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

为什么有的人花5000元买一个包包,却不愿意花199元参加一些学习?

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花4万元买一个马桶,但不愿意花4万元出国旅行?

为什么拿着同样的工资,有的人喜欢消费?有的人用来学习?

以上问题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问题背后有没有隐藏的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卡尼曼的经典演出实验。

情景A: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准备到现场买票,票价是300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300元现金,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唱会?(调研183人,88%会买)

情景B: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唱会,你花了300元已经买好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300元买票,你是否会买票?(调研200人,46%会买)

为什么同样损失了300元,却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呢?

以上情景中,现金是一个子账户,演唱会是另一个子账户,两个账户不互通。当你掉了300元的现金时,不会影响到演唱会账户的支付预算;而你掉了300元的门票时,再重新买一张就会觉得超过了该账户的支付预算,总觉得是花了600元钱看了一场仅值300元的演唱会,心理感觉不值得,所以放弃观看。

行为经济学家把这种主观的心理分账,称之为心理账户。

正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账户不一样,所以导致了每个人不同的消费决策。举例子,实践中,商家可以采用改变账户和关闭账户提高销售。

送礼账户的预算一般会高于自用账户。如果要买一瓶酒,你买来自己喝的预算可能是500元,但是送给他人的预算可能是1000元。在营销过程中,很多商家都会通过引导客户将某产品放入高预算的心理账户中,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消费更多。

关闭账户就是通过营销策略关闭客户原有的心理账户。

再比如,以旧换新业务。

花了3000元买了手机,刚用一年,新款手机出现,但是旧手机仍有使用价值,客户难以做出购买新产品的决定(因为客户不想关闭旧商品的账户,不然总觉得没有用完剩余价值)。

商家通过以旧换新的活动,能很好地让客户放弃旧产品剩余的使用价值(因为在客户看来,旧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转化成了折扣),从而促进新产品的销售,这比直接通过打折促销更加吸引人。

所以,商家针对品牌定位每个人的心理账户不一样,导致了每个人不同的消费决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