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人的小插曲

十九岁,考上新疆的一所大学,从逐鹿的中原来到了张骞的西域,更被《天山景物记》里的风情吸引,可是到了被哥哥经常错叫成“石子河”的城市,就好像我们那里进城的感觉,很是失望。随之而来,更失望的竟然是作为河南人的悲哀。在那里,河南人的名声不好,我也跟着受到了牵连。

宿舍里有个本地人,每次我不小心得罪了她的时候,她总是会变着法子拿“我是河南人这个事实”羞辱我,记得最深的就是“河南人大裤裆,上街买菜不带框”,到现在我还能很清晰地记得她的眉毛上挑、眼睛藐视的表情。我听到的为河南人辩解的理由是河南人在新疆做小生意的多,相比另一外来大户四川人种地的多来说,就多了几份生意人的精明和奸滑。我挺喜欢这个解释,希望也真的如此。

这段生活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发生重大不良事件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看看发生地是不是河南省,或者犯案人是不是河南人。如果不是我就松一口气,好像所有的河南人都是我家亲戚;如果是,我那紧绷的神经就会绷的更紧,嘴里、心里、每一个器官里都在控诉着那些人给河南人又丢了脸,同时想着这下河南人又要被抹上一笔,很有点恨其不幸怒其不争。

毕业后到了广东工作,原以为可以摆脱身为河南人的恶名。可是,不成。大家互相经常会问是哪里人,一旦听说我是河南人而对方不是的时候,遇到有城府的人还好,遇到心直口快的人就经常搞得我下不来台:你不像呀?你看起来挺好的。这话说的,夸我呢?还是损我们河南人?

自此,我更加畏畏缩缩、规规矩矩,生怕给我们河南人摸黑。也大约这时候,出了一本《河南人惹谁了》的书,我不知道它有没有多少把河南同胞在别人眼里洗白,反正当别人再说河南人的时候,我总想甩给他一句:去,看看这本书去!然后心里竟然理直气壮起来。

几年前,我带着女儿回老家,刚通高铁,回程去郑州东站搭车,发现高铁不只是都在东站,我带着女儿跑错地方了。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我一手拽着女儿、一手拉着行李,狂奔出去打车去老火车站。上了一辆的士,说五十,我说成,要快点我赶时间,他说他要转一圈看能不能再拉个乘客,还保证说一圈之后有没有人都走。可是一圈之后没人,他要再转一圈,我催他走,他说要加钱,我说你不能不讲诚信,他开始很慢很慢地开车,说五十块钱就很慢,加到八十就一定能赶到,我说你让我们下车,他不停车,我说要投诉,他立马怒目圆瞪说你敢,然后开始把车停下来耗时间,我要下车,他立马堵住后车厢不让我拿行李,我带着孩子,心里又急又气又怕又无语,说就八十吧。他突然就笑了,信誓旦旦地跟我保证绝对不会误了我的车次,接着又自己扇自己的嘴巴,说现在挣钱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迫不得已。一个大男人为了几十块钱演足这场戏,在我却厌恶至极。接下来二三十分钟的行程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跟我聊着家常,尽管我一点也不想听。下车的时候,他殷勤的帮我把行李从后车厢提了出来。我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转身要走的时候突然问已经打开前门的他:“你是河南人吗?”他先是一愣,仍旧用他那标准的河南话说:“如假包换。”我真希望他是个假的、冒充的河南人。我跟很多河南的朋友讲了这件事情,不断的扼腕叹息:丢河南人的脸呀。我甚至把出租司机上升到了外交形象的高度,想着一个外省人也坐了他的车,也发生类似的情形,然后那个外省人对一圈的外省人说了这样的事情。其实,这种人可能哪一个省都会有,可是我就是无法让自己放下。

前两天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正好碰到一个奶奶也带着她的孙女在玩,又互问哪里人,当得知我是河南人的时候,她笑了,说道:“哎呦,河南的结婚彩礼重呀,听说要十几万呢!”在深圳这个地方,结婚花掉十几万的大把,可是这个老太太对河南人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彩礼重,而且那笑里面充满了讽刺,我相信绝对不是我的多疑。为此,我专门网上查了2017版全国各地的彩礼图,河南的不算很过份呀。

查着查着,我发现我得了“河南人强迫症”,听不得一点河南的坏话,受不了一点人家嘲讽的眼神,生怕他们在本已很沉重的名声上面压上一根稻草,因此搞得自己一惊一乍、草木皆兵。

算了,从现在开始,做个严于律己的正常的河南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河南人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