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豌豆

二月二的豌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南方春早,二月二时春气已蓬勃,各种野菜抽芽散叶,竞相上市,故又称为“挑菜节”。这天人们结伴外出,择菜踏春。而且要吃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饼,形状扁,椭圆,中间稍凹,看上去就像人的腰,故称“撑腰糕”。古人认为吃了撑腰糕,便腰板硬朗,梅雨时节不酸不痛,耐得劳作。古诗中:“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写的就是这一风俗。

北方春迟,这时节虽天朗气清,春气盟动,却依然春寒料峭,时冷时暖,正是农作物蓄势待发、需要如油春雨的日子。在北方,雨水是农业收成的保证,这时节自然而然就与主管布云司雨的龙王扯上了关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天不雨。”这天人们祈求龙王抬头,降甘霖,润万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炒豌豌。”家乡的二月二没有撑腰糕,北方人腰板劲直,不需要腰糕来撑,但有炒豌豆的风俗。查典阅籍,发现这事也与龙王爷有关。话说当年武则天篡唐立周,玉帝雷霆大怒,责令龙王禁雨三年。一时天干地燥,山河枯竭,民不聊生。龙王体恤万民,偷施甘霖,玉帝震怒,将龙王压在山下,并立一石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乡民为救龙王,千思万想,始终不得其法。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无意间发现蚕豆炒熟后裂开,极像金豆开花。一时家家炒碗豆,户户炸金花,玉帝便赦免了龙王。这一传说真伪难考,但炒豌豆的事是真的。

家乡炒的豌豆叫大豌豆,学名蚕豆,也就是鲁迅先生《社戏》里月下归航时偷吃的罗汉豆。这豌豆香呀,先生年少时吃了一次,到老都记着,甚至于念念不忘,而且融进了血液骨骼中,将先生瘦弱的身躯撑得硬朗朗的,铁骨铮铮。豌豆在清水里泡一天一夜,泡到肚涨皮软,脸皮耷拉。沥尽水,晾晒干,倒入锅中不停翻炒,伴随着碗豆和铁锅碰撞摩擦出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袅袅豆香从各家各户散开,弥漫在村庄的角角落落。待锅里的豌豆憋不住满肚的燥热,噼里啪啦呲开牙咧开嘴时,豌豆可以出锅了!刚炒好的热豌豆皮松肉软,软膨膨的,没嚼头,其实不好吃。

母亲们趁着豌豆余热未散,忙着穿针引线,将豌豆用麻绳一颗一颗串起来,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伙伴们一觉醒来,将豌豆串串三排四排斜背在身卜上,如背着弹夹的士兵,昂首挺胸的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那是相当的神气!又如跨着马铃的小骡驹,一奔三尺高,浑身的豌豆跳跃抖擞出清脆的欢笑声。伙伴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玩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游戏。玩饿了,随手摘下一颗豌豆,抛向天空,张大嘴巴,豌豆从天而降,落入口中,“咯嘣咯嘣”吃进肚里。聚在一起玩石头沙锅河的游戏,输了摘一颗豌豆。学大人“摇碗碗”,豌豆两面用火烧成黑点,一面一点,一面两点,做成骰子。一人当“保官”,骰子扣在碗里天上地下狂摇一番,里单外双,大家抢着押单双。常常你抢我夺,以至于场面失控,豌豆乱滚,混乱一片笑声。滚豌豆也好玩,画个圈,里面写上数字,一人做庄家,其余人在远处滚,落入圈中,照数赔豌豆,滚到圈外归庄家,这是个技术活。有些母亲懒,提前忘了泡豌豆,二月二时临时抱佛脚,随便抓一把扔进锅里,炒熟的豌豆坚硬如铁,关汉卿一样,是响珰珰的铜豌豆。这样的豌豆香,耐嚼,是大家的香饽饽,争着抢着要,含在嘴里,使劲一嚼,牙崩嘴裂,嘣得人下巴疼,有时能嘣掉半颗牙。

二月二后的几天中,校园里三个一撮五个一堆,到处是玩豌豆的学生,教室里到处是“咯嘣——咯嘣——”嚼食豌豆的声音。豌豆瓷实,不易消化,吃多了肚胀,屁多。有次上数学课,强老师坐在讲台桌旁阅作业,寂静中谁没憋住,放了个屁,响亮干脆,忙乱中似乎带着豌豆的味道。大家面面相觑,突然齐声大笑。强老师瞪了一眼,吼道:“狗咬火车,大惊小怪!笑什么?你们没事干笑个屁!”骂完自己也绷不住笑了,大家受到鼓励,笑得更欢。强老师平日严肃,不苟言笑,学生怕得要死。幸亏二月二的豌豆,博了个笑脸。

还有一种豌豆,是二月二豌豆中的上品——面豌豆。白面中打几个鸡蛋,倒半碗清油,加入苏打、花椒、盐,拌匀揉成面饼,切成小方块,入锅炒熟焙干。香气扑鼻,蘇脆可口。有面豌豆的伙伴,瞬间受到青睐,立刻成了临时的孩子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小伙伴慷慨解囊,面豌豆们便欣喜雀跃,蹦蹦跳跳进大大小小的嘴中,留下缕缕余香,半日不绝!面豌豆分食完了,小伙伴还要将裤兜兜翻出来,拍拍打打,以示自己的心诚。有时用豌豆交换,猪肉换羊肉一样,各取所需。这样的交换往往不等价,一颗面豌豆可以换四五颗豌豆,但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这些年农村的生活天翻地覆,豌豆不再时髦,丝毫引不起小孩们的兴趣,二月二的豌豆自然识时务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实这时节村中的年轻人都已外出,留守的老弱病残们根本咬不动豌豆,要豌豆有何用?

我怀念二月二的豌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月二的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