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式学习》:如何唤起内在动力

《翻转式学习》:如何唤起内在动力_第1张图片

      这两天上《岳阳楼记》,因为之前就让他们预习过,所以第一节上课就问他们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结果大部分同学表示,看完翻译之后还是看不懂,不知道范仲淹到底在写些什么。看来首先要带着孩子们梳理一边文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弄清范仲淹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先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范仲淹变法失败被贬之后,而且请求他写文章的藤子京当时也是被贬到巴陵郡的。尽管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藤子京就把巴陵治理得很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楼。尽管这样,藤子京的心情并不好。在岳阳楼建成后,他“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所以这篇文章是来安慰藤子京的,同时也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体现。既然是这样,那么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就不仅仅是写景的了,在第二自然段,他说“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就不写岳阳楼的壮观之景了。那么他要写什么呢?他要写来来往往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这里的“迁客骚人”值得品味,他们不是一般的人,他们不是政途得意的人,要么是降职远调的官员,要么是失意的诗人。范仲淹和藤子京也是属于“迁客骚人”,作为自身遭遇不顺的人,来到岳阳楼,看到不一样的景观,心情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范仲淹要写的重点。

        范仲淹写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遇上“霪雨霏霏”的天气,这时候的洞庭湖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湖上一片阴沉,这时这些“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往往是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感的。第二种情况是遇上“春和景明”的天气,这时候的洞庭湖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美景,这个时候登上岳阳楼,就会把一切的宠辱都忘掉,只觉得心旷神怡。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景观而影响自己的心情的,那么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有,还有一种人,也就是范仲淹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外界的景观如何变化,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样的人不管处于怎样的地位和处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身处何处,总有需要忧心的,哪里有时间来心忧个人的荣辱得失呢?所以这就是一种超脱于物外的境界,当一个人不把自己的荣辱放在心上,那么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影响自己了。那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能享乐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都快乐了,生活都满足了,那么自己就可以享乐了。可是这样的人太少了,范仲淹找不到知己,可是他自己一直坚定地践行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年少时寒窗苦读,做官后生活简朴,省下钱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为了朝廷尽心尽力,不管是官至参政知事还是晚年被贬开始戎马生活,他都尽自己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番成绩。

      把这三种情况梳理通了,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范仲淹想通过《岳阳楼记》表达什么了。我再给他们整理关键词,让他们跟着关键词去背诵,在课堂上根据关键词背诵起来效果不错,可是等到让他们脱离关键词自己背的时候,他们又背不出来了。于是我就找了几个人来问,每一段都写了些什么,他们大部分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虽然我上课梳理了一遍,可是很多孩子还是没有理解,或许是上课走神了,互或许是听了但是没有理解,总之最后,他们不知道如何理解性地去记忆。

      这时我想起樊登读书会讲过的一本书:《翻转式学习》。我现在就还是陷在这本书所说的教育误区当中。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有几点。

      首先是教与学混为一谈,王尔德说:“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而我现在正在教那些需要背的知识,害怕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所以在课上课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因为考试就是要考这些,我不敢不重复,所以大量的时间用来诵记了。而诵记的效果却并不好,就像上面我的困扰一样,很多孩子理解不了课文,所以背不出来,就算靠着记忆背下来了,很快又会忘记了。忘记了又重复,机械的重复还是会忘记,所以现在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恶性循环之中,学生苦不堪言,老师也不堪其烦。

        其次是没有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正面管教》中强调不要用外在的惩罚或者奖励让孩子进行某一样活动,因为奖励和惩罚都是外在的动力,并不是内在的动力。只有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主学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可是如果不靠奖励和惩罚,我真的找不出来挖掘孩子们内在动力的最有效办法,如何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培养出内动力,这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学习内容基本处于低级阶段。学习内容分为五个阶段:数据、信息、知识、理解、智慧。我们现在的学习基本处于信息的传递层面,还有知识的灌输。我知道,知识应该是主动获取的,而不是被动灌输的,可是我没有寻求到一条让孩子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于是乎还是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被动地获取知识。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孩子们的理解和智慧层次自然不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最后,课堂环境机械。我现在上课上到重要的地方,觉得是考点的地方,就开始给孩子们灌输“答题套路”,强调哪里是重点,可能会怎么考。课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大部分的课文都是这样上下来的,所以课堂环境想不机械化都难。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永远担任的是讲授者的角色,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记住我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地讲解和分析,可是却忽略了当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没有调动起主动性,注意力集中,悟性高的孩子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理解,可是还有很多注意力不集中,悟性不太高的孩子就比较痛苦了。他们理解不了,但是有要背诵、要做题、要考试。他们背不出,成绩不理想,又打击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他们就越来越难建立起内在的动力系统了。

      《翻转式学习》中说其实所有的知识,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因为老师在备课、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内在动力和主观能动性,所以理解最为透彻。我真的深有体会,《岳阳楼记》我读第一遍的时候也觉得很难背,可是我再想我如何让我的学生快速地背下来的过程中,我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去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去把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理解透彻了以便说给他们听,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重复一遍这个过程,那么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背下来。可是让每个人重复这个过程,也是不现实的。我不可能有《翻转式学习》中描述的瑟谷学校那样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探索,主动学习。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该如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学习呢?

      我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把孩子们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讲解题目。不明白的同学找明白的同学,让他先讲一遍给他听,那么讲解的这个同学就必然要思考如何讲解别人才能明白,这就有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了。然后在让听的同学讲给小组其他的同学听,怎么讲别人才能听懂。可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我不可能逐一地去验证讲解的效果,我验证的方式还是回归到最原始和机械的方式,通过练习来检测。这其实又回到了原点,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验证掌握知识的程度。

      或许我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整理关键词,按照他们的习惯去整理关键词,这也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式,在整理关键词的过程中,他们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注意背诵的难点。

        唉,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转式学习》:如何唤起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