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记忆--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初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觉得文中平平淡淡的,像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那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像自传?书中多数在写一个小城的里里外外。不知道该去怎样定义这样的一部书,不知怎的,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冰冷的记忆--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_第1张图片
呼兰河传珍藏版

读一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区,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萧红幼年丧母,一生坎坷,一个女子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生活,与自己有关的无关的都在其内,呼兰河在她的笔下也浸透着凄凉与寒冷,那里的人身上透露着麻木和愚昧,唯有祖父的照顾和陪伴才给了她童年些许的温暖。

《呼兰河传》书中结尾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这本书中有小城的麻木、自私与冷漠,作者平淡、直白的叙事中不乏讽刺手法,作者对这些人的描写有点类似于鲁迅笔下对那些看客的那些人物。例如当马掉进坑里,“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了,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人们总是麻木带有一种看笑话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一切,似乎他们只是观摩者,他们喝彩,不过这是喝的倒彩。

这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麻木的看客,他们对无关自己的事情,始终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


冰冷的记忆--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_第2张图片
1936年春,萧红摄于鲁迅居所前

《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是一种轻松的感觉,读着读着就觉得沉重了,小城凄凉、愚昧。他们守着那份愚昧和孤独一天天的活着,那样的地方该是冷的吧,不仅仅是天气冷,人与人之间也该是冷的吧,就像“严寒把大地冻裂了”那种冷一样。

萧红的童年也是冷的,孤独的,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定勇敢的奇女子,也是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她能经历感情的伤痛,但最终却未能躲过病魔和死神的召唤。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悲凉的夜?”

       ——不明白一生究竟要多少悲苦,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忽然想到另外一个作家余华,余华和萧红应该算是有神交的吧。他们几乎都不对人物进行内心活动的描写,只是依赖荒诞和生冷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悲惨和社会的悲凉,来表达他们所感知的愚昧,野蛮和残忍。

而他们又与严歌苓截然不同,严歌苓是一个非常善于写人物内心的作家,作品中经常有大段大段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她可以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的九曲回肠。但同是女人的萧红,落笔显得更冷峻和直白。

萧红已去,她坎坷的一生和无双的才华将被我们永远记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冰冷的记忆--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