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4】合纵联盟出现间隙


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4】合纵联盟出现间隙_第1张图片
博弈论(网图侵删)

导读

前文中我们看到合纵之盟的建立过程,是多么伟大,诸侯们也展现了团结之风。谁知没过几年,局势骤变,合纵之盟出现间隙。

自译部分

公元前341年,齐威王去世,儿子宣王辟疆上位,并知道是邹忌陷害的田忌,召回官复原位。(又一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

燕文公去世,儿子易王上位。卫成侯去世,儿子平侯上位。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命犀首(公孙衍,客卿)用诈术让齐、魏攻击赵国,企图瓦解合纵联盟。赵肃侯因此责备苏秦,苏秦惊恐,主动请缨出使燕国,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赵国决河水灌齐、魏军阵,齐魏联军撤退。

魏国把阴晋(陕西华阴东)割让于秦国求和。把居民迁入华阴(陕西华阴东南)

齐王攻燕,占领十城,后又归还。

公元前330年,秦国攻击魏国,包围焦(河南山门峡)、曲沃(河南灵宝)。魏王把少梁(陕西韩城)、河西(陕西省黄河以西)割让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攻击魏国,渡过黄河,占领汾阴(山西荣河镇)、皮氏(山西河津市),攻陷焦(河南山门峡)。

楚威王去世,儿子怀王槐上位。

宋公剔成的弟弟偃发动政变。宋公逃奔齐国,偃自立为君。

读书笔记

1、这段历史司马光记录很缩略,让我很疑惑,到底秦国用了什么高级诈术让魏、齐攻赵。公孙衍的在资治通鉴里记载很少,在合纵联盟期间,他(犀首)一直在捣乱,但是查各种资料显示公孙衍也为合纵联盟的一个积极的游说之人,尤其还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合纵抗秦。

2、这段资料混乱,我看的云里雾里,以为这时合纵已近瓦解,其实还没有。而且苏秦与张仪的纠葛里其实还夹杂着公孙衍,他们三人的所作所为在记载里也是混乱的。

3、最近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时,似乎逐渐在靠近司马光的写作脉络,他在大篇幅的谈一些事情,证明一些道理,从而省略一些事件。当然,这只是我现在的一些模糊概念。也许是因为这样,他才会有一些记录上的缩略吧。

4、那么这么混乱的情况,让我们与司马光一样,只讲故事悟道理吧,毕竟不管怎么混乱,带来的历史大趋势是一样的,即,六国同盟其实并不可靠,随时可能瓦解。

5、为什么会瓦解,这个时期,签订盟约的主要几个国家领导人去世,结盟意识,大盘意识会不会继续持续,这就让继续结盟的形势打了一个问号。那么更多的原因,我试着分析看。

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实就是离秦国最近的韩、赵、魏,并以魏为首。韩国其实也并不好受,从战国地图来看,受尽夹板气。魏国为什么一直割地求和?我们通常认为是其软弱,认为是不团结。其实,从现代理论来看,我认为,这就是博弈论的最直接表现。首先,诸侯之间充满猜忌,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即使结盟,也不会失去这种担心。再次,河西地区,在战国地图上看,河西地区已与魏国核心领土割裂。然后,魏国国力在马陵之战后大损,少了一些之前与秦国的正面硬刚。最后,囚徒困境中个人做的选择,反映的是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魏国不断求和,以期缓和秦国矛盾,让秦国痛揍别国,得渔翁之利。总体趋势上,我认为别国也会这样,合纵会逐渐向连横转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4】合纵联盟出现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