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中国‖三部韻填令詞《臨江仙·中秋》作業的點評

文森中国‖三部韻填令詞《臨江仙·中秋》作業的點評_第1张图片
文森中国


三部韻填令詞《臨江仙·中秋》作業的點評               

點評者:文森中國

《臨江仙》一調,分為小令《臨江仙》,中調《臨江仙引》和長調《臨江仙慢》三種。

小令雖然別格達到十一體之多,但是自宋代至清詞它們的結構都是一樣,固定不變的,首先是詞的整體需要具備圖底關係展開視野,(所謂圖底關係就是:全局與局部與視覺焦點之間的關係,從詩文結構學而言結構共有四種關係:圖底、因果、虛實、映襯),其次此調在結構上還需符合下列條件:

a.下片都是對上片某一個具象概念的深入展開,如晏小山詞:“夢後樓台高鎖”下片是對上片“春恨”這個具象加入“小蘋”故實細節後的具體描繪;

b.主題都在下片第三句處,晏詞因“春恨”,才會引出小蘋初見的故實,然後,從中道出“琵琶弦上説相思”這個表達思念的主題意願;再如:楊慎的《說秦漢》詞上片的視覺的核心是“英雄”,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劉邦項羽,成敗都是無所謂的事情,於是才會引出出世的“漁樵”冷眼看待入世英雄的故實,從中道出:“一壺濁酒喜相逢”這樣殊路同歸的主題,借以肯定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歷史的發展不以人們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由此再才推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落想:原來出世與入世的結果在歷史演變的長河中,對人生百年而言都是一樣的。最終促成“落想”在結句處就發揮了繼續將主題深化的作用;

c.晏小山體起句需要運用對句,假如不用對句的別體大部分是流水句,如李煜詞:“庭空客散人歸後,畫堂半掩珠簾”人去後,才有半掩珠簾的現象出現;

d.上片結句:或用對偶或用流水句,如晏詞用對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楊詞用流水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依照這個調對結構的要求,我們來看一看古月等人填的令詞,結合具體的詞作,再看看一首小詞如何掌握“情與意”份量的搭配,顧隨先生說:“情深則意淺,意淺則情深,小詞必須情深;意可淺,但必須深刻”,也就是說小詞以情深為主,主題雖可以普遍化、大眾化,但是挖掘一定要深刻。

1.古月依晏小山“東野亡來無麗句”所填的《臨江仙·秋風》

收盡春華金玉質,歸來織就彩霞衣。初涼乘起碧凋時。舉毫岑表染,揮灑入林棲。    吹到深秋顏色好,佳圖偏著冷霜摧。夜中搖落萬千枝。無情知冷暖,試可問風姨。

解析與點評:作者起拍運用賦筆:“收盡春華金玉質,歸來織就彩霞衣” 依時序記敘春花落盡時光流逝後的秋景表象。借金玉質,比喻美好的事物,以收盡暗示言外之意,指出這樣美好的時光雖然迅速流失,但是不必過分留戀,鄭元祐詩說:“身名金玉质,文采凤凰翎”。“金玉”語出:《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指出美好的春光一去不復返之時,應該有未雨綢繆之心,所以,作者挽住“金玉”的外延,推出:轉眼看到的是黃昏無限好的晚霞光彩,再釣起“金玉”的外延向綠色凋零推衍,接著作者下意識地發起“比興寄託”;“舉毫岑表染,揮灑入林棲”,揮筆把秋天層林盡染於懸崖峭壁的美景和初涼的感覺寫入畫中是虛寫,更是思維的結果,上片以因果關係為基礎,邏輯思維清晰,下片本應扣緊“初涼”,進一步展開對秋風的寄託,但是作者扣住的是上片“舉毫”的動作,而將“初涼”向畫作裡遞進:“吹到深秋顏色好,佳圖偏著冷霜摧”美好的景色在畫作中也透露著冷霜襲人的氣息,將這個主觀情感氣息向外投射化為主題理念:“夜中搖落萬千枝”,秋風蕭颯,一夜將百花爭豔的局面全部抹殺,留下的只有眼前畫面裡的紅色,而這個唯一的紅色代表的到底是無情的寒氣?還是有情的暖意?身臨其境的人可能不覺得,恐怕只有西方主宰的秋風才知道吧!全詞富於說理,可以感覺到作者“非寄託不入,專寄託不出”的表現意圖,有著明顯的暗喻時事的目的,總體而言這首詞表意清楚,表情略遜,脫出了《臨江仙》詞體結構的傳統格式,但是因太側重於說理,少了運用圖底關係展開視野,借助形象思維湧現興發感動的情感。這是下片核心具象錯位產生的結果。如果下片暫時離開邏輯思維(因果關係的運用)轉而側重於對“初涼”形象的刻畫,全詞會更形象鮮明一些。另運用詞彙時切記要有所據,如“碧凋”“舉毫”。參考晏小山詞:“東野亡來無麗句,於君去後少交親。追思往事好沾巾。白頭王建在,猶見詠詩人。      學道深山空自老,畱名千載不干身。酒筵歌席莫辭頻。爭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

2.弦外的《臨江仙·蘆葦》

衰草稀稀霜色蓋,平滩寂寂絮雲霏。驚風候鳥覓羅帷。白頭皆過客,都向冷風吹。    一陣瀟疏邀入席,三分涼薄枕清輝。笛音長短送秋歸。眉間思未定,彼岸欲愁飛。

解析與點評:作者起拍運用對句暗破“蘆葦”之題,由此拉開視野,“絮雲”語出五言詩:“蒲葦釀飛紫,絮雲期曉同”以“絮雲”暗喻深秋平滩上的蘆葦,接著釣出“霜色”向“驚風”擴展,然後,迅即收窄視角向白頭的“蘆花”聚焦,上片由圖“絮雲”向底“羅帷”,再向視覺焦點“白頭”收攏,形成先由局部向全局展開,再收攏到視覺聚焦點的圖底關係,下片扣緊“驚風”的外延產生的多義性分層遞進:一陣淒涼、寂寥的風吹到臥席之間,一絲微涼的心情伴隨著月光留在枕頭上,進而從感覺向聽覺與視覺轉移:“笛音長短送秋歸”在嗚咽,低迴的訴說中迎來冬天,原來作者詠嘆蘆葦的目的是表現秋去冬來之際內心對人的思念,由物及人,嚴冬的到來正是愁緒滿腔之時。為什麼恐懼嚴冬到來?那是思念的人在遠方:“彼岸”,作者因蘆葦興發感動產生聯想,恐獨處到白頭,故而“眉間思未定”是否身心化為蘆花,飛向彼岸與思念的人相聚?自己思念對方,然而,對方可曾象自己思念這樣深呢?自己好似蘆花,心思漂浮不定,恰如姜夔所言:“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全詞用情較深,但是表意(主題)不夠深刻,這是因為下片運用賦筆分層遞進時,“一陣瀟疏邀入席,三分涼薄枕清輝”,核心詞彙“席與枕”兩個具象的內涵與外延太過近似而缺乏運用對立詞彙拉大距離,所產生的層次感,所以到主題句就沒有迫題出境的機會了。如何在詞中運用賦筆向縱深遞進,還需要多讀讀散賦,體會一下如何在詞中用賦筆,這一點僅供參考。

3.朱荻的《臨江仙·桂花》

春去猶無花信,秋來始遇芳時。輕黃纖態隱高枝。一株香淡雅,萬朵意幽微。  恰合廣寒長住,青冥遙望迷離。情疏身遠話相思。西風捎舊憶,縷縷自成詩。

解析與點評:作者起拍運抓住“秋桂”花開的時令季節暗破題目,咬住“芳時”進行推衍:“輕黃纖態隱高枝”將視覺聚焦於桂花的色澤“輕黃”和狀態上:以“纖”和“隱”在高枝來描繪桂花,可謂觀察與狀物仔細入微,接著由視覺向味覺轉移“一株香淡雅”,再回歸視覺,續推向感覺:“萬朵意幽微”,使上片在狀物過程中形成圖底關係;過片運用“魚咬尾”的方法,咬住“幽微”的外延向隱微延展,《管子·九守》說:“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洞姦,姦洞則變更矣”意指:”同樣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天下是與非本來沒有一定的標準,世人各有是非標準,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不對的”。作者借隱微在行文中暗指月亮,每個人看遠在天際月中的事物都各有不同,所以桂花:“恰合廣寒長住,青冥遙望迷離”,說桂花身在月宮之中,而月亮在青天之上讓人遙望其中的桂花時,卻難以分辨清楚,正如人的感情,既然情感疏離,又身心萬里,故難以分辨遠在天邊人的真實情感;又如何訴說彼此思念之情的真偽呢?寒風中捎來的舊時回憶是否還如當初?恐怕此時也心生迷惑了,頓時都化為一首首悲愴的詩歌了。全詞善於運用“推挽、轉渡”的方法形成主題脈絡,形象思維中暗留了邏輯思維的空間,以此互相印證跳躍而出的主題。“幽微”、“身遠”、“西風”均是一語雙關,外延豐富的詞彙,含有比興寄託之意,反覆吟詠,感覺主題句:“情疏身遠話相思” 的意願表意還有些生硬、過於明確,尚欠多義性指向,應該清楚:朦朧的主題才更有想像力而富於美感特質。


文森中国‖三部韻填令詞《臨江仙·中秋》作業的點評_第2张图片

2020.11.04  舞蝶制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森中国‖三部韻填令詞《臨江仙·中秋》作業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