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是先去考虑“如何和孩子谈钱,谈…,谈…”的问题,而是先看看,我们自己的观念,行为是否需要转变和调整

    20191211        周三

*吃饭时,孩子和我哼哼,“老妈,我想再买袋彩泥,给我点钱。”

我瞅瞅他,扭头指指阳台,“上次买的还有那么多没用呢。”

“那都是老款的啦。现在出的有新款的,颜色更多,也更软。”

“老的还能用,别浪费钱好不好,5块10块也是钱啊。你要是真想买,用你的零花钱买,这钱我不出。”

孩子不太高兴,嘟囔着,“你抠死了。一星期零花钱就给那么一点点,过年的压岁钱也就给我留一点,我还得攒着给你们过节过生日红包。我才不用自己的钱买呢。彩泥属于学习用品,你得出。你看我们同学的妈妈,要啥买啥。”

孩子知道我既然说了不买,肯定没戏。所以,只能用嘟囔排解着他的情绪。

他又说,“老妈,咱家也不算太穷吧。你知道我们同学家多有钱吗?他家有好几套房,还有豪车呢。他有个玩具枪,就好几千。他还有双名牌限量版的鞋,也可贵。”

孩子的羡慕表情,都快溢出来了。

姥姥一贯“不喜欢孩子追逐名牌,担心攀比虚荣”的作风,此刻,马上展现。饭碗一搁,思想政治课立即上线。

孩子撇着嘴,一副不耐烦的神情,不再吭声,默默吃饭。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姥姥的这套说辞。但我早已深受影响,心里也有这样的担心,担心自己或孩子走上“盲目虚荣,乱花钱,不知节俭”的“歧途”。

在生活里,我的消费观有我父母的烙印,我说不上这样的消费观对不对,但自己有时候的确花钱花的很纠结,有压抑感;而有时候又有些任性的不管不顾,花钱后又后悔。

我其实知道自己并没有很正确的财商,所以,也不知如何和孩子谈钱,日常在孩子花钱方面,大部分时候,是限制。对于消费观方面,我没有给孩子很好的引导。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确有些启发。

我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对孩子,真的有很大的影响。

也许,不是先去考虑“如何和孩子谈钱,谈…,谈…”的问题,而是先看看,我自己的观念,行为是否需要转变和调整。

因为,我如何想的,认为的,如何做的,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发生着影响啊。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奴隶社会转载秦华的文章《如何和孩子谈钱?》

*我看到,“别人家有什么”在越来越影响到孩子内心的欲望,而他也已经开始把人所拥有的东西与收入、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并暗自思忖自己在这当中的位置。和钱相关的谈话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孩子会不断提出各种我们能满足或不能满足的要求,他们对金钱的思考也随着成长而变得更深更广,而我和丈夫的言语回应以及行为选择正在给他们悄悄埋下影响一生的种子。这颗种子,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对孩子的财商教育。

面对孩子的“我要我要”,我既担心什么都答应会宠坏他们、又担心什么都不答应会让他们有匮乏感;当我希望孩子多做家务、少打游戏时,我不知道光荣榜和奖品是否是有效的激励。

*财商教育的目标不是财富,而是幸福

没有人是会把财富本身当作人生的终点,他们都想要用财富去换别的东西,比如旅行、陪伴家人、学一门技能、写一本书。如果再往深里挖,就会看到这些东西承载了他们重要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舒适、成就、认可、创造、爱、自由,等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幸福。

但问题是,在很多人的思维里,财富自由是幸福的先决条件,是“先挣够钱,再做喜欢的事”,或者“父母挣够钱,于是孩子可以做喜欢的事”这样一前一后两个步骤,是相互置换的二元关系。于是,为了挣钱所做的事和有了钱以后想做的事,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样的观点在现实中被很多人努力地实践着。幸运的话,少数人可能中年以后能达到财富自由的目标,但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实现,并很有可能在中年时由于焦虑、倦怠、失望而爆发心理危机。有些父母可以拼力为孩子积累厚实的家底,但吃穿不愁的年轻人并不一定就此感到幸福,甚至还可能觉得空虚而没有目标。所以,“先追求财富,再追求幸福”这条路径风险很大,极有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

那么,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呢?我不希望他们可以无需耕耘、坐享其成,我也不希望他们必须等到为财富辛苦耕耘数十年后才得到幸福,我希望他们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所以,财商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终点都是教孩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获得幸福的主动选择,财富只是这当中的工具和媒介,而非目标。

*财商教育的根基不是理财知识,而是价值体系

无论你是否在刻意传授知识,无论你对理财多么一无所知,你在金钱方面的言行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在向孩子传输有关金钱的价值观。即使你不和孩子谈钱,“不谈钱”这个行为也在传递某种信息。

在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时,我心里是异常矛盾的。一方面我想什么都满足他们以显示我对他们的爱以及我的能耐,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这些要求是过于贪婪的,这个钱我是不舍得花的。我会教育孩子不要攀比、不要贪图物质享受,同时又为不能满足他们而感到羞愧不安,并暗地里懊恼自己怎么不能多挣一点。买东西在我们家总是会带来不那么痛快的感受。那么,孩子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妈妈是个小气鬼,花钱总是不好的。

(我发现,我也是这样的)

现在回头看,我对钱的自卑和清高其实都反映了我和金钱之间本末倒置的关系。无论是希望自己更有购买力,还是刻意用简朴来表达自己对物质的不屑,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用金钱来衡量我的价值,用和别人的对比来激发自己对金钱的支配。我独独没有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去叩问心灵:“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我要如何选择才能感到幸福?”

所以在家长思考如何教育孩子之前,非常有必要先了解自己和钱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自己在做选择时是依据怎样的价值观。然后问自己:“这是我希望传递给孩子的吗?我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我确认了自己接纳并希望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消费是为了让自己幸福充实,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

经历比东西更重要

内心成长比感官满足更重要

物尽其用比便捷更重要

亲人之间爱的关系和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这个指南针,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我不再顾虑拒绝请求是否会让孩子感到匮乏,而是和他们分析选择的标准。当我们决定不买某个东西的时候,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把钱花在别的更重要的东西上,或者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个欲望背后的心理需要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满足,或者是我们还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最好以自己擅长并喜欢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资源。

事实上,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孩子内心匮乏还是充盈,不在于他们是否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东西,而在于他们内心的愿望是否真的被看见、被理解。幸运的是,做到后者只需要给与爱、表达爱,而家长能够付出的爱是永远都不会匮乏的。

*财商教育的场所不是课堂,而是家庭

家长,而不是教育机构,是孩子最关键的教育者;家庭,而不是课堂,是孩子最有效的学习场所。

家长们可以将财商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怎么做呢?我自己遵循的简单原则是:邀请孩子参与到与他们相关的人生选择中。

现实里,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和小孩认为重要的往往大不相同,比如,孩子出于天性想要好玩、好吃、炫酷,家长注重健康、效用、意义,所以家长和孩子在资源配置的选择上常常发生争执。如果家长总是想让孩子服从,或总是要为孩子做出选择,那么孩子被束缚,家长也不堪重负。孩子要么每次都会去试探家长的界限,要么会慢慢觉得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是不可信任的,于是放弃表达意愿,更别说去主动争取想要的资源了,这样长大后也会容易被他人、尤其是权威所影响。选择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但事实上,观点完全一致不是真实的世界,有差异才是真实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差异、在差异中看清自己、并从中找到共赢的可能。这些都需要让孩子在参与选择的具体场景中去学习和探索。(顺便说一句,家庭中丈夫、妻子、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价值观也都可能大不相同,如何面对差异是比如何统一战线更重要也更现实的问题。)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日常吃穿用度做出选择。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购买衣物玩具的限制(数量或金额总数,不被允许的类别),具体买什么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也可以列出允许孩子报名的兴趣班选项,然后让孩子自己挑选报哪个;对于零花钱,家长明确说明不允许的用途,然后让孩子自由支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开始启发他们思考人生中重大的资源配置选择,比如谋生之道,比如投资理财。家长可以和他们分享家庭的账目,解释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让孩子理解父母财务规划背后的逻辑;家长也可以在饭桌边、马路上对一些经济现象和孩子进行讨论。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R8Eoxl_9tAP6yMarfEQeg

(看来,我得找时间和孩子聊聊。

我不想给他再买彩泥,只是我觉得,老的东西还能用别浪费,物尽其用最好。并不是要一味的限制他花钱,并不是不想满足他的需要。当然,如果他真想买,我还是坚持他用他的零花钱买。因为,他得学着为自己想要的买单,也得对自己的零花钱的用途做出安排。同时,买了新的彩泥,老的彩泥希望他可以妥善处理,要么送给院子里的小朋友,要么可以新的老的一起结合着用。

毕竟,我们挣钱也好,花钱也好,都是想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而不是感受到压抑或担心匮乏的,不是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不是先去考虑“如何和孩子谈钱,谈…,谈…”的问题,而是先看看,我们自己的观念,行为是否需要转变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