市涨跌,都去做定期定投。鉴于他女儿现在还没有工作,所以作者建议可以先买3分之一,然后2-3个月后再买3分之一,半年后买下最后的3分之一,等他工作以后赚工资了,那么就可以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用攒下来的70%的钱去投资这个标普500的ETF了,如果依旧按照现在每年7%的年化收益计算,大概10年翻一倍。
最后作者还说,股市每年波动不小,每天的涨跌也很多,有些人每天盯着股市,涨了就窃喜,跌了就焦虑,这些人实在不适合投资股票,或者说干脆不适合投资,天天操心股票的人,实际上都是韭菜,都是往股票市场里送钱的人,如果你要投资股市,那么买完之后接别再看,也别再想了,年轻人有的是时间等待股市上涨。老齐多说一句,吴军老师作为一个很厉害的风险投资人,给出了这么简单的投资建议,大家一定很不过瘾,但是其实股市就是大道至简,在股市里面投资也没那么多方法,关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抵御的了诱惑,一定要记住4点,1股市是长期上涨的,2是9成的人无法跑赢市场,3时刻想到防守,4急需要用的钱,借来的钱,千万别进股市。做到这4点,其实股市对你来说就是提款机。但很可惜至少有一半的人,一点都做不到。
第十九封信,一生永远不要碰的三条红线,他的女儿在他的指导下,最终在富达基金开户,开始买入标普500ETF,进入了投资的实际操作阶段,而作者也进一步给他指导,作者说,他这20年来的投资没有遭遇重大损失,主要是有贵人指导,一位跟巴菲特吃过午餐的朋友,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老齐估计应该是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他说,巴菲特吃饭的时候一直在强调,1不要进行过于冒险,会导致灭顶之灾,这主要指的就是杠杆投资和做空,这是巴菲特强烈鄙视的。如果你不做空和加杠杆, 顶多就是赔光,而如果你碰了这两项,那很可能会产生令人无法翻身的债务。巴菲特的一生也遇到过4次股市大跌,都超过了50%,如果公司但凡加了1倍杠杆, 那么巴菲特可能已经死掉四次了。
2不要做自己不懂的投资。次贷危机之前,巴菲特也试图研究金融衍生品,但即便是股神, 看了一天时间也看不懂一本说明书,太复杂的东西一定不稳定,甚至干脆就是个坑。这里老齐多说一句,很多朋友都会在老齐给的策略上修修补补,以为加一些条件,能取得更好的收益,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画蛇添足,绝顶聪明的人有的是,这些人都跑不过指数,所以你加这些条件,就能跑赢了?这就是开玩笑了,你加入了很多无效的东西,反而会让交易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最后稳定性大幅降低,结果就是更加不容易坚持和操作。最后就是一败涂地。
大家一开始通常是不会做不懂的事的,但是当取得了一些小成功之后,就往往会膨胀,还得说段永平,他公司做那么大,每年的广告费都是几十个亿,于是有人建议,说咱们自己开一家广告公司吧,但段永平并不认可,他认为这个领域他不懂,自己干一定会干不好。手下人很奇怪,您怎么那么确定干不好呢?段永平很笃定的说,如果广告这个行业谁干都能干好的话,那么现在世界上的第一大广告公司就应该是可口可乐,或者是宝洁,这两家企业都没去做广告业务,依然通过4A投放,可见这里面水还是很深的。段永平的这个逻辑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做我们擅长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交给更擅长的人去做。
最后作者好加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告诫他的女儿,不要因为别人的暴富而乱了自己的方寸,比如有人就总嘚瑟,说当时要买了比特币,那样就能赚100倍,但是这么讲其实毫无意义。这属于是中彩票式的机会,遇上了是运气,遇不上是本分。大家看到的是他发财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在数字货币里输掉了内裤,这才是常态。而且真让你碰到了机会,你也未必拿的住,即便是懂得如此之多大道理的作者,当年通过配售拿到了,相当于现在3美元一股的百度,结果涨到十几美元的时候就卖掉了。而现在他尽管跌了不少,但是股价仍然有166美元。所以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定力的。否则人人都能发大财了。所以永远记住三条高压线,1别加杠杆别做空,2不熟不做,守住能力圈,3别被别人的暴富迷失了双眼。
第二十封信,我的金钱观,作者去哈佛大学做讲座,随后问了华裔学生一些问题,以后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计算机和医学两个专业,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文艺,政治,或者做大众服务,原因就是这两个专业方向就业有保障而且收入很高。这让他有点失望,他觉得如果你不打算从政,上哈佛这么好的学校,确实有点浪费,还不如去卡内基梅隆大学。录取比哈佛容易的多,而且以后进入硅谷工作也比哈佛更有优势.
中国学生衡量成功的标志往往是学历,钱和工作,而美国精英的标志则是影响力,有人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是赚够了钱,才在这里唱高调,确实如此,对于一个养家糊口还成问题的学生来说,谈影响力,谈名留青史确实有点不切实际。老齐觉得这也跟民族文化有关,中国人确实是穷怕了,再加上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于是钱和社会地位就成了唯一的信仰。甚至一些美国大学的华裔教授,都经常去下海走穴,捞外快。而美国人很少这么干,美国那些精英,更愿意去搞学术。你看一说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是美国各个大学的教授们,而中国这些经济学教授,不是上电视做节目,就是去论坛做演讲,上台胡喷一小时就入账10万块,这他们忙的不亦乐乎。别说做学问和讲课了,甚至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
美国的富人们最后大多都会捐出自己的财富,一个是规避遗产税,另一个也不想让钱成为后代不工作,挥霍的理由,那样反而祸及子孙。所以美国有一大批的慈善基金,都是这种钱,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做股权投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咱们这,钱的用途就是买房买房买房,有了钱就都拿去买房了。然后把一大堆房子,传给子孙,让他们躺着收房租。所以这还是一种穷人心态,无论你赚了多少钱,理论上还只是穷人。因为根本就不懂的钱的真实用途。
作者说,人要大气一点,格局要高,不要总盯着钱看,钱只是做事的工具,我们能够赚到钱,就是因为勇于丢掉芝麻,而只关注那个西瓜。而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芝麻,当然他就看不见西瓜,甚至干脆丢掉了西瓜,去捡芝麻。比如为了几块钱的折扣,连跑好几家店面,耽误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有这功夫你还不如多读读书呢,这些芝麻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抵得过西瓜,很多人天天都在捡芝麻,以至于忙的不可开交,根本就没工夫思考西瓜的事。
一个人的工作分5个等级,最低的第五级,是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第四级是带领人完成工作,第三级是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获得市场成功,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而第一级就是大师了,能够开创一个产业。比如乔布斯和福特,作者说能力提升一级,收入就会涨10倍,做5件5级的事,也不如干一件3级的事。所以我们要把经历都用于提升自己的等级上,而不要去追着那些狗屁叨叨事情跑。你在底层忙死了也没有多大出息。明天年开始讲,作者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其实一个人比拼技能,也就到30岁为止,30岁以后的工作,主要就靠人际关系。那么怎么获得人际关系呢?这个对于各位的提升至关重要。咱们明天再见。
【7】态度7:怎么才能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那我们说到了人际关系的态度,第二十一封信,交友时,不要怕吃小亏。上名校的目的,除了接受的教育稍微好一点之外,就是能有一个很好地同学圈子,这样方便物以类聚,让你交到更多的有用的朋友,这个甚至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事实上大学里,是一个特别好的交友时间点。
等大家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有些同事会跟你共事很长的时间,但是却并不一定能深交,在工作中更多的都是业务往来,难免有点功利色彩,但是大学却不同,同学的功利心并不强,大家更真诚。在学校里你帮我我帮你,通常都是小事,但走到社会上,再去交朋友的时候,就会彼此有隔阂,总是先把利益划分清楚。如果你要是成功了还好,如果不成功,对别人也没什么价值。那可能就再难交到真正的朋友。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所以这就注定了一个人很难干成什么大事,总需要一堆人一起努力,所以人生的道路上,你少不了合伙人。但这其中也要区分,有些人会跟你一辈子,也有些人只是暂时的友好,比如他在腾讯当副总裁的时候,一些人表现的极其热情,推都推不走,但是当他离开腾讯,90%的人都没有再打过一次招呼。
有人问了,那么怎么才能判断一个人值得深交和不值得深交呢?作者说他也没有好的办法提前判断,毕竟他也不会相面,他的做法就是及时止损,当你在朋友上吃过亏之后,你就能分辨这人怎么样了,也就是说我们平时都要把人往好处想,假设大家都是正人君子,并且真诚的交往,但是如果通过一件事看出来,这个人的人品不成,那么就要记住,吃亏上当就一次,一定马上止损,别跟他来往。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个朋友借钱不还,那么这人就不值得深交了。以后他再管你借钱,也不用再借给他了。至于之前的怎么办,老齐一直有个说法,你借给他钱的那一刻,就应该做好这笔钱要不回来的打算。否则就不要去借。如果不借,伤的只是感情,如果借了,后面天天催着还,那样感情伤的更深,甚至因爱生恨,而且很可能还会伤钱。
作者说,在商场之上,交友不慎往往损失惨重,所以与其晚栽跟头不如早摔跤,平常在交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多吃一些小亏,让你的朋友多占点便宜,占便宜的时候,通常就能看出一些人的人品。让出点小利益,能看清楚一个人,这样会避免你日后吃大亏。还比如借钱这个事,一个人从来不请客,对待朋友扣扣索索的人,其实借钱不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相反一些仗义疏财,平常很守信用的人,你倒是可以放心的把钱借给他。所以也许你用一顿饭的钱,就能避免一个项目的亏损。这还是很划算的。
第二十二封信,论爱情,合适的人会让你看到和得到全世界,这主要是作者给他女儿讲恋爱观,爱情不光是生理基础,还有很多的精神需求,他并不认为谈恋爱会耽误学习,如果找到合适的人在一起,应该是一个1+1大于2的结果,但这中间适合的人,这4个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人不对,那可能伤害就会比较大了。甚至有人讲,读名校的最大好处,就是容易找到对的那个人,因为考试成绩,就已经帮你筛选了一遍,这么想的女孩偏多,老齐就认识,一路读名校上来,也拿到了硕士学历,但是毕业就结婚了,然后就生了两个娃,几乎没怎么工作过,我问他你这么高学历,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可惜吗?他说不可惜啊,我读书又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能够遇到我的先生。通过读书,走到金字塔尖,遇到那个金字塔尖上的人,这个逻辑不得不佩服。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也不能说谁对谁错,过的幸福就好。
作者也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他告诉闺女,女孩的外表很重要,虽然都说看脸肤浅,但是这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你吸引别人的第一目光,也一定是外在美,所以必要的打扮还是需要的,他还告诉女儿,在穿着上不必省钱,尽量买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服装。没有男人会喜欢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女人。即使已经成了夫妻也是一样。女人不注重外表,迟早会引发家庭问题。这里老齐多说一句,这个说的太对了。老齐认识很多的成功人士,我们平常也闲聊,大家普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家里家外落差太大,在外面都是花团锦簇,俊男美女簇拥,而一到家就是一个黄脸婆,甚至有的太太在家连脸都不洗,美其名曰操持家务,所以这就有点过分了,这完全你就是在考验男人的道德底线了。所以社会上才有一句话,没有撬不开的婚姻,只有不勤奋的小三。所以奉劝各位,即使结了婚,我们也要用最美的一面,来面对另一半。散装的茅台再好,他也不如精装的二锅头看着吸引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茅台,就用矿泉水瓶子去装,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这个不光在说女人,男人也一样。不要觉得结了婚就可以一天邋里邋遢,那样只能说你根本不重视对方。以最好的面貌示人,本身就是对别人的尊重,更何况是最亲的人。
激情靠多巴胺,而日子过的舒服靠内啡肽,这也是一种男女在一起分泌出来的物质,当你审美疲劳之后,内啡肽就会起决定性作用,爱人逐渐变成亲人,所以两个人在一起舒服最重要,要过的舒服就不能太强势。不要太自我。生活中没那么多对与错,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乎表面软弱,而内心懦弱的人,才会虚张声势。你们看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就是这个特点。
其次,好人和对你好的人是两回事,对你好才有意义,而好人则多的是。另外,人是会变的,今天对你好,也未必一直对你好。特别是当多巴胺不分泌了,审美疲劳了,很可能就会完全变了一个人,所以热恋的时候都是琴棋书画,而过日子了都变成了柴米油盐,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过程。所以要看的长远,而不能仅靠激情。
最后作者给了一个标准,能让你看到和得到全世界的人就是合适的人, 而不合适的人,会让你失去全世界。简单来说,适合的人,会让你得到更多,彼此成就,而不适合的人,则你要牺牲很多东西。甚至不如一个人单身。
第二十三封信,团结大多数人,这里作者谈了领导力,这个没那么容易定义,比较抽象,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有两方面最重要,1是组织和工作能力,2是团结大多数人,让人尽其用。
可以根据能力把人分成4种,第一种和我们关系很好,做事能够配合,而且也能力强,让我们放心,第二种很配合,但是能力有限,第三种人有能力,但他不服管,也不是你的朋友。第四种人,又没能力,又不服管,通常第一种人不用管理,第四种人你不会用,重点就是中间的两种人怎么管?答案还是要尽可能的团结别人,不要把第三类人划分到对立面上去。有人只喜欢用听话的,结果能力再强,也只能带出猪八戒。
我们能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其实最核心的点,就是能不能把吕布这种三姓家奴,但又能力超强的人用好,要跟他们保持一定的工作关系,但也不可完全交心。而那些能力不强的老好人,我们也不能因为关系好,听话就委以重任,在中国的官场文化中,任人唯亲是个大忌。经常带来灾难。总之对人不要有洁癖,任何人都应该有交流,争取最广泛的人脉,然后用不同的对策去与之结交。老齐多说一句,可以参考刘邦这种人,刘邦用人就是第一承认自己无知,我不会你来弄,第二充分授权,我全都听你的,第三不拘一格,有特点的人都要用,不分三教九流,第四找对时机心狠手辣,绝不妇人之仁。当项羽的威胁解除了,该收回权利的时候绝不手软。韩信的下场就是证明。
第二十四封信,远离势利小人,亲君子远小人这一直都是古训,作者也在提醒孩子,远离小人,也就是那些阴险狡诈的人,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伍子胥帮助吴国灭了楚国,那么他跟楚国的仇恨是怎么结下的呢,这就得说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小人费无极,是楚国的大臣,这个人是怎么把楚国害的亡国的,又是怎么跟伍子胥结仇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态度8:如何防范小人!如何拒绝别人?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我们说到了远离势利小人,作者举了一个跟伍子胥有关的故事,楚国有个大坏蛋叫做费无极,当时楚国为了遏制晋国,要跟秦国联姻,让楚国太子娶秦国公主,费无极去迎亲,结果这老小子一看,哇塞,大美女,顿时就起了歹心,回去挑唆楚平王,说这美女不赖,给你儿子太可惜了,你不如自己留着,楚平王也是一个大色狼,果然就同意了,对费无极非常满意,但是费无极这个讨好的举动无疑就得罪了楚国太子,他知道万一以后太子继位,他一定死翘翘,于是就千方百计陷害太子,让楚平王废掉他。此时太子是个实权派,有一个老师很厉害,叫做伍奢,所以必须把他们俩连根拔起,随即诬告太子与伍奢谋反,楚平王听信谗言,把他们关押了起来,这伍奢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伍尚另一个就是伍子胥,都是领兵在外,楚平王不放心让伍奢写信,让他劝说这两儿子回来,就放了他爹,伍奢跟楚王说,大儿子孝顺肯定会回来,但是二儿子一定不会束手就擒,楚国以后必亡与其手。结果这成了神预言,后来伍子胥帮助吴国攻破楚国,楚平王虽然已经死了,但也把它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
很显然楚平王就是相信了小人的谗言,结果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而现实生活中,小人太多了,这些人都有4个特征,1他们都是聪明人,2会让别人觉得,这个人特别的好,尤其对自己很好,3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4小人经常会以朋友和亲戚的名义出现。总是先让我们很舒服,之后才放松警惕。
那么怎么防范小人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戒除贪欲,如果不是楚平王好色,估计也没这事了,投其所好一般都是小人的惯用伎俩,所以你的爱好和贪念,就是那个苍蝇要叮的逢。
我们要区别善良的人和小人,主要分辨3点,1善良的人会从你的利益出发对你好,而小人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你好,所以你想想,他对你好的背后,是不是自己得到的好处更多。2,分辨一个人,还要看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对周围的人非常刻薄,唯独对你好,那你就要小心了。特别是那种跟爹妈都不亲的人,通常都是小人嘴脸。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跟他在一起的人,一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的公司,一群人聚在一起专门讲别人坏话。这基本就是一个小人团体。他们的存在就是专门给别人拆台的。所以对于这类人,要远离,而不要得罪,小人你是得罪不起的。因为他不干正事,专门损人,所以千万别踩上这样的狗屎。尽量远离就好。
第二十五封信,达到沟通目的才算有效沟通,在计算机的通信逻辑中,发出的信息一定要得到对方的确认,才算完成,而不是发出信息就完事了,这个笨办法,虽然降低了通信效率,但是这让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变得十分可靠,而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却通常走样,经常是沟通不到位,或者产生了误解。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就是必须产生信息确认,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述,而不是自说自话,这点在演讲中经常出现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管台下的观众,就只是自己讲自己的,大家都睡着了,他也依旧继续,这种沟通方式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记住,你说话是为了让人听,如果对方不听,那你说的每一句话就是多余的。所以说话者必须要要照顾听众的感受。
另外,与人沟通切忌啰嗦,不是自己讲的越多,对方接受的信息越多,废话太多,会让对方完全找不到重点,甚至完全产生相反的理解。会说话的人,会看人下菜碟,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讲给他们听,从而提起大家的兴趣。
沟通并不是辩论,不要总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多正确,很多人都喜欢看奇葩说,觉得那里面的辩手口才都太棒了,但其实一个爱辩论的人,经常把对手说的哑口无言的人,都是生活中不受欢迎的人。相反让人舒服的人,总是谦逊的,是低调的,是懂得倾听的人,如果你跟别人沟通,总是你在说别人在听,其实这就是很大的问题。说明你太强势了,让别人说爽了,这样的人才更容易被接受。
概括四句话,1有效沟通,要以对方确认为准,2,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沟通,3,沟通要简洁有效,切中要害,4善辩不是好的沟通方式,善于辩论的人呢,通常都是讨人厌的。
第二十六封信如何体面的拒绝别人。作者说曾经有朋友,请他帮忙,给自己的孩子联系到谷歌或者腾讯的实习机会,但他看了一眼那个孩子的简历,直接就给回绝了,他说如果他还在这两家公司工作,那么帮着投下简历,没问题,但是现在他已经离开了,要找前同事帮忙,如果这个孩子的资质比较好,那也还好说,但是如果不好,就会让那个前同事们很为难。反而给这些前同事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帮助这个朋友的同时,可能会得罪其他的人。事后,这个朋友也就没再提,关系也并未闹僵。
但是另一次,也是一个朋友找到他推荐一个女生,是普林斯顿毕业的,成绩很好,于是他马上就给谷歌的朋友打电话,成功把这个女生介绍进去,最后这个女生也拿到了offer,无论是这个朋友,还是谷歌的同事都很感激他。所以,结论就来了,如果能帮助别人,就应该帮忙,如果很为难,甚至要损害另外的人的利益的时候,就不要勉强,告诉对方你帮不了这个忙,这时候对方应该还会去想别的办法。不至于耽误事。
很多人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不好意思说,就这么拖着,时间长了,反而把别人的事情给耽误了,最后因爱生恨。害人害己。反而关系闹僵了。大家不爱说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总在高估自己的作用,其实很多的时候,你并不是对方的唯一选择,地球离开你也一样转,你不帮忙,别人也依然还有其他的办法,把事情办成。所以你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
每次别人请他帮忙,他都会率先分为四类,然后采取不同的对策。
1,能力不及,帮不上忙的,直接在第一时间拒绝,2,能帮上忙,但却因为代价太大不想帮的,也不要勉强自己,尽早通知对方。3,不论多困难,都愿意帮忙,而且很可能办成的,就应该答应对方,尽力去做。4,虽然愿意帮忙, 但结果不一定。这种情况下,要把风险告诉对方,不要轻易许诺给对方造成误解。
和别人交往,真诚是最重要的,只要话说的婉转一些,客气一些,大家也不会责怪你的耿直,相反老是大包大揽,投机取巧,总想赚人情,还不想付出成本的人,则很可能反而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如果你答应帮助别人了,就不要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就别图别人的回报。老齐常说人脉是什么,就是让别人欠着你的感情,这就叫人脉,而你欠着别人的感情,这就叫占便宜,所以尽可能的多帮别人点小忙,让别人欠你点什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才对你更为有利。
下面我们看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第二十七封信,上帝喜欢笨人,他的女儿在做题的时候,经常跳步骤,导致最后结果出错。作者说这是一个投机取巧,反被其害的事情,总想着少写几步节省时间, 然而最后就是不断的出错。
作者在投资中,依旧使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手动整理相关表格,而不使用计算机自动生成,并不是因为他不会用计算机,而是觉得那样做反而效率不高。看似省时间,但却不能带动他的思考,让整理的工作失去了意义。而手工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回想的过程。有利于你更深层次的了解项目。
现实中很多投资人都太忙了,每周投一家公司,甚至哪些投过,哪些没投过,他都记不清楚了。这样投资就跟咱们普通投资者瞎买股票没什么区别。作者一直坚信一句话,就是上帝喜欢笨人,他说自己一路顺风顺水的走来,这个运气就来自于自己比较笨,很多的事情不懂得变通,更不懂得投机取巧。那么这其中又是什么原理呢?为什么笨办法,看似短期吃亏,但是长期却让人得到好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9】态度9:聪明反被聪明误!上帝更喜欢笨人!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态度,昨天我们说到了,上帝喜欢笨人,这是什么原理呢?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和本领有更清晰地认识,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总是对的,那么他就会选择很多新办法,试图去投机取巧,太过自恋,最终一定是不断犯错的,过分高估自己。比如我们讲孙子兵法的时候,就多次提到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老爸名将赵奢就说,他这个儿子将来不能打仗,毛病就出在他自己总觉得什么都懂上面,对于战争没有敬畏之心,最后必然冒进,而惨败。结果真让他老爸的乌鸦嘴言中,长平一战,赵括贸然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葬送了赵国所有主力。
相比之下,老将军廉颇就是一直在用笨办法,我就是坚守不出,耗死秦军。虽然我的消耗也不小,但总体上来说大家半斤八两,谁也别想占便宜。
所以笨办法,其实就是指那些兢兢业业的做事方法,相对保守,也更加用心。比如投资中,我们就坚守最简单的股债均配原则,其实永远是进可攻退可守,最后结果也有年化8-10%左右,波动率却小了一半,而有些人则完全相反,总在试图战胜市场,低买高卖做波段,几天可能就赚到10%,但是长期这么做下来,反而会亏掉很多的钱。
其次, 笨人笨办法从不打擦边球,很多事情都会留有余地,这其实就是安全边际。比如坐飞机,笨人总是提早到了,然后跟那里等着,很少会发生误机,而聪明人则总是掐着点来,他们说这样能提前安检,还能申请机场的应急车,看似是省了一些时间,但是误机也是早晚的事,这就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第三,笨人算计的少,更愿意把小的利益让给别人。老实人总是吃亏,但是其实他们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在吃亏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笼络人心,也能看出哪些人不可交。相反一些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看似占了很多小便宜,等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没有人会帮他。就比如老齐这里,大家都在付费学习,这其实就是笨办法,花点钱有利于你产生一个亏损心里,反而刺激你要多学东西,让这个钱花的更有价值。就好比吃自助餐,大家都会吃的更多一样。但有些聪明人就不是,总去网上费尽心思找各种盗版,先不说他们遇到骗子,被拉入荐股群的事,就只说学习,你觉得一个一年200多块钱都不值的东西,你会去认真学习吗?最后就是他们可能下载了很多的音频文件,但其实根本就不会仔细去听,去学。最后耽误的还是自己。所以你觉得谁的损失更大, 老齐就损失了你这200多块钱,而你却把最好的年华耽误过去了,时间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有后悔药的。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你不尊重知识,知识必然就会远离你。所以尽早打消买盗版书,听免费的讲座的想法, 免费的讲座只可能是传销。这是对自己的未来严重不负责任,你都放弃自己了,你觉得上帝会帮你吗?
作者提到了一个信仰,那就是上帝给每个人的福祉都是一个常数,你在某些方面获得的太多,就必然在其他方面大幅减少。比如乔布斯轰动世界,但却只活到56岁。而跟他一起创业的沃兹尼亚克,还有最早的苹果投资人马库拉,他们都很早就离开了苹果,看似错过了几千亿,但是他们还都活着。而且已经富足又快乐的活了几十年。
第二十八封信,证伪比证实更重要。科学在古代是主要是靠几个伟大的科学家推动的,但他基本进步缓慢,而到了近现代,伟大的科学家逐渐减少,但是科学的发展速度却日新月异。这就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有关,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一共分为四步
1,提出质疑,永远不要接受那些自己不清楚的真理,这就叫怀疑一切的态度,不迷信权威才是科学发展的条件,如果你所有的一切都用神仙去解释,那么就没有科学发展的动力了。
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我们得出结论之前,要充分研究,分析和总结,不要以偏概全的得出结论。比如我们投资中的技术分析方法,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必要非充分条件,所以他并不能称之为科学。就只是一种江湖骗术。你用这种方法投资,必然亏损
3,对于复杂的问题,尽量分解成若干单元,一个一个解开,这就是一个分解任务的方式,哪怕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取得一个很小的突破,都是对人类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4,当我们实验得到结果之后,还要合理的给予解释,并从一般性的结果上升到结论,最后将结论普遍化。往往在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还要反复进行研究。
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让科学不再是一个天才的工作,他需要的是过程,而并非是那个结论,结论有过时的一天,但是过程却不断的被重复,也让我们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不断有新产品被创造出来,社会的经济效率也越来越高。
有许多科学的结论,之前是正确的,但是有可能之后就不正确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原来人们都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煤炭石油就那么多,用尽了人类就灭绝了,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资源是无限的,似乎永远都不会用完,所以科学的方法论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没有被证伪,不代表他就是正确的。但一旦我证明他是错误的了,那他就肯定是不正确的。就比如你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 但你不能就此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黑色的天鹅,那么我就可以确定,天鹅不一定都是白色的。这才是科学的精神。这就让一切科学的东西都处于未知状态,很多原来确定的事,也在不断的被挑战。从而得出新的结论。科技也就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不断的进步。老齐再给大家举个投资上的例子,比如梅里韦瑟的长期资本,他们用正态分布去做债券套利,这种方法有效吗?如果你看到他赚钱了,就觉得他的方法有效,那这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当你把所有的钱交给他投资的时候,他就遇到了黑天鹅,本该收敛的价格没有收敛而继续发散,极小概率发生了,让他赔掉了很多钱,这时候等于就是这种方法被证伪了,他是无效的。
证伪比证实更加重要,因为一个现象,我们总是在试图自圆其说,去找几个合适的例子去解释他,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老齐举例,有人说这个小区的孕妇都能生男孩,然后他就给你细数隔壁家的邻居都生的是男孩,支持他的理论,这显然不靠谱,大家都知道,这只是连续的巧合而已。我只要找出一个生女孩的例子,这种说法自然就不攻自破。
所以怀疑一切很容易,但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则不容易,所以别太相信感觉。也别太肯定自己的研究结果。世界没那么简单。
第二十九封信做理性的怀疑者,科学不代表正确,科学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很多人炒股总是赔钱,偶尔赚了一两次,就把自己当股神了,但其实只是赶上了而已。终究他是会赔掉的,还有人买房子发财了,于是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发财致富的秘钥,不断的买房子,这种人也是把偶然当成了必然。最终也一定会都赔回去。房价一直涨,只是现在还没有证伪而已,但你不能说他就是科学。
所以真正的科学家,一定是对世界充满敬畏的,越是懂得很多的人,越是不敢说自己很了解,说自己什么都懂的,通常都是神职人员。
我们追求科学是正确的,但是不要总好为人师,因为很多东西其实我们也并不是真正了解,或者说现在的了解,也许根本就是不对的。世界太过于复杂了,并不是一些简单的道理就能解释的,所以还是低调一些,严谨一些会更好。否则可能会有灾难。
比如,作者举例,一个叫霍夫曼的人,他为了治疗父亲风湿病痛,发明了2种药,其中之一是阿司匹林,他所在的公司德国拜耳,一开始发现,这种药对胃有刺激,所以差点就停止生产,后来很多医生觉得他的效果不错。但后来没想到,还有人开发了他的新功能,他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结,降低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如今他成为最热门的药物之一,但是这个霍夫曼却并未因为阿司匹林而封神,那是因为他发明的另外一种药,让自己变得臭名昭著。这又是什么呢,咱们明天再讲。
【10】态度10: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为您带来这本书,态度,昨天你说到了发明了阿司匹林的霍夫曼,并没有变得伟大,那是因为他还发明了另一种药,叫做海洛因,是的就是毒品,他一开始并没有把它当成毒品,而是要替代吗啡,成为镇痛剂和止咳药,以至于拜耳公司对此寄予厚望,给这个药起了这么响亮的名字,海洛因跟德语中的英雄发音很像,但是今天我们都知道,海洛因其实是一种比吗啡更危险的毒品,2针就会上瘾。他们当初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副作用。否则也绝不敢大张旗鼓的生产。拜耳只是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发现高效低毒,效果比吗啡好,甚至一开始把它制作成止咳药之后,由于含量不高,也没有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顶多就是有点眩晕,后来医生们觉得这玩意确实能阵痛,而且什么疼痛都能缓解,所以就开始加大剂量,认为是无害的镇痛剂。但结果出大事了,当人们发现海洛因的毒品本性的时候,已经收不住了。害了无数人,霍夫曼发明阿司匹林和海洛因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有的时候,善意未必有好结果。当初反而科学家们会站出来批评说阿司匹林有害,而海洛因无害。现在全是啪啪的打脸。
所以科学是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论,不要把科学当成宗教,千万不要盲从,随着我们的认识,其实对科学的理解也会不断的转变。很多现在正确的东西,以后可能都不正确,现在不正确的东西,以后可能会变正确。我们要加强学习,习惯证伪,而不轻易下肯定的结论。
第三十封信,为什么要读非小说类的名著,作者的女儿一直喜欢看小说,这让他的阅读速度有了大量提升,并培养了一个阅读的兴趣。在一开始这个阶段,读小说是有用的。但是仅仅看小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一些非小说类的名著,可以增长智慧,小说只是提供故事,而没有更高的格局和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如我们知道的孙子兵法,道德经,这些历史名著,故事很少,但智慧很多。如果你能把这些智慧,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名著可以让你系统的增长知识,无论是财经还是科技,或者是职场,心里,情感,都会有一整套方法论的论述,能够帮助你完善认知。
但是读这些书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很困难。经常是一些生涩的语言,在那绕来绕去,搞得人不知所云,远没有读小说,画面感来的那么强。作者有两个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第一就是先看介绍,和一些精华节选,比如如果对一本书感兴趣,可以先听听老齐的讲解,当老齐带你从头到尾的学了一遍之后,你自己再去了看这本书,就会有很多东西有模糊的印象,似曾相识,这样就能够看得下去了。有些书老齐还没讲怎么办,你可以去网上搜搜有没有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先把其他人的感想看一下,然后再去阅读内容。
第二个方法,先快速读一遍,再仔细认真的读第二遍。有的时候前后是有关联的,当你把一本书的大致框架了解了,那么阅读就会更加顺畅一些。作者建议他女儿,阅读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我们以后也会读到。
第三十一封信,为什么要学好数学,作者说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对经济学这样的人文科学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要往深度发展,数学都是你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数学主要培养的是人的逻辑能力,比如程序员,一般数学就不能太次,如果要从事编程相关的工作,数学也是基础。
总之,数学被定位基础学科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强,就好比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学什么都会比较快。这点老齐深有体会,数学好的人,基本都是班上的尖子生,而数学不好的,其他科也很难学的有多好。特别是考研的时候,数学是一个极大的拉分项,语文和专业课都拉不开差距,主要就是看数学,考研名师张雪峰就说过,数学是牛逼的真牛逼,傻逼的真傻逼,数学能拉开巨大的差距,你其他科目加在一起都不一定能补的上。所以从小我们就应学好数学,哪怕其他科差一点,也要先把数学保住。创造一个竞争优势出来,这在你一路上学的过程中,都会形成巨大的红利。如果数学从小就落后了, 那么这孩子就很难翻身了。中考,高考,考研都会比较困难。
第三十二封信,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习什么?作者说本科的专业并不重要,因为基本学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以后从事的职业,也很可能跟本科专业无关。所以我们在大学里,要着眼于三个方面,1是要学习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在大学里千万不要混日子,那样你就错过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时机,这点老齐深有体会,我就后悔在大学那么闲的日子里,没有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就光顾着泡妞傻玩了,要是当时也能像现在这么努力学习,估计能少走很多弯路。
2,学习做事情的方法,大学是难得的,社会学习和学校学习的连接过度期,这一时期没人逼着你去做事,做错了事,也没人批评你,更不会生死攸关。所有有大把的时间去转变思路,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给了你4年时间,来完成这种习惯上的转变,但很多人仍然后知后觉,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仍然在按照高中的思路在学习,除了做题就是考试。最后走上社会还是两眼一抹黑,彻底没有老师和考试了,就干脆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想学习都不知道从哪学起。比如老齐的读书圈里,很多朋友总是让老齐给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先从哪些书看起,这其实就是这种没有断奶的学生思维,自己完全没有主动学习能力。社会学习是选择更是放弃,你首先要自己知道要什么,然后自己去寻找有营养的东西,用现有的资源,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条跑道上,大家不是同时起跑,有的人可能已经提前跑出去很多年,这时候你也要考虑,如何抄近道才能追上他,甚至超过他。所以没有老师,没有考试,就全靠你自己了,如果大学里傻玩过来,那么到了社会就会抓瞎。至少得去走上好几年的弯路,甚至有人都40多岁中年危机了,仍然没有转变这个意识,还天天问老齐,要不要去读个MBA,以为有了MBA,就不会危机了,哪有那么简单。
3,培养协作能力,大学不光是学校,还是一个小社会,大家离开家,开始进入集体生活,还有一些课题,也是需要一个小组通力合作来实现的, 所以这就跟我们之前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他多了协作这个维度,甚至有种说法,在大学里收获的人脉,远比获得的学历更重要。即使你自己不努力,你那些关系很好地同学以后发达了,对你也会很有帮助。
作者的女儿想在MIT学计算机,作者对于这个专业也是相当看好,他认为未来必然是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谁能够让掌握大量的数据,谁就能让计算机变得更加聪明,所以作者建议,他女儿,如果有机会还要学个统计的第二学位,这也就是说数据分析和获取能力,才是未来计算机行业的生命线,另外,他也提醒,这是一个终身学习,日新月异的行业,选择了计算机,你可能就永无宁日,更加需要主动的学习能力。
第三十三封信,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作者的女儿本科在MIT,也就是麻省理工,而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面临着MIT和哈佛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换一个地方看看,目的是多接触一些人,没什么坏处。更何况哈佛的精英更具有影响力。在中国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本校,因为简单,有人照应,甚至有些人毕业后也在本校任教,一辈子都走不出校门了,这样做其实目光就太窄了。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们通常都来自很多不同的大学,而一个想走学术道路的人,也愿意在不同的大学体会教学和科研的特色。
至于专业,其实也没有必要太担心,在计算机这个大框架下,哪个子行业发展的更好,这个确实看不出来,但也无伤大雅,像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公司,也不太会仔细去看一个毕业生具体学习的哪个细分行业。因为其实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太多。所以作者的建议是,当你把大的专业方向确定了之后,导师反而是最关键的一环,这又是为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1】态度11: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什么都想自己干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来结束这本书,态度,昨天我们讲到了在大的专业方向确定之后,导师反而比学校更重要,注意这里说的是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本科生反而是学校最重要,其次是专业,最后才是导师,研究生才是专业,导师,学校的排序。
为什么导师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能让你在学术界站稳脚跟,还能对你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都有帮助,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讲究师门学派,通常是由一个精神领袖带领一大群学术精英,比如在经济学上,奥地利学派就是一个民间非常有实力派别,只要是一个学派的,大家就跟见到老乡一样亲近,一个年轻的博士获得学术界认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有导师的帮助就会快很多,所以导师的作用很明显,可以替硕士介绍工作,联系人脉,而帮助博士出人头地,完成在学术上的早期积累。
第三十四封信,写科技论文的技巧,科技论文里有四点必须说清楚,1是问题的提出和前人工作的综述,这部分要占三分之一左右。我们现在很难说做从无到有的科技研究,大部分都是N+1的研究,也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所以要把这个之前的东西交代清楚。才能谈自己的工作。2,自己的工作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是论文的灵魂,所以你要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写清楚,要有我们之前那个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说不能轻易下结论,比如说我们同事都生了男孩,所以我也会生男孩,这种结论就太幼稚了。
3,好的论文不仅要得出自己的结论,还需要比较自己的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比如别人为什么没有做出来,而你又是怎么改进而成功的。4实验所用数据,要尽可能使用同行能够得到的东西,这就叫做可比性研究,用已知的数据推导出未知的结果。而不要用全新的数据,否则人家会质疑你的数据来源是否真实有效。比如作者在写浪潮之巅的时候,就只用美国证监会SEC的数据,而不去用其他来源的数据。
另外,科技论文有三大忌讳,1是忌吹牛,过分强调研究的重要性,2是贬低同行,把别人的工作说的一无是处,3是次要的东西,不需要过分解释。也就是必须要做到主题突出才行。
接下来我们讲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做人的态度,第三十五封信做事前不要过分计算概率,作者说经常自我反省,如果重新走一遍人生,能不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方,他说他做了几次复盘,认为依然可以,说这是他的勤勉和能力决定的,老齐这里有点不同意见,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结论完全相反,如果让我重走一次,我觉得十有八九是达不到今天的成绩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偶然,太多的岔路,稍有偏差可能就完全驶向了另外的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年轻的时候,尽量去闯荡,即使失败了也不要气馁,毕竟我们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消化失败的影响,老齐经常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最大的努力之后,无论处于什么位置,我们也都不会后悔了。成功一定是一件胜率很小的事情,否则人人都成功,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一定不容易,我们也就没必要去过度计算这个胜率,一定有必胜的信念,记住你只要努力了就有希望,而放弃了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而且胜率是会变的,在今天可能胜率只有5%,也许五年之后同样的事,胜率就能达到50%,如果你5年前放弃了,即使50%胜率了,你也一样没有机会。
第三十六封信,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就拿打球来说,专业和业余都能够打出好球,割裂开光看动作和效果也都差不多,但是区别在于业余选手只是偶尔打出好球,而失误是常态,专业选手则稳定的多。所以持续发挥,才是关键,就拿足球来说,国家队为什么连泰国都踢不过了,说白了就是越来越业余,无法保证高强度下的稳定发挥,有些球让他们在训练场停1万次也不会失误, 但是高压对抗之下,就失误连连。说白了就是平常比赛的强度不够,造成的稳定性不足。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比赛强度,增加高水平对抗,比如增加外援人数,这样你每场比赛都会遭到高水平老外的集体逼抢,到国际大赛自然也就不慌了,但是我们英明神武的足协反其道而行,限制外援人数,增加U23人数,结果导致联赛对抗程度反而下降。国际比赛中失误就更多了。要这么继续下去,以后联赛对抗就会越来越弱。国足的水平只能越来越业余。
另外,作者还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什么都想自己干,比如他们家一直找专业的会计师来帮他们报税,这样反而能节省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自己搞或者找一些小会计来糊弄事,反而会损失更大。老齐也补充一点,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郭德纲说,药吃多了你也成不了大夫,反而说明你病的不轻,尽管老齐鄙视现在的国足水平,但也知道,他们再次也可以在球场上秒杀我,所以这就是在一个工作中的凝结的时间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业余就是业余,你需要补大量的功课才能成为专业。
第三十七封信,永远寻求更好的方法,作者举了一个同事的例子,这个人叫休伯,是谷歌的早期员工,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一直不能及早的发现癌症,是因为过去的方法不对,总是在依靠医疗进步而忽视了技术,于是他就创办了一个叫做圣杯的公司,他的目的就是寻找更好的方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检验血液里面是否含有肿瘤的基因,从而判断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已经有了肿瘤,他已经获得了盖茨,贝索斯,谷歌,高盛等多个名人和机构的投资,其实大家看中他的,不完全是他的商业模式,而是他的这种寻找更好方法的态度。休伯总说,遇事不要逃避,问问自己有没有比逃避更好的解决方法,哪怕只解决一部分也行。
第三十八封信,服从是学会领导的第一步,美国有一所很难上的大学,录取率只有8%,这就是西点军校,所以其实这个军校汇聚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精英,跟之前大家印象中的军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完全不同。这个学校有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天天都在喊,yes sir,他们原来都是天之骄子,有的还是各学校的学生领袖,但在这里统统都要服从领导。
作者讲,如果你要获得领导力,就必须先训练自己服从,之后才是合作,最后才是领导,这三步缺一不可,另外,给领导当助手也是一个训练领导力的好办法,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和感受,领导的做事风格。所以薪水差不多的时候,离领导,特别是大领导越近的工作,就越要考虑。有的人天生怕领导,总想离领导越远越好,最后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前途。
第三十九封信,挑选重要的事先做。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各种选择,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所以总要有个优先级,这时候我们要选那些重要的事情做,而不要被紧急的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跑。比如突然有个访客,你可以选择拒绝,很多时候这种就是顺道拜访,闲聊一下午,没什么实际作用。所以学生考试要争取做完所有的题,但工作中,你几乎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作,一定要找最影响结果的工作去做。
另外,如果有空闲,可以尽量的多参与一些工作,不要怕累,艺多不压身,多做一些,多会一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作用。
作者还建议,你可以跟公司里尽可能多的同事,单独吃一顿午饭,这样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能广泛建立人脉。
最后一封信,主动心态能提升全局观和协作力,此时他的女儿已经从学校走上了实习工作岗位,作者告诫他,走出学校,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主动工作,在学校有老师布置作业,而在职场上,通常没有布置,只给你一个目标,而你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想办法多做一些事情,而且在现实工作中,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全部都是开放式的,这就需要你必须努力试错,寻找那个最优解,所以不要总觉得自己是个实习生,要把自己当成合伙人,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想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你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