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一:三次错过诺贝尔奖的第一专家
小武非常兴奋道:“对啊!在两弹一星这样的超大项目中,要怎样做才能协调好项目内的众多人员呢?这种科技尖端的事情,大家工作不能只凭一股热情吧?”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道:“这是个好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你要先明白两个关键内容: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组内的角色如何分配。”
“可能你已经学了一点PMP(项目管理专员,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内容,但那个项目经理证书只是针对中小型项目的。而两弹一星当然是超大的、并且不封口的项目,无论追加多少预算都可以。即使把它分拆为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依然是很大的,还可以再拆为许多孙项目。”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看了一下元勋们的技术特长,显然包含有核能、激光、航天、卫星、材料等等,这些领域的内容都可以是不同的项目呀。”
八角大袖一挥,甩出一张白纸,小武接过一看,上面是一个表格,列举了三级管理---从投资组合管理、下分到项目集管理、再下分到项目管理---的分层办法。
图表 23两弹一星项目管理层级例举
八角捋须笑道:“这就是项目管理的三个层级,通常需要不同级别的人来分别进行管理。若从投资组合管理的角度来看两弹一星工程,首先要保证一共有多少钱可以投在这些方面,从而确定项目的大小。如果钱省着用也不够,还可以想办法将一些费用转嫁到民用上去。”
“再从项目集的角度来看立项和取舍,得明白其中的一系列项目是互相影响的。必须有人能全面掌握细分项目之间的彼此关系,并随时掌握每个项目的进展。因为某些项目可能突然发生变化,并可能对其它项目产生冲击。如果这个变化是负面的,那么说不定另一个项目也即面临着取消。”
小武点了点头,道:“若是必须取消,那就尽早取消!免得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钱,还是被浪费了哟。”
八角笑了笑,道:“这方面的管理,你是初步明白了。而另一方面,每个项目能否进行下去,除了技术专家、其实是没人能够打保票的。”
小武点头道:“你说的对!我知道在一个项目中,最重要的是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这两个角色。但在这两者之间,以中国人的看法,往往会觉得项目经理的官大,所以对项目更重要---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
“现在我已经学习了一些项目管理有关的知识,明白了项目经理虽能控制财务和人员,却无法真正保证项目是否会成功。原因是项目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经理手里,而是依赖于技术专家。”
八角捋须笑着点了点头,道:“你其实已经抓住了要害---将整个项目的人员和成败,浓缩到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这两个关键角色的协同中去了。这样也好,我们正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两个角色进行分析了解。”
“首先说一说技术专家,正好可以从23位元勋中挑个第一专家来举例说明。”
小武奇道:“哦?挑谁?谁是元勋中的第一专家?”
八角笑道:“就是那个化名‘王京’的王淦昌呀---没有别人,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第一专家。”
小武大讶道:“真的吗?以前我都不大知道王淦昌的名字呢! 我还以为你大概会说钱学森呢!”
八角微笑道:“那我更要好好说一说,然后看看你是否还有其它看法。”
小武忙道:“请说、请说,我洗耳恭听。”
八角捋须道:“首先,在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还有一位是程开甲。程开甲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同时也是王淦昌在浙江大学教书时的学生。师徒二人都是两弹一星元勋的,仅此一例、传为美谈。”
“师父是大师,弟子也是大师---就凭这一条,说王淦昌是第一技术专家,就没什么问题吧?”
小武挠了挠头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既能够搞好学术研究,又能够搞好教书育人,这才是真正大师的品质。”
图表 24王淦昌与程开甲教授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缓缓道:“那就从头说起吧。1934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就归国任教。”
小武笑道:“又是德国的柏林大学?那么多民国文化名人在年轻时组团去那里留学,毕业回国后就都抖起来了?”
八角也笑道:“但是王淦昌不一样。别人就算能从柏林大学毕业,但不一定能拿到博士学位。而他不仅是博士,并且是柏林大学的‘金博士’(Gold PHD)---在柏林大学历史上第三位获得此荣誉的人。”
“1984年,王淦昌应邀去了联邦德国,接受了柏林大学的这个特殊名誉学位---专门授予获得本校博士学位50周年以后、依然活跃在学术第一线做研究的人。”
小武点了点头道:“难怪你说他是技术专家代表了!一辈子都在第一线做研究---都已经是50年的老博士了,还不去享清福!”
八角捋须微笑道:“而在王淦昌漫长的研究岁月中,其实有三次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然而他都因故错过了。”
小武好奇心起,道:“还有此事?请你给说说。”
八角大袖一挥,只见一张白纸便“呼”的一声,从袖筒之中飞到空中,然后飘飘摇摇而下,小武连忙上前双手接过,定睛一看,正是王淦昌三次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情节始末。
图表 25王淦昌三次完美错过诺贝尔奖系列
小武仔仔细细地看了表格里、关于王淦昌的重大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故事,不禁由衷赞叹道:“如此看来,王淦昌若想拿到诺贝尔奖,其实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而且虽然别人也可能因故错过诺贝尔奖,但一生也许只会遇到一次,而他居然会有三次之多!这说明他的研究内容一直处于世界最前列,而且经常突破!”
“尤其是第三次(1961年),事实上他已经可以拿到诺贝尔奖了,但因为搞核武器的缘故而隐姓埋名,致使颁奖委员会联系不上他!---这真是‘神’一样的错过理由啊!”
“说真的,我实在想象不出---王淦昌几次三番在数年以后、听到别人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得到诺贝尔奖,但自己却没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八角捋须点头道:“不过,更难得的是王淦昌从来都不懊丧。当身边其它研究员告诉他说,别的科学家用他提出的方法成功完成了实验,并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后---他平静地回答:往那条路上继续努力是一定会得奖的,这在我心中当然是知道的,所以对结果毫不奇怪。但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必须先完成,就不计较这些了。认识他的科学家们和研究员们都对他无比钦佩!”
小武翘起大拇指道:“我对他也是无比钦佩的!”
八角笑道:“还有一个事情你可能不知道。1992年,王淦昌曾经的学生李政道回国来看望老师。临别之前,李政道转达了一位传记作家托他问王淦昌的一个问题:‘您认为您一生中最为满意的一项研究是什么?’”
“而王的回答令李政道大感意外,居然不是以上三项可以夺得诺贝尔奖的成就之一,也不是王淦昌亲自操刀完成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964年)。而是核试验启发出的另一项学术成就:王首次提出了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想法!”
“之所以王淦昌对这项研究最满意,是因为其成果极有可能让人在实验室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创造出类似于星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进而有可能使人类实现热核聚变的和平利用,解决中国乃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和清洁环保问题!”
小武再次翘起了大拇指,大赞道:“这个成果一旦实现,就可以帮助中国更加容易地利用核能,从而节省其它能源、造福人民大众!这显然不是个人的名利可以比拟的成就!”
八角微笑道:“王淦昌从来不会从个人的名利出发,不然他就不会从德国回国,又不会好好的大学教授不当,却隐姓埋名去搞原子弹。”
“而且他的科研步伐永不会停止,更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1984年,王淦昌又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这也让德国柏林大学知道了---本校的‘金博士’仍在不懈努力,还在搞更尖端、更前沿的科技。”
小武叹道:“王淦昌真不愧是科研大杀器啊!佩服,佩服!”
八角笑道:“国际上的原子能科技研究者,原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K. C. Wang,就是王淦昌。不过建国后,中国逐渐改用了汉语拼音,于是他发表英语论文时、开始把名字改为Ganchang Wang。”
“对外国同行来说,这个称呼发音有点不习惯,于是不如再改干脆简单点,称他为‘Great Wang’---就是‘了不起王’的意思,这样又简单又贴切又好记。”
小武哈哈笑道:“Great Wang?好的!这个绰号真是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