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推荐与课堂教学相关的22个小妙招

干货:推荐与课堂教学相关的22个小妙招

​在阅读相关教育专著及观摩名师课堂基础上,再加上自我感悟、实践,归纳、提炼、概括、总结了普通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2乙个棘手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现与同行分享如下:

问题1:一些学生课堂​上时不时出现走神怎么办?

回答:推荐适用的解决办法九种。

1)讲授时间不能超过该年龄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

2)课堂活动设计不能乏味、单一;

3)在容易走身学生身边设立提醒员,该生一走神立马提醍;

4)学生走神时讲课立马暂停,用眼神暗示学生;

5)在不影响讲课前提下,走到学生旁边用手势提醒一下;

6)让易走神学生坐在教师视线易监控位置;

7)时不时釆取冷不防提问;

8)提问学生读书时,不时读完整个自然段再唤人读,而是可以读三五句、一二段无规律随意叫停,让同学接着往下读,若一走神,就不知从哪里读起,这样倒逼学生集中注意力;

9)提问问题叫学生回答时,让全体学生养成假设教师提问自己,与站起立回答学生一道心中默念答案,若不回,可慢半拍在心中重复发言学生答案,这样就可避免学生走神。

问题2: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不怒自威​,一与学生接触,立马能震住学生?

回答:学生在教室大声喧哗,教师一到门口,学生立马安静下来;课堂上学生言听计从,教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就是俗称能震住学生的老师。这类老师有如下特点:教师身份与学生距离把握比较好;从不轻易发火;轻易不动用严厉处罚;教学技能过硬,教学教果好;管控课堂有把刷子,"后脑勺也长有眼",一些尽在掌握之中;在一届届学生当中威信口碑相传。

单从把控课堂视角看,这类教师说话有六大技巧:

技巧1:不轻易、不重复发话

从来不喋喋不休或者啰里啰嗦,不说多余的话,命令清晰干脆。

技巧2:发令时务必保证全员须认真倾听

牢牢掌控发言权,等到班内没有说话声和嘈杂声,全体学生都关注时再开始讲话,讲课当中若某个学生稍有违规行为,立马停止,当教室静下来时再继续;也可以先说一句话,突然停止,等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再继续。

技巧3:学生对发令有异议时,须先执行再解释

当你和学生讨论违规行为的时候,不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在由你发起的话题圆满结束之前,不允许学生改变话题,若学生提出其它话题,暂不参与学生提出新话题。学生需要先行动,然后才能解释,这里没有商量余地。至于谁打扰谁的问题可以等到非教学时间解决。对于未经允许插嘴或喊出答案时也不要理。这样课堂才会形成问责专注基调,教师才能树立威言。

技巧4:发出重要指令时,请停下来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一边分发试卷,一边给学生指令,你所表现出的是你的指令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停下不动,这表明没有什么比你刚才发出的指令更重。如果你希望学生听从指令,就不要同时进行其它任务。

技巧5:不要轻易被"敌视你"的学生激怒,务必显示安静的力量

当你紧张或者感到渐渐失去掌控时,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加快语速、大声说话。如果你说话又快又大声,你就会显得紧张、露怯以及失控。你暴露了你的焦虑,并且释放出一个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让你焦虑、不开心来控制你和你的情绪。如果抬高音量讲话,你的教室会更加吵闹,这样一来反而方便学生小声说话。即便这与你的直觉背道而,当你希望获得掌控的时候也需要慢一点、安静一点。降低音量,让学生绷紧神经听你讲话,这才会显示出安静的力量,流露出自信和平静。

技巧6:多用正式的姿势、话语严肃、庄重处理违纪行为。

处理教学讨论时可以用随意非正式姿势、话语,但处理违纪学生行为时要用正式姿势、话语,课堂上一般不用或尽量少用紧急时姿势与话语,否则会显示你的懦弱和缺乏控制力。

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若教师摆正姿势(身体保持平衡,直立站着),直视说话对象,下巴轻轻扬起,倒背着手,站立不动,吐字清晰,掷地有声,学生定会把你的话当回事。

问题3:提问时,有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回",就不再理你时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实质就是如何让全班100%学生参与课堂,杜绝退出,鼓励学生有问必答。

教师从内心务必要树立这样坚定信念,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生说不会,可能有如下原因,可能是实在不会,可能是带有情绪,不愿回答,也可能是在课堂上只要说不会,教师就提问别的学生,该生就解脱了。

要让学生明白,在你的课堂上,若提问时不能说出正确答案,你决不放过,回避、逃脱根本不可能。

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可釆取如下方法:教师提供答案,学生重复答案,若还是不会,可再重复一次;另一位学生(全班学生)提供答案,第一位学生重复答案,遇到叫的这位学生也不会时,教师可提供答案,让学生重复答案;教师给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找出答案;另一位学生给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找出答案。课下化解学生敌对情绪才能避免出现多次提示仍拒不配合回答尴尬情况。

问题4: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一时咔壳进行不下去时怎么办?

回答:我想先逆向思考,最应忌讳是什么?一是罚站;一是不耐烦,不给学生继续思考、突破思维瓶颈时间,急忙喊暂停,让学生坐下去;一是教师或让该生找优等生回答,先前学生被晾在一边,不管不问。

其次要思考引导学生卡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是因问题中某个词语不理解导致不明问的是什么;二是条件与结论或旧知与新知建构时逻辑推理处现障碍;三是知道答案,但语言表达困难;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走神不知教师问的问题是什么这种可能。

最后当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问题卡壳时有针对性提示非常重要。

要明确要是提示而不是暗示。

提示方式有六种:

方法1:提示答案的位置,比如"谁能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方法2: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谁能告诉他接下来该做什么?

方法3:教他所缺旧知识、方法,搭桥或分解问题。

方法4:某一术语的另一个名字或意思。

方法5:识别错误,比如谁能告诉他错在哪里。

方法6:让学生自己说出不清楚不明白地方。

问题5:当教师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答案时,如何反馈才能使这次回应效益最大化?如何推进高阶思维、深度学习?

回答: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这么做:

1)当回答正确时:不急于反馈,继续留出思考时间,让学生再次思考自己答案;提出一个促进性问题, 让学生深人思考;问另外一个学生他是否同意第一个学生的观点以及原因;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提示语:

2)当回答不完整时:不急于反馈,继续留出思考时间,问学生如此思考的原因,例如,“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重新表述问题;要求学生复述问题;提供适当的提示或线索。

3)当回答不正确时:不急于反馈,继续留出思考时间;对不正确的答案进行提示;提供适当的提示或线索,选择提示;如果学生没有做出正确回答,重新提出该问题;确保全班学生得到正确答案;让原来的学生负责给出正确的答案。

4)当没有给出任何回答时:留出等待思考时同;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让学生和旁边的同伴讨论;提供提示或线索;如果学生一直回答不出来,问另一个学生这个问题;确保全班学生得到正确答案;让原来的学生负责给出正确答案。

促进学生思考的提示支架例举:

1)当回答不正确时:你在回答什么问题?告诉我你说…的理由?我很想听你讲讲你得出答案的过程?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2)当回答不完整或模糊时,要求阐述清楚:当你说…告诉我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请给我举一个子。你能用不同的词语表述答案吗?

3)当回答太宽泛或概括时,要求给出依据或举出例子:给我一个xⅹx的具体例子。你用什么依据来支持你的观点?你在文中哪里可以找到具体的例子?

4)当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你还能补充一些内容吗?对于这个,你还知道什么?你已经说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了,现在我想让你思考一下两者的不同点。我想听听你对这个答案的阐述。

5)当回答正确但学生没有给出解释而教师想听到更多内容时:这适用于所有情况吗?你为什么认为这是正确的?你有什么依据支持你的答案?我想知道你是如何得出答案的7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6:优良学习风气课(文化、如何打造?

回答:《象冠军一样教学》一书中,论述了打造理想课堂学习场(课堂文化)的五把全钥匙(原则)

钥匙1:养习惯。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教学生学会正确做事。对规则、要求进行强化训练,达到自动化、潜意识习惯地步。

钥匙2:抓管理。这是教师常用的通过实施奖惩以强化学生行为。特别提醒:过度依赖管理会造成恶性循环,副作用比较大,比如:不择手段、麻木、得不断加大剂量,对某些学生没作用。

钥匙3:严控制。控制不等同于强制,而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建议甚至教学生去做份内的事。这就要求教师生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坚定、自信、善意、启发性的给学生提要求;用有效指令取代模糊指令。

钥匙4:重影响。影响则是让学生内化你建议、要求事情,是植入相信的过程,是让学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我要做"过程,属于持久影响的内驱动。

钥匙5:多参与。教师讲解不能枯燥乏味,一定要吸引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忙碌的参与到重要、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中去。

务必要注意这五项要协同配合效益才能最大化。比如,在惩罚学生做错事之前,你必须把做事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

问题7:班级中等生在大型正规考试时,答案为什么小错误、小疏忽不断?为什么总是比优等生少考那么几分呢?

回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上对中等生答案,教师很随意的用"对、正确"来回应也是一条易忽视的原因。

看教师在课堂上对中等生答案回应误区:

误区1)学生答案不完整或遗漏重要限制条件时

比如: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二次函数?学生回答漏说在同一平面内、a≠0这些重要条件?又比如什么叫名词?学生只回答了“表示人、事、物、地点名称的词,少回答“抽象概念的名称;再比如课文写了哪些花?学生答案漏掉某种花等,即答案不完整。

对学生答案,教师随意说出"对"、"正确",接着把完整答案或想让学生说的答案说出来,造成中等生没有感知到教师叙述答案与自己答案不同,自认为自己回答对了,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考试时是不得分或要扣分的。

误区2、学生答案意思对,但没有专业述语表述时

政治、历史学科最为明显,学生用"大白话"说出来。

对学生答案,有些教师经常说,"不错,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教师用专业述语向全体学生再翻译成标准答案,这样,真正考试时,中等生答案仍然不规范,因不会、不熟练使用专业述语,一定会失分的。

误区3)答案句子有语法错误或步骤不完整、表述逻辑混乱时

教师视而不见,仍以肯定为主,造成中等生大考时不能有理有据表达或规范按程序作答。

误区4、让“概括"学生答案是“举例子",或反之;"让回答下一步骤",学生答的是"整个步骤";让回答怎么"改正",学生指出的是"错误"时教师内心接纳学生明白、理解了,而没有指出答非所问,长期这样会造成中等生不会审题或忽视审题,这在考试中是非常忌讳的。

误区5)学生回答时断时续或咔壳时,或刚回答完时

前者有些教师应对是,“不错,已回答一部分",“可能有点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对于后者,有些教师不留等待时间、不后续追问,立马评价反馈。

试想,中等生断断续续回答问题,这表明中等生正在思考,学习在真实发生;当学生咔壳时,若予以提示、引导,学生思维才能打开,学生思维才能突破、生长;当学生回答结束时留3到5秒等待时间,促其补充、完善答案,同时对该问题可进行相关追问,这样,中等生才能从就题论题的表层学习走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总之,对中等生回答问题的应对是有讲究的,中等生与优等生思维差距,中等生试卷中暴露出问题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应对有一定关联。因此,教师对中等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答案一定要秉持"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对就是满分"的高标要求,切莫为照顾情绪,评价时含糊其辞或表扬过度,造成学生把瑕疵答案误认为完全正确的错觉。年轻教师们切记,课堂上对中等生答案,教师慎用"对、正确"来回应!

问题8:学生回答、理解、思路、思维有误时,怎样才能顺着学生思路,引导其思维生长顿悟,而不是把学生硬拉到教师思路上来呢?

学生遇到困惑救助时,教师答疑、引导是"顺着学生思路走,还是硬拉到教师思路上来",对学生思维生长非常重要。

若欲顺着学生思路走,但问题关键是在课堂一瞬间,教师怎样判断学情、科学应对呢?

《像冠军一样教学》一书中提出的把备错误答案预设与应对纳入深度备课范畴。

平常教师备课多关注有效问题设计、活动流程、目标达成,而本书作者更细化、深层推进了一步,建议个人或团队研究或思考,学生对设计的问题回答、解决可能出现哪些错误及相应应对提示、引导策略,还要备这个问题追问、拓展策略,即预设学生可能思路,顺着学生思路找到问题症结,把错误答案变成正确答案。

问题9: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学生掌握不好需要补充例题、练习或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可以增加有难度例题、练习,但课前无准备,于是不得不仓促、匆忙应对,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低效发生?

回答:最好的办法:备份同性质题、备用较高难度的题,以备一时之需。一是是精选择有同等难度的备份例题、练习题,二是科学设置有梯度的例题与练习题备用。

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好时,备份题就可跳过去;若发现学生对所讲知识掌握不好时,立马启用备份题,去再次讲解、消化、巩固。若进展顺利,课堂还有剩余时间,就可推出提高难度的备用题。

总之,依据学生课堂真实学情,启动动态题组,题量、题型要充足,若学生出现错误,就启动备用题训练甚至二次强化;若掌握较好,就可跳过去,启动新的题型。选什么题,同类题做几道,讲题进度完全有学情决定。

问题10:课堂上怎样判断是继续往下讲,还是把这个问题再讲一遍?

从学生眼神、表情及提问时学生回答情况作判断。比如提问学生一个问题时,若遇到如下情况:第一个学生不会,第二个学生不完整,第三个学生虽完整,但思维条理混杂,第四个学生才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说出答案,教师千万不要如释重负一样,认为学生总算会了。这里要提醒的是,从上述学情看,只少有一半学生还没掌握,极有必要教师给予重新梳理或换一种方法再讲一遍,否则会造成夹生现象。

问题11:课堂上怎样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味揣摩教师想要答案,而不是多元思考,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呢

回答:最重要的是创设如下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安全而没有风险的环境;积极的关系;不要只求正确答案;平等参与。

另外,教师要尽量避免潜意识心理举动暴露出或让学生感知到答案正误和对该答案重视程度。比如教师每每遇到学生答案不正确时,教师潜意识口头禅若总是"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就会感知答案是错误的,类似情况还有,每当学生选择错时,总是说:"你敢肯定吗";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眉头紧蹙、撇嘴,若出现正确答案时,眉头舒展、微笑、点头。又比如对学生答案,若不正确,不板书,若有学生说出想要答案,立马板书在黑板上。

这些无心的暗示可能会揭示答案的正误,或者揭示教师是否重视学生观点,神情传递信息之多,教师往往意识不到,它影响教师隐满答案能力。一些教师厌恶错误的情绪若常常无意之中就流露出来,不利于容错文化生态形成。

这些举动教师是潜意识、无意的,若一次次重复,原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实意图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会揣摩、感知这些行为,所以教师对这些举动一定要加以控制。

问题12:课堂阶段不同,问题设计有什么差异?提问目的怎样与问题类型匹配?

回答:1)新单元导入阶段:基本问题、诱导性问题、激活旧知的问题、诊断性问题(前测)。

2)概念定义公式理解:细节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详细阐述性问题、推理性问题。

3)概念过关、知识点考核过关:铰链问题、策略性问题、探索性问题。

4)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科阅读):基本文本问题、细节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理解文本表面意思问题,理解字里行间意思问题,理解文本言外之意(背后深层意义)问题。

5)总结、拓展、提升阶段:相关性问题、招展性问题、迁移性问题。

6)课后促进元认知反思阶段:反思性问题、自我评价问题。

问题13: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课堂上会出现只有少数人回答、答案单一、肤浅、不完整,课堂深闷,思维碰撞、多元表征不能发生,这个问题咋解决?

回答:

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建立多环节问题回应链,从回答走向回应。

学生回应教师问题完整的链条是:听清问题(倾听);理解问题(解释);自我回答(提取或联系);大声回答;重新思考并完善答案。

理想的完整回应链为:

1)精心为每节课设计优质问题。2)运用轮流回应结构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3)先提出问题,然后叫一个学生起来作答。4)提山问题,停顿至少3~5秒钟(思考时间1)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使用思考时间1)。

5)当学生不能给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时,请使用线索和提示协助他们建立联系,以便做更完整的回答。(使用线索和提示)。6)学生发言后,在对学生做出回应(例如,反馈、表扬)或者叫另外一名学生作答前,先停顿至少3秒钟(思考时间2)。(使用思考时间2)

7)当提出一个求同问题(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比如确认,纠正或促进。让有学生对每个题进行正确和定整的解答。(提供适当反馈)

8)在协助讨论时,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并对学生做出回应。教会学生如何生成优质问题,用问题来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技能。

提问与回应过程中最易忽视两个黄金等待时间又叫思考时。

第一个黄金等侍时间段是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回答问题之前,一般为3~5秒;简称等待(思考)时间1。第二个黄金等侍时间段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对此做出评论或回应之前,一般也为3~5秒,简称等待(思考)时间2。

我们建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使用思考时间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 并准备好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后, 建议再停顿一下,这个停顿叫作等待时间2。为了反映其功能,我们称之为思考时间2”。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仅仅在“等待”,心理引擎也没“闲置”—他们正在思考,推动学习步步深入。

教师提问后学生等待时间1要做什么?仔细听清问题;想想问题问了什么;利用沉默时间自己想想问题的答案;不要急于举手,等待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准备在全班面前回答问题;如果你没有被叫到回答问题,那就仔细听同学的回答并思考他的答案。

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使用思考时间2来思考答案的质量;他们可以添加内容,给出明确的例子,提供依据,纠正答案,或者产生疑惑并提出来。

当回答的学生正在思考他给出的答案时,其他学生做什么呢?在思考时间2内,他们也需要保持沉默。他们应该花时间思考回答的学生所说的内容,并将其与他们在问题首次提出后的思考时间1中产生的答案相比较。他们可以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的答案与他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的回答更正确,为什么?如果是这样,我应该怎样补充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并通过延伸和举例来证明我的答案,通常,教师会让另一个学生解释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如果点名补充回答,思考时间2让学生有时间准备回答和解释。

在思考时间2教师来也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对学生做出最好的回应,思考接下来要说的话。如果学生的答案不清楚,教师要提出什么问题来提示学生阐述清楚?如果答案不够具体,如何理解学生思维背后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要提出一个例子、一个依据还是一个陈述呢?教师是否会使用回应链,让另一名学生回答是否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答案,并解释原因?思考时间2为教师提供几秒钟的时间来思考如何最好地跟进学生的回答, 指导学生做出更正确和更完整的回答。

针对学生回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反馈。比如准备和提出一个与学习目标一致的优质问题以检查学生的进展;注意理想回应的标准(包括知识和认知加工);积极倾听,注意理解学生的思维;比较学生的真实回应和理想回应之间的差距;确定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加工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标准等。

问题14:如何实施积极的干预策略来快速处理学生干扰课堂的违纪行为?

处理课堂偶发违纪行为越短越好,原则上不超过30秒。要用最小代价、最短时间依层级处理课堂偶发违纪事件,获取最大效益。即瞪一眼能解决的就不用手指他,手指一下能解决的就不要说话,说一句能解决的就不说二句,说着能解决的,就不罚站,罚站能解决的就不送校方处理!

用正向干预即建设性的反馈来纠正学生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强调当下应该怎么做,规避错误行为。例如:"汤姆,我要你的眼睛向前看,而不是,汤姆,不要回头看迈克。"在公开场合,即当着全班或在课堂过程中,避免反复提到学生已经无法修政的事,重点要指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可以坚定及强迫性他做现在做什么。

2)往好处想。不要把由走神、缺乏练习、误解所导致结果归因于自私、不恭敬、懒惰等恶意行为,一切往好处想。可使用"忘记"一词,比如,"等一等,有两位同学好像忘记了xxx,我们再试一次"。还可使用"困惑"一词,比如,"等一等,似乎有人对指令感到困惑,那我再说一次"。也可把错误归到自身。比如,刚才是我未把要求说清楚,我再说一遍"。这样也行:先肯定努力后委婉指出改进地方。这样还行:先感谢,再发出行动指令。比如,“请入座,谢谢。3一2一1,开始"。这个方法也不错:批评一个具体行为但不针对人。比如,“那样不诚实,我知道你不是那种人"。这里表达的是"那样不诚实",而不是"你不诚实"。

3)釆取合理匿名。比如,"自己检查看看是否完全照我的要求做了";"等一下,各位,我听到有人大声说话,我希望你们安静地做作业";"有人没站好,我们再喊一次起立吧"。

4)发现、陈述并肯定、表扬看到积极因素并形成正向激励,有意回避陈述情景中负面东西。

5鼓励挑战(竞争)。挑战或竞争方式:对抗班上的其他小组;与班外的团体对抗(另一个年级教室的学生;树立客观事物假想敌(时钟;测验一一证明自己的水平超越了它;对抗抽象标准等。

6)与谈论高期望、志向抱负。

问题15:所有学生真能达到日日清吗?若清不了怎么办?三日内清如何呢?

​有一个学者观点也挺有意思,他认为所有学生达到日日清是个伪命题,于是提出了问题可以暂时贮存三日清更好新观点。

学生当天搞不懂问题,可以滚动到第二天,第二天搞不懂还可以继续滚动到第三天,只要第三天能想办法、多途径解决即可。

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不懂,​过了一晚上,有的突然顿悟;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不会,待学到后面知识时,再看前面不会题,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种不追求日日清,设有问题缓冲、待存期方法,定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消极厌学情绪,让学生投入到后续学习中。

今日学不会,不等于明日学不会;​当时学不会,慢半拍能学会;后面能学会,有助于学习前面不会的。

问题16: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作业若釆用逐一批改,效果很好,但学生排队等的时间较长,教师批改时间也较长,这个问题怎么办?

课堂上逐一检查还可这样做一一错峰检查。

教师同时出示三道同类题,一部分学生做完第一题,就接受检查,当看到检查人多时,可继续做第二题,做完后再接受检查,若人还较多,还可继续做完第3题,再让检查,这种错峰检查避免了无所事事干等待,避免白白浪费时间。

学生课堂作业还可实行免检、抽检、必检动态管理,免检让学生信任感、优越感、成就感。

问题17:分层布置作业出发点很好,时不时出现学困生没事干,并且考试时基础题也不会,这是为啥?如何破解?

回答:为了破解整齐划一布置作业时,学困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为此才提出了分层布置作业思路。

分层布置作业出发点重在让优生吃饱,重在为优生增加题量、提高难度,我称之谓对优生作业进行系统设计开发。这没有错,值得提倡坚持!

然而我在学校调研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采用的是学困生只做1题,优等生做1、2、3、4题,这样会造成给学困生布置的作业题量少,学困生用时非常少。做完作业后,无所是事。一测验,必须掌握知识点学困生还是没掌握。

我在想,学困生因基础差,理解力弱,思维迟缓,知识不能系统组块,因而更需要对必须掌握知识点进行大量变式训练才能掌握。若练习量过少,必须掌握知识点学困生照样掌握不好。

因此,我的观点是,学困生作业更需要变式训练、创意设计;同时,要保证学困生与优等生做作业时间应大致相当。而不是学困生做作业时间远远少于优等生!试想,优等生看来比较基础的题,对学困生来说,也许就是难题,他需要大量变式训练巩固,方能消化理解掌握。

总之,分层布置作业要走出只关注优生吃饱,忽视学困生“吃得单调、无营养”这个误区。

问题18:许多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效果不明显,如何让做题效益最大化呢?

回答:实施刻意练习。实现刻意练习条件: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刻意练习是不断突破现有水平,而不是维持现状、在已有水平上变得更加"熟练"。

问题19:怎样才能使学生看答案、看例题的学习效果更好?

回答:可以对参考样例的解题步骤进行分解,并配以恰当的说明来辅助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辨识出行为的关键部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适当调整。

可以变换不同的参考样例和问题背景;逐渐减少参考样例的支持。

创新应用之1:政治、历史翻转迁移作业。

面对政治、历史开卷考试,针对一些重点题型,可设计翻转迁移作业。其做法是:针对某一题型,印制下发3至5个试题答案,让学生疏理、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该类题的答题思路、格式、方法(简称答题模板),同时,让学生将自己总结模板在新景题中尝试运用。我把它称之谓用理科思科设计文科作业。

创新运用之2:学困生学案设计

该学案分为范例、仿做、重点突破、独做、拓展、学一退三清单六部分。范例要精选典型例题,把解题步骤及验草纸书写内容特别详细呈现,便于自学。仿做仍然是上面原例题借助模仿、合学完成;独做是精选的同例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突破指的是重点学展练核心步骤,采取的仍然是仿做与独做格式。学一退三清单指的是将本节用到的旧知识一一列出,供学困生参考。

问题20:如何让学生背的快、记的牢,考试时能快速提取出来?

回答:1)关注学生记忆方式差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记忆方式诵读记忆。可大声读也可小声读甚至默读;可坐着读,也可站着读甚至选择位置读;可在室内读也可在室外读;可个人读,也可对读、群读;可先读后写也可边读边写;可借助关键词、逻辑关系等寻找规律读记也可借助思维导图读记等等。

2)主动回想比被动重复效果好。以背诵为例,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也就是说,阅读加背诵,效果好过纯粹的阅读。专家通过实验发现阅读和背诵的最佳比例是3:7。可见记忆的最好方式是“回想”而不是反反复复地阅读相同的内容。

3)大脑在储存记忆的时候,会同时储存学习知识时的背景,在不同的背景下学习,关于知识的提示就会成倍的增加,这就给记忆提取时,提供了更多的提取机会。可见,合理安排学习环境,是提高记忆一个法宝。

4)先考试,后学习,抵御“熟练度错觉研究认为,大脑的记忆具有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对于大脑来说,越是需要努力获取的记忆,越会增加存储和提取强度。于是,考试学习,对于知识的记忆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问题21:为什么突施提前学科阅读、学科预习效果不明显?怎样做效果更好?

回答:在带着导引问题阅读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更强调如何、为何,而不是何事、何时、何处;尽量把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自我解读六条策略:核对理解、转述表达、详尽阐述、逻辑推理、预测下文,以及为上下文建立联系。

自我解读的创新运用:比如明确对概念多元深度探究阅读的视角——条件(显性、隐性)、内涵与外延、关键字词、扩句、缩句、会举正反方面例子、文字、图形、符号语言转换、概念逆运用、辨析易错、易混概念、上位、下位概念。又比如明晰对定理、公式公共学习方法的探究——养成多元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特例思维、变式思维;对定理系列探究:范例、同例、变例、仿例;学会系列思考:纵观森林、树木审美、植树造林。

问题22:复习时教师讲题学生不想听,又没有更好方法来破解?

回答:可以尝试"以教为(促)学"这种新方法。

以教为(促)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已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的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讲给别人,总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间题,往往是因为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已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而且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间、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已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所以,积极主动地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以教促学的原理:门徒效应:学生为他人而学要比为自己而学更加努力。人们在辅导他人备考时要比为自己学习时学得还要通透。

以教促学分三个阶段。1)为教学做准备时:为应对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解读。为了更好地讲解,建立知点之间的联系。

2)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阐释各种观点,解释原理,解答问题。

3)观察“徒弟”的表现时:学到的内容在实践中运用后,即刻进行反思。对反馈高度重视。

以教促学容易出现问题:讲解者可能并不真心相信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学生负责;过度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会造成对教学表现的焦虑与担忧。

以教促学的创新运用之1:二次分组(切片式学习)。

确定小主题:围绕教学总目标确定若干小主题,小主题数量应与小组成员数量相同,从而保证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拿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成立主题研究组:各组拿到相同主题的同学,跨组组成新的小组。

组织学习:围绕共同的问题组织讨论,保证自己成为本主题的“专家”。

回到本组:学习结束后,各位“专家”轮流向组员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负责保证组员对自己的成果基本了解。

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将大家的成果整合成为对本问题的理解,然后分享。

创新运用之2:合作小先生制

方法1:中等生当小先生

学科前十名出示拔高内容,让其独立钻研,让班级11名至20名学生当小老师,一个人带3、4个学困生,实行小组小先生制,因中等生、学困生思维差异较小,中等生讲题学困生能听懂,同时中等生给差生讲一遍,胜自己学几遍,教会别人是最后的学,这样差生学会了,中等生知识深度理解、重新建构了,也跨入优生行列了。

方法2:整个小组当小先生

每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备课,教师指导、审核,分工当小先生引领组织本班学习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货:推荐与课堂教学相关的22个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