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

放假前,在张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我拿到了7、8月份共读书目《南渡北归》,捧在手里份量沉沉。拆开——厚厚三本,1680页、2004千字。粗略翻阅,内容丰富、详实,是一部了解民国文化和抗日历史的佳作。

《南渡北归》共三部,《南渡》、《北归》、《离别》首部全景再现了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著,“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很多情节画面是自己在上学时历史课本中读到过的,或者说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有些印象,但很模糊。然而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大师之经历却闻所未闻,自己肤浅的了解暴露无遗,跟随团队中张老师三篇读后感的步伐,阅读了《南渡》,深沉而悲怆,算是对自己欠缺的历史知识的一个补充,由于水平有限,遂将感悟点滴,记录于下。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何为大师?知否中这样解释道:大,唯有与天同大者方为大,所以大师要符合与道,与天,与地同大的先决条件。符合者即为大人大夫,天人合一者为君子,圣人。师,应该是答疑解惑者,大师即应该是解答,道,天,地,人之困惑者。大师应是自己对尊敬或仰慕的人的称呼。尊敬或仰慕的原因,是出于对方或者有丰富的学识,或者有高超的技艺,或者具有高尚的品格,亦或在人际圈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作者岳南书中所描述的大师们都有哪些呢?只有详阅书中文字方能知晓,那就先从序章——烽火照京都说起。

往事回首,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平静的古城在这炎热的夏天实时难耐……继之平津沦陷。

《南渡北归》的第一部,就是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艰苦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在抗日期间艰难跋涉的历程,可谓抗日文化苦旅!

人们常谈及的“英雄”争论不断,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英雄造就时代?其实结果怎样放眼于现在不再那么重要,很多人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所做之事的伟大。书中描述,当初在北平夜幕中与梁思成分手的赵忠尧(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把盛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向长沙进发。为躲避日本军人与伪军的盘查,他绞尽脑汁,昼伏夜行,一路风餐路宿,几乎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破衣烂履、蓬头垢面的赵忠尧来到临时大学办事处报到时,被人误以为是个“乞丐”未加理睬。就是这位“乞丐”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这份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岳南眼中的大师包括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梁思永、李济、林徽因、金岳霖、冯友兰等,才华卓著,命运却坎坷!他们大多都有坚实的国学基础,青年留洋,在家国危难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可赞可叹。

书中收录大量的注释和考证资料,还原了很多历史真相:卢沟桥事件中的历史污点、张学良为何入关助蒋、二十九军兵败的原因、胡适的“忍痛求和”“易卜生主义”的由来……

读史使人明哲,大师们的忍耐、专注、坚持……太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灵魂撑起了民族脊梁,用知识照亮了国家前进方向,用思想拯救了国民灵魂,用情感丰富了漫漫人生。对于离去的大师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在后面的读书体会中再与大家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