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一章讲了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进而推导出圣人治理天下应该后身外身的道理。这一章,老子进一步讲圣人治理天下更具体的方法。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

圣人治理天下,最高明的治理方法,应该像水一样。

前面我们说了,《道德经》多次以水喻道。因为道不可言说,为了人们的理解,老子用水来比喻道。圣人治理天下为什么要像水一样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治理方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人喜高而恶下,水相反,舍高而就下。不以人之好恶而能够循行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故几近于道也。

《道德经》这两句,很多解经之人解读为“善良如水”“利他主义”等,这样的解读不妥。前面章节中我们说过,“善”在《道德经》中基本不作人伦之善良而解,而是一种合道的高明方法行为。

这里的“利”字,也不作利他而解。

水利万物吗?水可以灌溉万物,给万物以滋养。但水灾,洪水泛滥这些现象又怎么理解呢?水利物,也可害物,那水究竟是利还是害呢?

其实无论是利,还是害,这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为,根本与水无关。水并不具备利害之属性,水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来表现出自己的行为而已。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_第1张图片

水无常形,它能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如果更通俗一点的来理解,那些“不若水之人”,处处利用自己的智巧,去与别人争高下,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厉害。这就是一种与别人发生碰撞的行为,碰撞多了,必然会伤己伤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圣人治理天下,能像水那样,通利万物,不以人之好恶而施政,不以积物为好,不以集虚为恶,依天道而行大道之治,则天下万物无不通,无不利,无不治。

像水一样,更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居善地:不管天下如何变幻,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以安己。

心善渊: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后,要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就像把心沉入深渊一样,虚静自处。

与善仁:安己静心之后,与人处事,则能虚怀若谷,和善可亲,平易近民。

言善信:做到仁爱亲民之后,言出则行,行必有果,果必合道。

政善治:如果能够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国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在治理天下事务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动善时:具备了以上的本领,若时至而行,得机而动,圣人则能成绝代之功。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争,大到国与国之争,争地盘争资源,小到人与人之争,争名争利,其最后的结果,都会造成过失,怨恨,甚至毁灭。其不幸的根源,就在于一个“争”字。

圣人治理天下,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就能在根源上认识到治理天下的“关键”,并进而找到解决的对策。

这个对策,就是“水之道”。圣人理应像水一样,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不争也就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圣王处下,虚怀若谷,容蓄万物,承载万物,衣养万物,不与万物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完)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致用。本文是第八篇,下一篇解读第九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注:本文解读义理,部分借鉴或引用自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

附《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