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看吴三桂的降清与叛清

      历史上的吴三桂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这是由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吴三桂所处的位置等因素而决定的。当然,几百年来对吴三桂的降清与叛清充斥着各种看法。在本文中,我将从人性视角来分析吴三桂的降与叛。

      吴三桂,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总兵吴襄之子,虎将祖大寿外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爵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公元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挥师北京,崇祯帝诏征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他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遂率关宁铁骑从山海关南下,在行军途中获京师陷落,崇祯帝自缢的消息。

    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了依靠,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吴三桂献山海关降清。当然,历史上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但我个人通过对吴三桂的性格分析并不太以此说法为然,作为一代枭雄的他很难让我相信竟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吴三桂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塑造了自己道德楷模的高大形象。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18岁的吴三桂带领五十余名家丁救其父吴襄于四万满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吴三桂五十三骑救父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为其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吴三桂也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因此,在吴三桂的心里,个人的道德一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到万不得已时,他是不可能去碰触道德的底线的。年少时率家丁救父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沉稳刚毅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在他后来的军旅生涯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崇祯帝缢亡后,对于选择投降大顺还是大清,吴三桂的心里必定挣扎了许多个日夜。投降大顺意味着赤裸裸的背叛大明,身为大明高级将领的自己怎能在崇祯帝尸骨未寒时就做出如此禽兽行为?自己多年苦心树立的忠臣孝子形象岂容毁于一旦?投降大顺的道德代价太大了,这不得不让吴三桂深思。松锦战役后被迫降清的名臣洪承畴曾与农民军交过手,并指挥官军大败农民军,在洪承畴的心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不过是一群流寇而已,朝廷多年未将其剿灭主要是由于征剿方略不当所致,而不是农民军战斗力远胜于官军。吴三桂虽自命不凡,但洪承畴这个人他打心底里是佩服的,洪承畴对李自成农民军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吴三桂的选择,此外,吴三桂与李自成的阶层对立也能为吴三桂降清加码。

      对于降清,我个人认为吴三桂心里最大的结是自己是汉人,而满人是异族。从而降清不仅仅背叛了大明,更是背叛了大汉民族,也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在吴三桂心里,降清所付出的道德代价可能不亚于降顺,但降清的利益补偿却是比降顺大得多的,清廷毕竟是两代杰出的统治者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国中之国,小而强,大顺目前虽势如破竹,但其政治体制与政治构成相比清廷却相差甚多,孰优孰劣不难看出,另外八旗军在杰出的统帅多尔衮的指挥下大顺军未必有必胜把握。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本已降顺,在去北京的路途中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所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他愤然调转马头率大军回山海关开关献降。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后人感叹不已,感叹吴三桂对陈圆圆的深情厚爱,感叹吴三桂与陈圆圆海枯石烂的真情......,我个人对这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深感怀疑。首先,这与吴三桂自命不凡的性格不符,很难想象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对爱情能如此忠贞,为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其次,吴三桂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有成就一番伟业之心的枭雄,这样的人岂会因为一介女流而改变自己的抉择;再者,我对吴三桂对陈圆圆的感情是出于真爱还是仅仅只是对美色的喜好表示怀疑。

    在内心不断地痛苦挣扎中,吴三桂做出了决定:降清。清军入关后,作为降将的他只有不断地替清军卖命以获得清廷的信任,自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后就一直对其穷追不已,直到李自成殒命湖北九宫山。其后又配合清军主力消灭了各地的农民军,并将南明永历帝驱赶到了云南,永历帝迫于局势不得不逃往缅甸。可以说在清廷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吴三桂确实功不可没,他自然也得到了应有的封赏,公元1660年,顺治帝封他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作为汉族亲王的他可谓位极人臣,手握实权,但他隐隐感觉到自己在满人面前仍然直不起腰杆,话也不能说得利落。永历帝朱由榔败逃缅甸后,顺治帝表示明朝气数已尽,想放朱由榔一马。为了获得清廷更大的信任,吴三桂竟然向顺治帝上书攻伐缅甸,擒获永历帝,顺治帝最终同意了吴三桂的意见,但我想顺治帝心里应该会有些不寒而栗吧!最终,吴三桂率大军于公元1662年擒获了永历帝,并于当年六月在昆明将其绞杀,至此南明政权彻底覆亡。

      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其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次年改元康熙,即为康熙大帝。康熙帝登基后,对三藩尾大不掉极为重视,特别是对镇守云南的吴三桂更是耿耿于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宣布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吴军起初势如破竹,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其将吴应麟攻陷岳州,岳州之战爆发。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是双方军事形势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由于兴兵三年,吴三桂深感兵力、财力严重不足,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湖南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前后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对于吴三桂的叛清,很多学者认为是康熙帝的撤藩所致,对此我亦表示赞同。但我认为,吴三桂反叛的种子从他献关降清那一刻就已经种下,多年来深深的负罪感已将他变得神经质,乃至心理产生了畸形。不知多少个夜里,他的老父吴襄和吴家上下几十口人被农民军屠杀的场景将其惊醒,他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位极人臣与荣华富贵是他的至亲们用生命所换来的,因此他越是疯狂作乐就越是感到深深的空虚,唯有将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留给后人方能对祖宗有个交代,从而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可是现在康熙宣布撤藩了,荣华富贵到自己这一代就已经到了头,他的内心又如何能够承受这一切呢?惟有以性命相搏才能有出路。在我看来这也是人性使然,本无可厚非。但是,吴三桂的决定带来了烧及半个中国的战火,多少生灵遭到涂炭,这难道是顺乎天意吗?不,这仅仅是个人的私欲膨胀,极端的个人私欲膨胀,看似合乎人性的行为却违背了天意,岂有不亡之理呢?

      吴三桂是一个复杂时期时出现的复杂历史人物,对于他的功过得失的探讨将一直继续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人性角度看吴三桂的降清与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