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

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_第1张图片

文:zoe

设计:paulodybala

01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考试经常在系里前三名,平时和他交谈或做presentation,都给人感觉非常自信,也懂得举一反三。

有一次,在我们做团体辅导时,他终于说出了一个珍藏多年的“秘密”:「一直以来,你们都觉得我很优秀,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是名不副实的」,平时这位淡定自若的同学,此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当我们问这是种什么感觉时,他回答「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我知道系里前三名是个很不错的名次,我也要时刻非常地努力才能看起来很轻松,但是当我得到了这个名次时,我觉得我不配,我觉得自己只是侥幸获得了它,我觉得我骗了大家。」

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_第2张图片

当时的我很难理解这种心情,只能把我体会不到的这种心情归咎于我还不配当学霸。

工作后,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同事,因为业绩过于优秀被提拔,但是晚上聚餐时他悄悄和我说「心里好忐忑啊,我感觉自己配不上这个位置,万一我没做好老板后悔用错我怎么办?」

咨询中,我的来访中也有能力特别优秀的,他们同样出现类似的心理「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站在这个位置上,都是运气好。」

很多人明明很优秀,也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光环。

每当听到别人的夸奖,他们总会想:

「夸我的人只是不了解我。如果他们认识了真正的我,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别人。」

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好,我不配我不行」,这样的心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正经的名字给它命名,叫做“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它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却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

《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的艾玛·沃特森,从小才华出众,长大后同时被牛津、剑桥等名校录取,面对英国王子的追求,骄傲拒绝,并说「谁说要成为公主,就得嫁给王子?」

没曾想这样的艾玛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却说:「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就越是强烈,这就像一个怪圈;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冒充者综合症”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保琳(Pauline R. Clance) 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 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

当年,格兰丝和伊米斯调研了150位精英女性时发现:

这些女性,是大家公认在事业上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她们在各种考试中得到高分,在标准测验中也名列前茅。

可是,尽管有如此强烈的外部证据证明她们的能力,她们依旧对自己深陷怀疑,倍感压力。

后来,研究拓展到所有人群。调查发现,“冒牌者综合症”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大约有7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曾有过类似的状况。

百度给冒牌者综合征的定义是: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02

“冒充者综合征”通常出现在成就较高的人身上,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就是源于自身的某些特征,而是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外在因素,比如说运气。而归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内归因,即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比如智商或者性格)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

另一种是外归因,即认为外界环境(比如运气)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

从归因角度看,“冒充者”有这样一些心理特征:

失败时,过分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几乎完全忽略了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

成功时,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在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自己的成功,似乎一切只不过是偶然,自己获得晋升、谈妥客户、得到荣誉等都是碰上好运气、好机遇(外归因)而已,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处的地位,害怕总有一天从高处跌落,被打回原形。

和“冒充者综合征”相对应的,有一个叫“达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它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把自己成功的因素归功于内在因素,比如说能力。

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_第3张图片

事实上,“冒充者”的心理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冒充者”们经常在做一个循环:

●当他们接到一个成就任务时,比如考试,“冒充者”感到很焦虑;

●因为感觉到焦虑,他们要么不是过度准备,就是一直拖延;

●当任务真正来临后,他们通常又能取得成功,得到别人的赞美;

●这样的成功只能带给他们短暂的成就感;

●当得到了正面的结果和评价,冒充者仍然会否认自己的实力,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

●事先过度准备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努力,而一开始拖延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运气;

●这些信念强化了冒充者循环,在面对新的同类任务时,他们再次感到非常焦虑。

这样的循环,就是他们无法打破自我否定倾向的关键。

那么什么因素有可能造成一个人成为“冒充者”呢?

①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孩子经常接受到过度的夸赞而担心自己不够完美。有些家长学了一些育儿的知识,知道不能经常性地否定孩子,于是改为过度的夸赞,用这样的做法促使孩子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孩子会经常怀疑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美。

②在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经常得不到肯定,取得好成绩时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而已。和上面家长相反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很严格,怕一表扬就位让他们尾巴飘飘,骄傲自满。

所以有时候家长会故意贬低他们取得的成就,告诉孩子“你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如果你就是一名“冒充者”,那怎么办呢?

01

假装自信

一个人的状态是可以被暗示出来的,如果你假装得很有自信,从你的表情、衣着、神态、语音语调以及言行出发,你的心虚是很难被人给看出来的。

有时候,一个人真正学会怎么自信,是从假装开始的。

02

多方求证,客观认识自己

正如前面所说,“冒充者”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才会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不予认可。

而如果,“冒充者”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就会坦然接受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赞誉。

你可以向你的领导、同事或朋友进行求证,问问他们眼中的你,能力水平究竟如何,这样能够帮助你减少一些主观的错误认知。

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_第4张图片

如果你做了很多尝试,还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真正自信起来,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也没有谁会因为不自信而活不下去。

相反,坚持不自信,在某些地方也带给了我们一定的好处,因为它使你不断前进,不断进步,这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很多“冒充者”将成功的因素归结于运气,其实,我们甚至也可以把运气当作能力的一种,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的运气确实就是比其他人好。

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_第5张图片

成功的确需要很多因素,运气、人脉、他人的偏爱等等不得不说都是其中的“辅料”。

生活中,成功都是侥幸,失败才是常态。

这听起来好像很丧,但是当你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考出几次高分,做出一些好作品,赢下几场比赛。最重要的是,许多人也经历过同样的失败和自我怀疑,也和你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夸奖,而你值得安心享受这一切成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丨认识冒充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