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笔记之学而第一

刘坤

论语学习笔记之学而第一_第1张图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名丘,字仲尼。说同悦。愠(yun四声),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本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及宪问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精神相同,与卫灵公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本质意义亦相同。君子,有德者,懂得做人道理的人。

孔子说:“学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温习、实践,不也高兴吗?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不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要真正获得学问,不仅要学,还要将所学经常复习,更重要的是实习、践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巩固、形成习惯从而最终转化成自己的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把所学通过实习实践验证是正确的并因此而让所学进一步巩固、乃至形成习惯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学问,自然会心的微笑、高兴、开心。

在学的过程中,尤其在实习实践中认识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沟通交流、相互学习鼓励提高,这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决定走某条路并一直走下去时,理解的人往往会越来越少,非常寂寞,更感到人生得一知己之不易,“远方”即表示得知己不易,所以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是非常快乐的事。

人要决定追随内心选择某条道路后,若想学问上有所获,必然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清贫去学和习,这个过程,一般的人往往看不懂、不理解,冷嘲热讽甚至指责,“不务正业、看谁谁如何”等等。这些种种困难和纷扰是真正获得学问过程中必然要碰到的,不怨天不尤人,勇敢、乐观、坦然的承受下来这种种艰难和问题,才能有所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第同悌(ti四声),是弟妹对兄姐的正确态度。鲜(xian三声),少有。矣(yi三声)。与,用在句尾多表示轻微的疑问:吗、呢、啊。

有子说:“他的为人,尊敬父母,恭敬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重视基础,基础打好了才会懂道理。尊敬父母,恭敬兄长就是做人的基础啊。”

君子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重视弟妹对兄姐的正确态度,但这种正确的态度不是靠“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教条强加的,这种态度是父母慈爱、兄姐友善的情况下人对父母和兄姐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即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一般的道理,在一个不懂慈爱的父母、不懂友爱的兄姐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弟妹懂得孝悌,那可能吗?因此这章话,应当从父母兄姐说起,如果你重视做人的基础,那么你作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对孩子慈爱,孩子自然尊敬父母,兄姐在弟妹小的时候就要对弟妹友善,弟妹自然对兄长恭敬。子女弟妹孝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懂了,那么长大后,触犯长辈上级的事情就少见,制造社会动乱的人就不会出现,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就能更快进步。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令,好、善之义。

孔子说:“言语乖巧、神色讨好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en一声),字子舆。古人使用三、九等数字常表示频率多次,不代表准确的次数。

曾子说:“我每天多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是否放在心上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复习和践行?”

1.5 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乘(sheng四声),古代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春秋时以战车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实力标准,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算大。

孔子说:“领导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认真办事从而使人信服,有节度的使用人力从而爱护下属、子民,用人时间上要恰到好处。”

敬事而信也可理解为领导者认真办事并且说到做到。节用而爱民也可理解为节约开支并且爱护下属和子民。中国是农业社会,所以使民以时本意为使用老百姓要不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弟妹子女,泛指年幼的人。以前父母和子女不同屋,所以有入孝和出第之说。谨,少言。

孔子说:“小孩子要尊敬父母,恭敬兄姐,言行谨慎少说话,说了就要做到,博爱众生,亲近仁德之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可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前面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些还没做到,那就先不要学习文化知识,把做人的基础先要打好。小孩子学习识字之前先将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做到,这正是当代幼儿园前期需要做的事情--朝夕学幼仪。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bu三声),名商,字子夏。易,轻视。致,给予、奉献。

子夏说:“贤人对妻子,重德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其力;服事领导能献其身;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说没读过书,我一定说他有学问。”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南怀瑾)”。孝首先是内心要尊敬,至于物质和行为上,只要根据自身条件尽力即可,不能为此做太过分甚至违法的事情。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惮(dan四声),怕。

孔子说:“君子不认真就没有威严,学问不扎实。忠信很重要。不要认为朋友不如自己,有过错不怕改正。”

对他人,要忠诚守信才能有更多朋友;不要认为哪个朋友比自己水平差,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目标,考虑之前所为,人民的德行就归于厚道了。”

做人设定目标很重要,这决定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大的方向如果有问题将来调整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要慎重。目标确定后,就要时常想想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是否有问题,是否够努力,免得将来后悔,这就是所谓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大家都有正确的目标,又为之奋斗,不怨天不尤人,民德民风自然变得朴实厚道。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陈亢(gang一声),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二人皆为孔子弟子。夫子是古代对做过官的人的敬称,孔子做过司寇,所以学生称之为夫子,后来沿袭成为老师称呼,在很多场合特指孔子。是,任何、任一。其诸,语气词,大概或许之义。与,用在句尾多表示轻微的疑问,吗、呢、啊。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无论到了哪个国家,必能够了解其政治情况,是求得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而获得的。即便夫子是求得的,或许和其它人求得有所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志,意愿,心之所向。没(mo四声),死。此处使用三表示长时间之义。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看他的内心意愿,父亲不在了看他的行为,如果能对父亲教导中合理的部分长期践行不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长辈在的时候,按照长辈的要求做很容易,所以这时候关键的是看他的思想是否真正接受,只有思想上认为是好的,时间长了才会形成良好习惯,这样将来长辈长期不在身边甚至去世,因为形成习惯了,就能做到不改变,对父母教导的尊重,这就是孝。当然,长辈的要求、教导应当是合理的、有道理的,否则即便内心不愿意或者不做也不能说是不孝。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行为的合理规范)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先王治世良方中,对此加以崇尚,无论处理大小事情都遵守礼的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要进行规制,如果对某些行为为和而和地进行规制,而不是按照礼之本意对行为加以规制,那也是不可以的。”

根据礼的本意(礼乃天理之节文-朱熹)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但如果为了表面和谐而将某些行为加以规制,其实最终很可能导致更大的动荡和不和谐,比如市场打价格战,看似混乱不和谐,但通常这是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正常市场行为,这时如果为了表面的和谐规定统一价格,损害的将是更多数人的利益,蕴含着更大的社会不满。这种情况,按照礼的本意,那么就应当规定如何正当竞争,比如不能利用政府关系打压对方(包括依靠政府或组织形成价格垄断)、不能依次充好打价格战等等。强制取缔抗议活动也类似。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依靠。宗,尊崇向往。

有子说:“信约内容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恭敬程度合乎礼的要求,就不会遭致侮辱;依靠的人都是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值得尊崇向往了。”

答应别人的事情,如果符合义,就是这个事情是合理的,就容易实现,换句话说不能随便承诺,如果这个事情本来就不该这么做,答应了也很难实现,反倒得罪了人,正所谓弟子规中讲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恭敬程度如果过度或不及,耻辱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这种耻辱可能是对方当场给的,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发生的,甚至自己往往都无法理解什么原因。一个人所依靠的人都是陌生人,说明这个人未能建立起别人长期的信任,所以这个人不能打交道;而当一个人所依靠的人都是熟人,说明这个人已经和周围的人建立起了长期的信任关系,是值得信任的,所以可以尊崇向往。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居住不求舒适,该做的事情立刻行动而又不随便说话,接近有修养的人而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过多讲究物质上的享受,温饱即可,这样才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修养的提高上。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chan三声),奉承。往,过去的事,引申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引申为未知的事。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有钱而不骄横,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但还是不如安贫乐道,有钱而好礼的人。”子贡又说:“《诗经》上说:‘石头要经过切割、粗锉、细琢和磨光才能最终成玉器’,那就是说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呀,告诉你一件事情而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认为子贡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将所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说明他之前所学已经比较扎实,可以作更深一步的讨论和研习了。

1.16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不理解别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笔记之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