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观点: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这种稀缺。主要探讨的是时间和金钱两种主要资源的稀缺形成以及如何避免。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本书十分合我的胃口。虽然本书论证实验和案例实在许多,读起来些许繁琐。但是,读懂稀缺这一理论,便发现生活中很多情况都可用此理论解释。一通则百通,实在是很妙!
关于生活状态的思考
两年多以前,我刚接触理财学习,那个时候是学习一些理财思维,比如“复利”、“资产配置”、“保险”等知识,尚还没有开始学习略有技术含量,也枯燥一点的基金,股票知识和进行实操训练。
而一个非金融专业的文科生,抱着对财务数据分析的忌惮在“为何学习理财”里写下自己的理由:为了可以自由选择未来的伴侣,为了可以旅行看世界,为了不为了钱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将这一系列美好愿望凝成的人生状态的基础归纳为“财富自由”!
而两年多以后的现在当我在微信读书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简单地看了几条点评了解它讲的主要内容后,便决定它是疫情隔离期间我读的第5本书了。从看到它的推荐到决定读它,我大约花了两分钟。我联想起我两年多以前信誓旦旦写下的学习理财的理由,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是“有钱又有闲”即不论从金钱来说还是从时间上来说都是脱离稀缺状态的“富余”生活。
一直觉得如果金钱不够富余,生活挣扎在温饱,没有钱支付一场看世界的旅行,不能为自己买一份提升自己的网络课程,更不能为父母买一份孝敬的礼物。始终挣扎在生活需求的最底端,就像顿顿青菜米饭,这样的生活谈不上滋味和精彩!
而如果有足够的钱,都支付得起上述的东西,却没有时间旅行,学习,亲手将礼物交给父母,而是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虽然这可能是大多数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不加班,不敢怀孕,因为自己随时会被取代,所以要日复一日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但是这样的生活却焦虑,紧张,没有了闲适的心情可以享受自己奋斗的果实。
所以,那时候自己才会想说,在有钱和有时间两者间取一个平衡,不能过于极端地只占一处,不需要太多的钱,也不能太清闲无所事事,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闲适的心情来品这“风花雪月”的人间。
正如书中所说,“稀缺”会产生“管窥”形成“带宽”负担,即影响人们的流体智力和认知能力还有执行控制能力。也就是说当你的资源(不论是时间,金钱,人际关系……)比你的需求少时,你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得关注你匮乏的资源部分,只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和东西,因此影响了你对其它事件的认知判断,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比如:没有余钱的人操心下一个月的房租,不会考虑储蓄或者购买保险为未来做计划;又或者早晨晚起的你为了赶定点的班车不记得带平时必带的钥匙;再或者处于节食期间的你因为时刻想着控制热量摄入,不能专心享受和亲朋聚会的珍贵时刻。
其实简单地来说就是,在“稀缺”状态下,你越是关注或者着急做某一件事或者方面,反而会更加容易出乱子:比如缺爱的人遇到一个稍微对他/她好一点的人再还为了解清楚考察人品之前就急于为了把人留下而确定恋爱关系甚至托付终身;再比如自己因为时间紧张想在毕业前拿到驾照,所以在考试时因为花了太多精力在担忧是否会出问题而没有全心放在操作上以至于没有通过科二考试……
“稀缺”无处不在,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打破“稀缺”带来的恶性循环呢?
这要从“稀缺”的对立面“余闲”(资源多于需求)说起。结合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体系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学会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既然“稀缺”容易造成“管窥”即容易短视和片面。相反我们要学会培养长远眼光和全局思维。这方面很好的方法就是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此来确立年度计划,再分解成每月计划和周计划。而你的人生目标则主要包括金钱、事业、情感、外表、健康等多个方面。
比如我的人生目标里有“终身学习”这一条,然后去年我主要是理财学习和英语学习,所以买了网课,拆分到每月每周我要上完多少课程。而今年学习的重点是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为7月份的“健康管理师”备考,这段时间在自学给自己布置了每日一章重点学习和20道真题的任务。
每日目标打卡这个事我在配合着“趁早”的“效率手册”(一种手账笔记本)使用,感觉不错!
另外:计划不能安排得太满,要留有“余闲”这是为了防止有意外情况发生会打乱整个安排。
二、在“富余”时“居安思危”
“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
书中有很多例子表明穷人即使得到救助暂时摆脱财务问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陷入以前财政拮据的境况。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资金充裕的时候为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模式如不储蓄,不计划性消费,冲动消费等,往往一次意外的资金需求就将他们打回原形,重回越“稀缺”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比如哀叹年底没有存款的工薪阶层,在每月发工资时便可以存下10%的钱放在货币基金里,留作备用金应付意外的支出,等到储蓄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进行资产配置,购入资产(债券,基金、股票等),让钱生钱,彻底逃脱月光命运还能每个月有一笔除工资外的额外收入。
再比如哀叹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往往一天劳累工作后精疲力尽,“带宽”负担沉重,即时下班也无心学习。那是不是需要抓紧难得的假期来充电?例如现在疫情隔离期间没有复工的人有着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将一直想看的书,想学的网课打开了!给自己一个书单和影单,不知道如何安排的时间让它们来填满吧!
在资源充足时“居安思危”可以起到平滑、缓冲的作用。建立起自己的抵抗危机的的机制,不论是存款,保险,还是附加的知识能力和超出自身经历的认知,都能增强你的抗风险能力!
三、重复投资“重要不紧急”的事
经历“稀缺”的人往往容易被“紧急却不重要”的事夺取精力和时间,因为关注即刻的短期利益,而逐渐推迟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的投入直至忘却,只是因为这些事太过于久远不能吸引注意的情况,实在是令人难过。
因为没有时间,想要聚餐娱乐,而放弃独自去往健身房锻炼的日程计划,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一年大几千的健身年卡快要到期,而自己却几乎没去过健身房,看看自己逐渐油腻的面庞和微凸的肚子不禁潸然泪下,更可怕地是公司每年的体检报告上的“少坐多运动”的建议。
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诸如“健康”、“亲密关系”、“自我提升”都是需要且值得重复投入时间精力的,是我们幸福生活和实现发展的基础和阶梯,且能在低谷的关键时刻显示巨大的威力!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大家与家人一起宅居隔离相互陪伴才会感到勇气和爱,而平时爱锻炼的习惯也给了你良好免疫力不惧病毒。
四、装箱理论
最后我很喜欢书中的“装箱理论”来解释资源稀缺和富足的状态。
想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行李箱”你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与亲人共度的时光、学习和锻炼等;还有一个“金钱行李箱”要在里面装上房租/房贷、基本生活支出、服装支出、人情费、投资资金等。每个人的箱子有大有小,有大箱子的人可以装得东西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有多余的地方,打包的时候也比较轻松不纠结;而有小箱子的人因为空间有限,所以每装一样东西就想着与之相应得不能再装另外一样东西了,所以打包的时候喜欢权衡纠结,影响心情,更重要的是因为只装了部分东西,所以有部分需要不能被满足,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也不能从容应对。
这里居然将收纳和经济学、心理学完美地串联起来了。想起最有名的收纳理论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忽然觉得关于“稀缺”和“富足”的状态也是“欲望”和“拥有”之间对口关系。所以如果保证一个有余闲的状态,除了增加自己拥有的资源(有大的行李箱)外,控制减少不必要的需求(少在箱子里打包不必要的东西)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因为拥有足够多的资源本身也是一种好运气或者能力,如果你不能决定你的出身也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满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今年过年期间盘算自己的资产,忽然发现已经完成了两年前自己定下的财富计划。而我在几天后又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资产计划,保守地计算了我的收入和投资收益,还有十几二十万的资金缺口。这可能要靠节约支出、涨工资、开拓副业、增加投资收益等补上了!
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有一份从容的心态宁静地生活,为了品味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更为了有选择和不选择的资本和自由,我一直在努力,没打算放过自己,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