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逆袭却被推上浪尖,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

01


小人物逆袭却被推上浪尖,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冯小刚毫无背景,出生在普通家庭,一个比较穷的家庭”,这不是我说的,是宋祖德先生两天前发的微博原文。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宋祖德先生想说的是,冯小刚出生的那天,既没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也没有地动山摇,紫气东来。冯小刚的出生和昨天,和今天,跟明天没有什么不同。

冯小刚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他和姐姐两个人跟着妈妈过,而他的妈妈虽然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 但身体不是很好,几口人就靠着妈妈的收入活过,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那时冯小刚的梦想是能有一辆自行车,因为其他孩子都有。

在书里面记录了他妈妈跟他说了一句,一句全天下母亲都会说的话,但是却影响冯小刚一生:“孩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冯小刚必然会拼尽全力出人头地。

一句话能被一个男人记住不容易,能被他记住几十年更不容易,而冯小刚直接把这句话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里面,践行在自己的生活里面。有什么办法,要出身没出身,要地位没地位,要钱没钱。一切只能靠自己。就像一只蜗牛,不仅要往上爬,背上还有有一个重重的壳。

这种要出人头地的紧迫感每个人都有,和现在的所有非佛系青年一样,摸着良心,谁不想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谁不想光宗耀祖,荫庇子孙,谁不想住大房子,开豪车,兜里面多几张票子。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底层家长就是拿这一套功利的成功学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哪怕一些学校都打出,考过高富帅的口号。

02


小人物逆袭却被推上浪尖,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冯小刚高中毕业后进入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 后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被迫提前退伍转业。退伍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那是1984年,冯小刚26岁。

也就是这一年冯小刚进入剧情片《生死树》剧组,以一个美工助理的身份进入影视圈。 正是这个时候,他认识郑晓龙(出生于总后大院),典型的大院子第,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什么二代,三代,反正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当然也是是冯小刚羡慕的出身。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高考恢复没几年,改革开放也没多久,很多地方都在都在变革,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在体制里面,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末,我用铅笔在作业本上写了几个大字,打倒某某,然后觉得不合适就用橡皮擦掉了,结果交作业的第二天班主任居然找我去谈话,找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上思想政治课。

郑晓龙就是《甄嬛传》的导演和总制片人,不过,他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应该是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 那时候的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 可以说那时谁想进电视剧艺术中心,就必须得到他的同意,作为有上进心的冯小刚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努力表现自己。可以说鞍前马后,任劳任怨,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一点,和众多的小人物一样,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不放过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机会对于小人物来说错过一个也许就是错过一辈子。

相比较于冯小刚同时期的其他新生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冯小刚手中的牌应该来说是最差的,其他要么也是大院子弟,要么是电影世家。有着冯小刚无可企及的资源,导演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事业,而对于冯小刚来说,却是决定着能不能在这个圈子里面生存下去,吃这碗饭。

03


小人物逆袭却被推上浪尖,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后来冯小刚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王朔和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大院里)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换码头了,不知道那一夜冯小刚抽了多少包烟,摁灭了多少个烟头才能做出这个决定,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清出门外,用李嘉诚的话来说,你们只是看到了97后我赚得盘满贯满,却看不到当时我做决定时压上身家的背水一战。如果投资失败,现在根本不会有人认识李嘉诚这个人。

底层出身又有强烈进取心的冯小刚,特会做人,也特别会捧人,这个情节大家可以在窦文涛的圆桌派里面找到一期相关的节目。其实出来混,谁不喜欢挺着腰板,昂起头颅,可是现实比人强的时候你就必须要低下你高贵的头颅,现在叫得上号的名人,哪个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做过孙子。事实证明,冯小刚的确是个聪明的,也把握住了机会。

依靠王朔的关系冯小刚进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辑组,算是正式踏足影视圈,如果只是靠着嘴皮子溜,会拍马屁,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冯小刚也不是冯小刚。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着其他人无法想象努力和坚持在里面,用一句老套的话来说,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时候的冯小刚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按照坊间的说法《编辑部的故事》,该剧一共25集,王朔牵头带几个人一起写剧本,冯小刚大概写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几个人写的都没有通过,是王朔帮着改稿,只不过署上了其他几个人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多人合着写剧本,就冯小刚的通过了呢,一个人的失败有很多理由,但成功只有一条。冯小刚能把王朔的小说背下来,没错,背小说,整本整本的背,就是为了揣摩王朔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

从此冯小刚被王朔看重,也是因为冯小刚理解王朔的思维想法,和表达模式,大概王朔也认为只有冯小刚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那个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表达的人。因此也可以冯小刚跟在自己身边。 然后几个人一合计开了个好梦影视公司,但是好梦公司拍摄的五部半影视作品,除《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有幸面世,其余全部胎死腹中。没有人再敢给他们投资,行内称他们是“毒药”,提到他们谈虎色变。那一阵冯小刚的选材心理只是:什么阴暗我就拍什么。

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生活,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一样,仰望天空的美好,却也要认识现实的残酷,向往诗和远方,也要面对眼前的苟且。而对于从小励志出人头地的冯小刚来说这个显然不是他的方式。就算冯裤子真的把裤子给當了,也拍出电影也没办法上映。

直到1997年底上映的《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一炮而红,票房爆炸,直达3600万。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接连斩获。冯小刚终于明白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随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依样画瓢,喜剧票房继续火爆,面对火爆的票房有人不淡定了,认为一个导演不能只是捧人逗乐,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社会良心。

但不管怎么样,做了十多年的小美工与酒桌末席之后, 努力上进的冯小刚一部接一部拍下来,迅速走进了名导俱乐部。王朔2006年短暂复出时曾评价:“冯小刚同志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名流圈。”

冯小刚终于成功了,终于成了他母亲眼中“有出息”的人了。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大导演的地位,他为了今天成功付出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他为成功努力过,也妥协过。终究成就了现在的冯小刚。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小人物的逆袭。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人物逆袭却被推上浪尖,当冯小刚只是冯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