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唐少华:《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心得(一)

学习唐少华:《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心得(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等陆续完成。其中,学科课程标准的首要变化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评价的依据。语文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智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思维水平的外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对核心素养的细化,具体化,可在一节课中完成,可检测的明确目标。课要上的好,功夫在课外。课前准备是必备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前准备一是文本解读,二是了解学生。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要做一番研究。学生已知的、已掌握的,再去炒冷饭,学生味同嚼蜡,十分厌烦;学生未知的,疑难的,如果蜻蜓点水,轻易放过,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失去兴味!

如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社戏》一课,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教材版本几经变革,但这篇文章始终保留。《重估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提出一个严肃的话题,阅读鲁迅就是阅读我们自己,阅读鲁迅的过程就是“认识你自己”,铸造我们精神世界的过程。鲁迅人文思想的博大,鲁迅文学世界的深邃,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品味。

学习唐少华:《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心得(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属鲁迅的作品,学生已经学过。那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时提供的充足的背景资料,诸如“鲁迅”“百草园”“书塾”“三味书屋”等的有关介绍,学生一定还会记得。文中抓住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写法,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言,作者深蕴其中的童心、童趣,学生们应该还记得。

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对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社戏》一课的课时目标可以这样设置及突破:从学生最易忽略也最为困惑的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真的好看吗?”从而领悟本文的主题:童真,童趣。具体来说即,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品看戏情节以促疑,品偷豆情节以释疑。让学生在品读中充分认识到,“戏”好不好看,“豆”好不好吃,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人情与人性美。然后给学生出示《社戏》未删节部分,在大都市,在北京两次看京戏的情景佐证强化。这样通过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析动作,品语气,揣心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充分感受到平桥村的民风是那样淳朴,人性是那样善良。

这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完成。通过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积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可以落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唐少华:《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心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