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构——家长帮助孩子的“神器”!

好父母智慧网络学习初级二期  李俊  坚持分享第33天  2021.1.18

          老师就在这讲,你就在那听,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反馈,同时避免破窗效应。有老师说,他购买了这个课程之后,还没有听一次呢,没有时间。跟着直播走,啥时候讲,啥时候听,然后再回听。

    避免破窗效应,堆了好多的课,最后也没有听,可能最后学习也就不了了之了。今天晚上重新建构,重新建构是焦点课程里边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当然不只是一项技术或者一种技术,更多的时候我把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是一种态度。

    一种正向看人的态度,重新建构要重新从正向的角度去看,重新去诠释一件事情。在上次课里面我们讲了建构主义建构学派,就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建构出来的,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反应,我们怎么看我们自己,怎么看这个世界,然后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重新建构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与行为反应,改变我们以前对自己的评价。

  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我给它起了名字叫“家长帮助孩子的神器”,前面我讲了,咨询师在去做咨询的时候,可以非常快速的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常非常快,之后接下来的咨询就非常的顺畅,孩子的变化往往也很大,但是这需要非常强大的“重新建构”的能力,来自于我们不断的去学习焦点,应用焦点去反思。

  练习练习什么?发现真相的能力,以前的单位思维到现在的多维思维,并且很可能还是缺陷的那一面,不好的那一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面,更多的优势,更多的优点,更多的特质等等。不是我们今天晚上学了,我们就立刻就能做得非常好,需要经过长时间联系,一定如此,我们需要反复的浸泡,不断的浸泡,这也是焦点的,慢就是快就是慢。让我们的心慢下来,每天学一点,每天做一点,这样的话,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成长与变化,是我们着急,别着急,就会想速成,意向速成速成不了,我们就很容易失望积极心理学,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包括今天晚上都要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去有意识的去改变,每天做到一点是一点,能做到多少是多少,一点点来,需要时间,这样最快。

案例:

  小军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她会来咨询,是因为妈妈非常担心她的功课,以及即将到来的大考,生怕他再这样懈怠下去,会考不上理想的高中,这就是在咨询的时候,有好多同学可能都是被家长给送过来的,家长认为需要,所以如果我们是咨询师的话,我们有一些地方就需要注意。

  就是我们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跟我们聊,尊重家长,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一定是很难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回去要求孩子怎么怎么做后要求孩子的时候,讲道理的时候,更是如此,他来了,虽然他来了,但是他好像不太情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给孩子说,嗯,如果你想聊就聊,不聊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孩子了,孩子的情绪平复了就会特别的快,建立关系也会特别的快,发自内心的尊重,遇到事情要跟他商量,而不是要求他怎么样,他必须怎么样,打着对他好的旗号。

    如果那样的话,你即使学了很多很多的技术,你发现你用不上,他不让你用,他跟你不说那么多,所以发自内心的尊重,就特别特别的观念,而其实也是,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发自内心的去欣赏一个重新建构,他俩是合为一体的,我们才有可能给他更好的重新建构,不然你根本就看不到。

  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不管来的时候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介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有多么不好,多么不堪,我都可以很快速的找到孩子的优点,进而去欣赏它,这个听过课的老师可能都有印象啊,比如说几个孩子,学习很差,上课听不懂,机会也不完成,有时候还有些小动作,老师就比较烦,然后我就可以很快的去感受到这样的孩子,他背后的我们也可以一块来感受一下,不管听过的或者没听过我讲这一块的都一块儿感受一下,我们想象一下,要是我们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们上课听不懂,我们成绩很差,我们做作业也不会做,听不懂课做作业做不会,老是经常好像找我们的事儿。爸爸妈妈会拿我们跟别人家里的孩子去比,等等。假如是你在学校里边儿听不懂课,作业不会写 ,考试成绩差,加上老师再每天再批评你,你能在学校呆的住吗?估计够呛对吧,但是这些孩子,他们却还能在学校里边呆的下去,你想想他们得多了不起,他们得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学校里边儿呆下去。所以,这看似负向的事情,他背后都有正面,看似非常不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他非常正向的地方。只不过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看到,看到这就是给它进行重新建构。

  刚才我说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大概意思就是那些看似非常非常差的学生,他们得承受非常强,他们都承受着非常非常大的父亲的情绪,非常大的压力状态下,他们在学校里面还能呆下去,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内心得多强大才能呆得下去,如果他不听怎么办?不听自有他的道理,咱们上一课专门讲了,为什么一定要听家长的话呢?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呢,我们要想让孩子听,你不能上来就问我们的父母,现在要求我们必须怎么样,我们是一定就听了?我估计也够呛,所以我们又为什么要求孩子呢?

    不听很正常,不听很正常,听是很难得的事情,而不要把孩子听家长的话当成是应该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应该,如果我们是应该的心态的话。很可能会水火不容,我们付出很多,还是处理不好。例如:小军一来就对我说自己是个很懒的人,父母都说我是个懒人,这就是咱们前面讲过的评价。

    有家长问孩子有网瘾,就想办法要钱上网,怎么尊重他,征求他意见呢?当然无法完全尊重了。关注正向必须坚定规则并行,尊重并不意味着对他的恶习无动于衷。只不过是温和的坚持,和善而坚定,是要这样去做的。

    我问他懒地做哪些事情,小军倒是很爽快,他说就是懒得读书,懒得做功课,懒得补习,懒得写复习卷的订正,也懒得订正错题。我一听发现小军“懒”的事情都和功课有关。于是心想,他应该不是懒,只是没兴趣读书罢了。可是当他将自己定义在“懒”时,也暗示着事情改变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是一种人格特质,不容易改变。平时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别直接上升到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旦上升到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时候,将会非常的困难,当然最好是少贴标签。如不听话,就是笨,就是懒啦,就是不遵守纪律呀等等,这一类的标签最好少贴,因为他偶尔一次做不好,然后给他变得非常非常多,给他强化。

    因此我不动声色的问他,小军老师想要知道你会不会懒得和同学出去玩儿,懒得看电视,懒得打游戏呢?只见小军摸摸头,有点尴尬的说,好像都不会呀,我还蛮喜欢做这些事情的,小军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想。于是我每天从早上起床至晚上睡觉的作息规律,从小军的回答中我发现两件事儿,他在寻找例外的地方,什么叫例外?另外就是做的相对好的地方,他是有例外的,有做的相对好的地方。

  无论阴晴与否,只要不是台风天,爸爸不准他出门,他都每天都会在5:00准时起床,前往篮球场去打篮球,他打篮球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与谁约好。从他每日作息描述中,我发现他根本没有安排读书时间,把时间都花在与同学聊天、看电视、打在线游戏上。比如刚才第一个,打篮球可以非常好的坚持,那这个就说明他其实不是那么懒。他只不过可能是对读书不是太感兴趣,找到它相对做得不错的地方,相对成功的地方等等,这就是焦点所强调的,关注积极面,不是光关注他不好的面。

  于是我对小军说你并不是懒。他打断我,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我接着说,因为一个风雨无阻,每天都5:00起床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懒惰的人。我想你只是没有把读书这件事情,放进你的日程里。这就是在给小军进行重新建构,当然前提是已经听他说了好多,了解了好多情况之后,再跟他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上来就说,小军可能接受不了。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的孩子在实际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试图去安慰孩子,劝导孩子,发现孩子根本不领你的情,他也不接受你的劝导,他感觉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为什么? 你说我听了呀,他不就说他怎么怎么痛苦,怎么不好等等,我引导他去看的好的方面啊。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他需要什么你听懂了吗?他需要的是你的理解,他需要的是你听他的诉说,他需要的是你那个时候的陪伴,而不是你上来就否定他说的话。他不需要,你说我是为了让他从负向中拉出来呀!太快了,最起码在他刚刚说他自己的缺点,他自己的痛苦啊,或者他的问题的时候,他不需要你做这些。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需要的,而不是你认为最好的,他需要什么,你在当下就给他什么,所以我们要知道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困难,跟你诉说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倾听,是陪伴,是理解。理解,当然,如果有一些欣赏会更好,只不过这个欣赏不是你用嘴说出来的,因为那也会打断他的说话,打断你的思路,而是你发自内心的一种欣赏,当然这个虽然对家长很不容易啊,我们要记住了啊,大概孩子在那个时候需要什么,需要什么给什么,而不要过快的给他,你认为好的东西你认为好的他那个时候都不需要,他不需要的话,那就不好,那就会起反作用。

    不然的话你说完了,孩子也听不进去,孩子反而感觉你在否定他,他也不想跟你说话了。小军此时眼睛都亮了起来,他兴奋地问我,真的,那我要怎么做呢?我和小军重新仔细的安排了他回家之后的所有时间,减少了部分聊天看电视,打在线游戏,以及逛社交网站的时间。同时将多出来的时间学习解决了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小军的功课大有进步。

    在上例中我使用的方法是重新建构了小军对自己的自我价值。就对这个“懒”进行了重新建构,以及与读书之间的错误连接,其实他不懒,只是没有把读书时间排入而已。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就让他重新从更多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从不同的面去看这件事情,发现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就不是他所认为的那样。

  因为我们在实际中往往都会对一件事情有许多自己的认为观念,也就是我们上次所讲的自我概念,我们在我们自己的自我概念下,很容易去先预言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去想尽办法证明是这样的。预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找各种蛛丝马迹去证明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比如,有的人说我是个倒霉的人,我这个人很倒霉,然后呢,他就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一旦出现一些倒霉的事儿,就认定我是个倒霉的人。生活中有不少这样自证预言的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自证预言,只不过是证明有的是消极的证明,有的人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然后他看到的都是他的幸运的事儿,那么他看的都是消极的是证明自己。

  我们可以跟他一块去寻找相对好的地方,或者说相对不倒霉的地方,甚至有的还是比较幸运的地方,让他看到例外。有所松动,甚至被打破,接下来他可能就不再认为,或者不再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倒霉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也就不再那么会直接放弃。因为他认为自己倒霉的人,他就会直接放弃认为自己不行了,但当他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改变了,接下来许多事情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当孩子他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人的时候,当这个自我概念可能源于之前,与家长长期的消极的互动,家长朋友不要直接问我怎么办啊?通过学习,去提升我们自己与孩子互动的良性互动的能力,之前咱们讲过能力互动的能力上来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办了。心理学可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却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孩子,可以非常大的改变是完全可以,但是它不是灵丹妙药,需要我们持续的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笨,非常懒的人,那我们就跟他一块去探讨他相对成功的地方,相对好的方面,然后他的自我概念就会被打破。接下来,他可能就会发现他其实没那么笨,他其实可能还挺聪明的,他其实相对还挺勤快的等等。这也是重新建构,从中看到他的成功的经验。将赞美和重新建构合称为正向眼光,是SFBT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重新建构指的是什么意思啊?指的是我们基于事情不会只有一面,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当事人的特质,优点,动机,努力,之前我们看到的可能都是某一个负向的点,没有看到其他的方面的优点。

    他跟你有的时候会跟你有冲突,那么,如果从正向的角度去看,其实是他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他比较勇于去捍卫自己的想法,那么将来,在社会上的时候别人肯定要欺负她,怎么着的时候他也会捍卫自己的权益的,并不是全是父亲的店,只不过可能会看到的,吵架了不跟你吵了,我们以前可能感觉都逃避,我要找个这样的男的呢,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于是你可能会拉着他,必须得跟你吵啊,不能怎么怎么样,但是重新建构一下,正向在哪?他可能已经到了情绪顶点,他又很在乎你的婚姻,所以他才会离开,不然的话接下来大爆发,你们的婚姻可能都进行不下去,这就是不知道之前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不一定能看到。

    我们知道了,不一定立刻能做到或者做得很好,需要时间有意识的去看到背后的真相。但是有的人也有疑惑,阿Q精神有啥区别?是从负向中看到正向是有事实依据的,并且我们建构的目的是为了当事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接下来有更多的行动,进而带来更大的变化。阿Q精神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凭空想出来的,想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它们两个是完全不一样,有本质的区别。

重新建构思维方式比如:

    “早晨被闹钟吵醒,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还活着,说明闹钟没坏,说明我们耳朵没聋。”

      虽然被闹钟吵醒很烦,但是转念一想,说明我们还活着,我们能被吵醒挺好啊,被吵醒的话那不耽误事儿了,多好。

    有巨额的电费账单,说明什么呢?冷气吹得很爽。衣服紧了,表示我吃得很好,同时我们也可以有名正言顺的买新衣服。

  一天结束的时候肌肉酸痛,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还有个老师说,我订阅了这个课程,今天第一次听,难得我们今天还能第一次听,而不是这个课程你订阅之后一次也没有听,对吧,这都是关键,你能不能看到,看到他扩大他,这就是焦点。

    这几个描述的共同点是,前面的叙述令人不快,好似太极图中的黑,可是当你意识到另外一个层面,被闹钟吵醒,可以庆幸我还活着的时候,就像是太极图中的白的时候,就不影响心情。当内心充满着感谢,生活中充满了喜悦,就不会被不熟悉不耐烦占据了。阴阳太极图有黑的有白的,当白的多了,黑的就会变少,我们更多的去关注白的面,重新建构就是重新从纵向的角度进行诠释,看到他正常的面。

  白多了之后,黑的就会变少。黑的多了,白的也会变少,我们很多人的思维都是缺陷,思维缺陷思维就是,出现问题的时候,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形成消极的、负性的、恶性的循环带来不好的互动模式,当然是不好的互动模式,带来糟糕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会去看到正向的,然后与孩子有一个积极的良性的互动,进而带来更多好的转变,这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重新建构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我们了解了孩子描述的事情,并重新诠释以后,赋予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并且是正向的意义,看到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行动。有的家长可能会非常仇视孩子玩电脑、手机、小说,但其实你不知道,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是大部分沉迷于手机与游戏的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大多数这样的孩子都是如此,学习可能学不会,没有几个朋友,在家里边跟父母的关系,好久好久可能都水火不容。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可能很多年都是极低极差,或者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去管他们,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温暖,或者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到后来,他们自己情绪很糟糕。没有了成就感与价值感。如果不是手机或者游戏,说不定孩子都不在了,都有可能,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说不定正是因为手机或者是游戏,救了你的孩子,你根本都不知道,因为有太多的家长与孩子,已经太久没有新的链接了,你们的连接仅仅就限于吃饭,或者说学习,别的还有啥呢?好多可能慢慢都没了,见了面除了谈学习谈学习,谈啥都能绕到学习上去,都能开始讲不断的讲人生大道理,学习不好会怎么样?如果不学会怎么样,人生多不容易,挣钱都不容易,为了孩子多辛苦,等等,孩子是很痛苦的孩子每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的内心是很压抑的,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

  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很多很多的支持,他可以获得当然你可以说跟吸鸦片一样,但最起码它可以暂时获得一些快乐,他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新的交往互动的技能,跟孩子能有一个新的良好的互动。然后,孩子在现实中得到的尊重更多了,接纳理解更多了,还有更多的欣赏,还有自己成功的相对成功的经验。他在现实中感受好多了,他去打游戏或者是看小说,玩手机的时间,就会慢慢的变少了。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急不得的。

例如:

    女儿三个多月的时候得了感冒,我刚开始一直不能理解,孩子是母乳喂养,吃母乳的孩子,很少在哺育期间生病,但是他竟然这么小就开始生病,这使我忧心重重,直到小儿科医生,给女儿看完病后恭喜我,我才从他的话中,找到另外一种思维,医生对我说,恭喜你,孩子生病是一种锻炼抵抗力的表现,从生病到复原的过程,让孩子的抵抗力越来越好,让身体越来越强壮,我听完医生的话,不但破涕而笑,也开始将力气花在照顾孩子。儿科医生是一个非常善于重新建构的专家。

  正是因为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出了一些状况,你才会来学习,才会开始学着如何去改变家庭的环境,改变整个家庭的系统,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进而让你们的家庭有更多的不一样,让孩子后续的人生更精彩,更走得更稳健。并且孩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边,他也会学习到很多,他会学习抗挫折能力,学习调整情绪状态的能力学习沟通的能力,他会有很多的思考,他会比一般的孩子承受更多。

  如果不是出了问题,你们会有这些改变吗?比如说,我不想啊,我不想让他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啊,你说的这些确实很好,但是我还是很不想他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他不在这个阶段出问题,那么你们家庭环境没改变,他将来就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出问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谢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状况,让后续能更好。不然的话,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时候出现问题,出现状况,到那个时候,才真的麻烦大了。一部电视剧曾有过这样的情节:

    女主角因为先生外遇离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开始反省自己在婚姻中的作为,并不是一味责怪先生因为受到第三者的勾引而抛弃她。她思考自己在这样的事件中学到了什么?在剧中她重新建构了对先生外遇的理解,她说他之前的先生有追求爱情的勇气。

  女主角也重新建构了自己目前的状况,虽然失去了所爱的人,但这是上帝要给她新的生活。因此她没有沉浸在离婚的郁郁寡欢中,反而站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们来看重新建构的功能以及注意事项,重新建构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通过重新建构可以引导孩子,看见事件中的正面意义。

  第二个:可以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件中所带来的,不好的经验,就重新去解释,但是重新解释之后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更多的面。

  与其说重新建构是一个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如:初中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成就感的。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不是不断的去看怎么样,去让孩子不玩手机,不打游戏,而是要去思考怎么样让孩子在现实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当孩子在现实中有更多成就感的时候,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时候,以及跟你们关系相对良好的时候,他打游戏玩手机的时间一定会变少。

  我们要学会去找到这些点。他在乎的事儿,比方玩游戏,玩手机,好像没有在乎的事,那是你不了解他,哪怕一个最差的孩子,他都想让他的人生能更好,他不是不在乎。他在乎的地方有可能在不断的被打击,被批评,被否定,失败之后,他暂时失去了去追求的勇气了,那我们需要跟他去探讨,看怎么样让他人生重新活过来,重新去哟,追求他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勇气,同时再跟他一块去探讨相对成功的经验,让他重新拥有希望,然后他再去做,他的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强,他玩手机打游戏时间一定会变少。

      怎么做呢?态度温和而不强势,温和但是不强势,要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有难度,所以,态度,温和而接纳,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帮助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与想法,接受我们的观点,孩子很多时候他是接受不了的。没有先去听他说,你上来就让他听你的,上来就让孩子看受不了啊,太快了没有过渡。孩子就接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先去听他说,先去理解他。跟我们关系相对良好了,这个时候再去试探的跟他提出来你看到的正向的面,他才容易接受。但是一般家长都太急了,我们非常的功利与着急,上来就让孩子能立刻看到正向的面,立刻从负向中出来,这不符合规律啊。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他直接就开始排斥,虽然你说的很对,但是他也不会接受,因为他需要过程,他需要先被理解,被倾听,先被接纳,他需要他的努力先被看到。

    重新建构并非只是一味的安慰别人往好处想,而是需要你带领他慢慢的从中领会,了解事情有另一层面的所在。注意,是慢慢地从中领会,生拉硬拽是不行的,我们很多时候教育孩子都是生拉硬拽,我们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不怎么样我们就反复的讲大道理,然后孩子就会非常的反感。

    倾听,然后再开始改变,前面一直在强调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不以改变为目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去了解她,去听他说去陪伴她,我们试着做一下。闭上嘴,张开我们的双耳,先听孩子怎么说,先去感受他的感受,这个时候就是不以改变为目的了,而更多的就是为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只是为了这些。然后你会发现,当你真的这样做了,孩子的改变反而开始。以前急功近利的想改变的时候反而很难。

  以其他的角度思考的时候,要问孩子,爸爸或者妈妈有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要真正的要用问孩子这样,给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们还最好是先听孩子说,之前我一直在教给大家这个程序啊,你先用心的听他说,不评价。然后换位去理解,情绪相对稳定了,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再去说:“那你肯定很不容易,让你心里受苦了!”然后再去给他说:“那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你想听听吗”?你要上来就说,他绝对听不进去,接着,对孩子不够了解的时候,我们重新建构非常容易失败。你上来就跟他说重新建构,会牵涉到很多的观点,以及看待事情角度的转变,这就表示你需要先比较多的了解孩子。

  了解知道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儿的,在做到尊重、倾听、而不评论他的看法以后,再加入新的观念,这个时候才有加入新的观点的机会。我们不要光想着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们要想的是我怎么样通过我一遍一遍的重复一遍一遍的讲,真正的能做到一些啊,实际你能做到一些,就学这个东西才学直了,不然的话你听了好多遍你都没做到一些,那你学这个是为了啥?

  当孩子遇到一些状况之后,我们是不是上来就开始,给他讲讲道理啊。要尊重、倾听,去理解,去感受他,同时不评价他,不做道德是非的价值评判,也不否定他。哪怕你认为他说的不对,你也不要上来就否定他,先去听他说,等到他说的差不多了,你也可以表达些你的共情,他不容易,然后再试探着说。关键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如:“爸妈有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啊,当然不一定对,这只是爸爸的观念,你可以听一听。

    因为你的态度是软的,孩子就更能接受,当我们这样的方式进入孩子的思维脉络之后,才容易引导他重新建构引导他看到挣钱的命,否则就会形成强迫。就算父母的关系,父母的观点再好,孩子也无法接受。

  举例子:当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同学小明不跟他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先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那么在意,和小明在一起玩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不跟小明玩的时候,孩子会因此获得什么?(多认识其他的同学)这就是家长准备给他建构,可以认识更多同学,但是怎么做孩子才会愿意跟你聊,我们去思考,然后真正的去定要记着刚才说的程序。

  在我做咨询的时候快速的跟孩子建立关系,并且产生非常好的咨询效果的要素,我都是那样做的。孩子很快就跟我拉近关系,很快就把内心的东西都告诉我,后来就有很多很多变化,就是我刚才那样去做的,听着很简单,真正能做到的话需要不断的去反思,不断的觉察,不断的去用才行的。

    如果做父母的立刻就说,不玩就不玩,它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儿?我估计有过,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情绪可能已经上来了。我们可能直接跟孩子一块就生气了,生小明的气了,不玩就不玩,他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失去了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并且还感觉你不理解他,他给你说话反而得到的是批评,是否定。那么结果呢,他可能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儿,他也就不敢跟你说了,我之前告诉过大家,孩子在跟你说事的时候,他需要的可能仅仅只是倾听而已。

  前期的时候需要的都是倾听到一定程度,你才跟他一块去想想解决的办法,当然最好还是他来说出来,你说的他根本就很难听得进去,他也记不住,要引导着他说。什么时候才能引导?就是在情绪已经缓和,已经倾听了好多,关系已经建立之后,才去引导他去思考有什么好的方面呀,有什么不一样啊?

  重新建构的技巧有哪些?对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孩子重新建构认识。比如:孩子抱怨自己总是不会控制时间,常常浪费时间。你是想自由使用时间,或者是你想自由调配自己的时间来进行重新建构。父母在带领孩子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先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我们自己得先拓展,我们自己得能看到更多的面,如果我们自己的眼界都非常的狭窄,那我们根本也不可能引导孩子能看到对吧?前面咱们一直在强调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父母的高度将决定你引领孩子的高度啊。

  家长自己有问题,还不愿意学习。他发自内心地鄙视你,他又不敢明说,或者当然他也可能跟你吵,他肯定不服你啊。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不断的学习,树立好榜样很关键,身教总是大于言传的,从成长改变自己开始,让我们自己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有意识的去练习,我们自己发现这孩子正向的能力,我们能看到了,然后再去断的去训练我们尊重孩子以及听孩子说的能力。我们很少用心地听孩子说什么,我们上来就会否定,只要有一点不合我们的意,我们就直接否定了。我们还感觉我们很爱孩子,是真爱孩子,你连用心的听他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你是真爱吗?真的吗?

  我们自己成长自己,同时学会更多的倾听,先做到不评价,或者少评价,听孩子把话说完,用心的去听,然后,在试探着去引导,看到背后的真相,让最好让孩子自己说出来,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变化,至于想用的非常好的话,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课后反思:

    听完这节课我有些惭愧,经常孩子在跟我说事的时候,我都没有耐心听完直接插话打断他,把我主观想法强加给他,孩子都会很生气的说:“你先听我说完!”。可是没等他说几句,我又没忍住打断他,这个时候已经提前预设了,我的头脑已经开始评判他了他的想法了,他这样想,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想急于把他拉回到正向思维中,甚至强制性的生拉硬拽,孩子根本就不听,直接让我离开他的房间,很烦,不愿意听我说。

    我认为他不应该这么想,怎么可以这么想呢,太幼稚,太荒唐,不可理喻!怎么可以这样做!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很糟糕的,我不允许。毕竟他是孩子,他的思想还不成熟。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不一定对,不一定合理。也一定要听孩子先说完,理解他,尊重他,再慢慢去引导他。我就是太着急了,太急了,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慢慢来。回想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看待问题和现在是一样吗?感觉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我儿子有主见呢!

    倾听,尊重,理解,陪伴,支持,不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建构——家长帮助孩子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