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百年前的迷之自信

一个中国人百年前的迷之自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民国初年,北大讲坛上有位个性十足的文人,当然,那个时代中国有许多“个性”十足的文人,辜鸿铭怕是最出名之一。辛亥革命后,革故鼎新之风气席卷全国,留辫子、裹小脚等旧陋习逐渐消失,他却“背道而行”,蓄起一条油光水亮的长辫子,大概是旧时文人的“遗老”心态自居,他比较有名的是骂人,骂胡适、骂慈禧太后、骂洋人……估计没有不敢骂的人,如此“愤世嫉俗”之人,骨子里很爱中国人,极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晚清以来,孱弱的中国形象被扭曲,辜老发表《中国人的精神》,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国人西方人的差异,并阐释了中华文化较西方文化优越的观点,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老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所言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

1、古老的中国式人性,最打动人的一点是,真正的中国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没有任何刺激你的东西,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则是“温顺”。

2、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也许是愚蠢的 ,但愚蠢中没有荒谬,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3、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以至于可能优势过分地忽视了这个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世界上的人维持其感观灵敏性。

4、中国人是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

5、中国人没有宗教,不是中国人不想要宗教,因为他们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其寺庙、仪式和典礼的消遣娱乐意味超过了教诲和启迪,它们触动了中国人审美的感觉,胜于触动他们的道德感和宗教事实,它们诉诸于想象力多于人们的精神或灵魂。

6、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它不像头脑或智力是一件坚硬、呆板、严格的仪器,用精神去思考,不可能做到像头脑或者智力的思考一样稳定而严格,中国人缺少精确。

7、中国人有礼貌,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这使他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感受表示体谅,中国式的彬彬有礼,不像日本人的礼仪那样经过精心的准备,却令人愉悦。

8、中国人有极好的记忆力,他们记忆事情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心灵具有同情的力量,能产生像胶水愉悦的作用,比坚硬而干巴巴的头脑或者智力能更好的保留事物。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尤其是身处变革时代的人们,中学历史课堂里的辜鸿铭会出现,只不过是拖着辫子因循守旧的形象,用以反衬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新人,那个时代更需要革故鼎新。百年之后,我们回望历史,陈独秀不完全对,辜鸿铭不完全错,历史教学是否能走出人物的脸谱化,取决于教师阅读让视野的开阔程度。

  《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于1915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前夕,此时的中国“西学兴起”, 蔚然成风,但辜鸿铭却言只有“中华文明”才能拯救欧洲文明,拯救世界的灯塔,并言之凿凿。或者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的力量:“我相信,如今这种力量,正如我前面所言,欧洲人会在中国文明找到,这种力量我称之为良民的信仰。”且不论在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就是在今天,这个谜之自信也实属罕有。

  当我们在倾听一个时代最强烈的呼唤时,是否也能侧耳听听不是那么符合期待的声音?这或许能让我们少走些许弯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中国人百年前的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