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01

当我知道所谓的阶层固化是跟自己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相关性的时候,我便跟自己和解了。

不过,当我知道,最可怕的不是阶层固化,而是认知固化(姑且这么叫吧)的时候,我便又觉得应该跟自己死磕了。

02

有一天,去六联市场买水果,老板报完价之后,很自然地就跟老板说,微信支付。

老板说,我们这里不给微信支付。

我又问,那支付宝可以吗?

老板警惕地看着我们,就像是盯着吃霸王餐的人一样。说,这里整条街,都没有用微信支付的。

于是就尴尬了,一向不带现金的我,找同事拼拼凑凑找到零钱买完了单。

自此,再也没有去那家水果店。

03

什么是认知固化?

大概就是,你不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不愿意承认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水果摊的老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原来排头那家水果摊和烤鸡摊早就可以微信支付了。

闭塞的认知模式只会不断丧失一个人的生存空间。

04

认知差别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的关键因素。

不断地假设自己无知,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认知极限,这也是成长地途径之一。

比如,在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之前,大多数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以致于当“地平”被证明有误的瞬间,第一个念头,不是“啊?原来是这样!”,而是“扯淡!没有这回事!”

又比如,当我说,用微信支付的时候,水果摊老板的犀利眼神。不过,正如“地球是球”被证明一样,水果摊的老板也会意识到微信支付的作用。

05

当然,我们其实也都常常有这样的认知错误。

去年,微信里,有个我不认识的人,天天在朋友圈晒即将参加的培训活动,以及参加完之后的各种鸡汤励志感悟。

今天听完李笑来老师的分享,

明天打卡诺爷的文艺习武崖,

后天参加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下班后”,

大大后天还晒自己打赏了剽悍一只猫的课程…….

初看,你会觉得这个人每一天似乎都很充实。我觉得我应该向她学习的。

不过一段时间后,我就从想学习变成了暗暗嘲讽和鄙夷,这样频繁参加各种培训、各种活动,还真是浮躁呢。(毒鸡汤吧)

这个时代就是浮躁,教大家成长进步的越来越多了,就是看不到谁真的成长进步了,因为所有人都忙着教其他人进步去了。(终极毒鸡汤吧)

可是,最近,也就是大概半年之后,我再一次通过朋友圈对这位仁兄改观了。因为,我发现她正在从一个各种培训的学习者变成了某个培训的办事者。她慢慢靠拢核心地带。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慢慢拉开的。

06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然并卵。”这是我们经常听到无奈话语。更加高级地表达:“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道理有什么错呢?它被总结出来,不用是来懂的,而是用来执行的。任何不能被你贯彻执行到底的道理,其实就是不知道。

以后,当你要说“道理你都懂”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真正执行了哪些道理,或许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懂得的道理何其稀少。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够真正体会。

07(写作小组1号任务,分享培训故事)

是否参加一个培训班,判断的标准绝对不是这个社会浮不浮躁,而是这个培训能不能改变你的认知。我极少参加培训,但是,似乎我参加的几场培训,对我的认知成长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中比较深刻的是:为期三天的大学生成长心连心活动,在三天的体验中,不断地让一些道理和认知融入到自己的骨髓当中,甚至于有些认知深刻到我无法表达。

你在哪里都是你。

不要以为你在陌生人安静、在熟人面前闹腾,就是两面人。其实,你到哪里都是你。别怪环境,环境不背锅。

别怨天尤人,你做的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为你自己寻找最大的利益。

我们做了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去你不得不做的事情的原因。

比如,我不喜欢,但我不得不被迫当一个老师,因为我爸妈逼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不当老师,刚出来的时候,我的工资可能没有当老师高。如果工资太低,我可能生存不下去,如果生存不下去,我就会……

(对,就这样一直往死里说,虽然你每说一点都会暴露你的恐惧,直面恐惧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说死了,再往另一个方向说,

比如:如果我不当老师,我就会因为选择了其他更加繁忙的工作,而没有时间考研。考研是我的梦想之一,如果我不能实现梦想,我就觉得自己很悲惨,如果我觉得很悲惨,就觉得生活很无趣,如果我觉得生活很无趣,我就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从自身原因一点一点去分析,你最终会发现,你自己的所有的选择,都跟别人无关。有些时候,你之所以会怪别人,那是因为你不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和后果。

这个认知,让我更勇敢地选择和决策,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如果恐惧,那就在恐惧压倒你之前,冲到最前面去。

比如,有些时候,想要在大场合里举手发言,但是就是不敢。

于是内心就开始各种纠结,等你纠结完了,准备举手的时候,发现一个小伙伴举手了,并且说了你想说的话,可是你觉得他并没有你说得好。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是第一个说出这个观点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二个就算捯饬出了超级美味的螃蟹,他也许只是个厨师。

所以,在恐惧压倒你之前,冲到最前面去。

不过,比起恐惧,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纠结。内心纠结,就衍生出无数的痛苦。

同样的,如果纠结,那就在纠结压倒你之前,冲到最前面去。甚至不用思考最优选择,人生本来就没有最优选择,地球是圆的,绕来绕去总会回到终点。

有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是可以成功的。而且一旦完成就刻骨铭心。

下午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一个游戏,“叫一个都不少”。每个人去钻进绳子里面挑两下,然后跑出来,下一个继续跑,知道全部人都跳完为止。期间如果有人踩到绳子或者说多跳了一下的。就算不成功,所有人重新跳过。

参加这场培训的人应该有80多个吧,其中有一两个人是真的不会跳绳的,总会卡到这里。我印象当中,整个下午都在那里跳绳。期间,有一个小伙伴的脚扭了。我以为培训组会停下来不完这个游戏。然而并没有,培训老师只是让那个扭了脚的女生去旁边休息。游戏依然继续进行。弄到后面,许多人似乎都非常不满意,觉得这怎么可能完成,这80多个人中,每一次总会有一个人会失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内心也早就放弃了。

当跳绳的人数快要接近80的时候,所有人都屏息,静静地看,默默地揪着心。80、81、82……成功了!人群欢呼着成功,也都激动地留下眼泪。最后,培训老师,让那个女生单脚跳了放在地面上的绳子,说道:“这才叫一个都不剩。”

有些事情看似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坚持下去,风雨后的彩虹比别处的更加绚烂和深刻。

规则,我只说一遍。你怎么理解,怎么运用,决定了你是否足够成功。

依然是玩个游戏。红队和蓝队的人在一个方框内交错站住不动。方框的前后分别有几个篮框,两队的人尽可能的往自己的篮框当中投入更多的气球,五分钟之后,哪队投篮更多,哪队就赢。

我们所有人在拼命传气球的时候,也在拼命阻止对手去传球。一路上,气球坏了很多。我早就忘了我所在的队伍是否有赢了。

是,我们都想赢,可是从未想过如何赢得更漂亮。

方框内的我们拼命去阻止对手的时候,也阻断了自己投进更多球的机会。换个方案,其实我们都可以双赢,就是合作,齐心协力,气球靠近哪边,就把哪个气球往哪边传。

听起来,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游戏会很无趣。所有人都没有尝试过,无从得知是否无趣,但想必会是不一样的境界。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想想竞争与合作产生的复利真的会很强大。

08

以上的所有道理,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但是未必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因为它们与我们而言,只是高深的知识,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认知。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真正体会。最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09

最后,总结一下主要内容吧:

一个人的认知非常重要;

假设自己无知,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是提高认知的最基本途径;

不断行动,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认知,并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层级。这也是提高认知的最关键途径。

对了,听说,还有一种更加高级的途径,就是加入一个很厉害的团队,和一些认知能力比自己高的人在一起。(划重点)

PS:成长会写作小组的招募内容其实一直在成长会的5号帖,但是过了很久很久,依然无人问津。

前天把帖子放出去了之后,还是有许多小伙伴报名的,其中还有一些很厉害的男神女神都报名了。搞得我很惶恐,很有压力。

Anyway,这样也好,跟厉害的人在一起,我这小菜鸟也慢慢会变得很厉害的。哈哈哈。。。。

所以其他成长会的小伙伴,你们要来吗?点击链接,参加写作小组。。。。。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