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2020》自序

每年年尾,我都会写总结,有的叫“某年年度总结”、有的叫“回首某年”。该2020年了,我第一次叫成“札记”,把它写成了一本书。

把总结写成书,这是在8月21日凌晨某时萌生出的念头。为这新奇,当夜再没睡着,脑子里嘈嘈地构思起来,天亮了起笔。所以,虽然这篇序的落款接近年尾,大体架构却成于8月。

对于一个成品,“研发”过程的零碎虽然可以略去,可我觉得还是交待的好。一来,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成品往往给人“传授”的感觉,而不是“交流”-我想,这种风格会拉近我们的距离,让你看到,其实我们是一样的,都希想并努力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许略微不同的是,我做出来了,你或许还徘徊着。那么,我希望这些零碎能让你看到,事物的成长与结果本该这么自然。如果说我有点特别的话,是我已尝试过写书,也正经出版了一本,而这个札记算我的第四本,那么,我就不欠整理编排的能力,火候到了,成书也自然了。

对这个火候我也交待一下。熟悉我的笔友们可能记得,我在去年尾的《回首2019》1里说过对2020年的一些计划,其中包括为第四本书立个框架。然而,那个所谓的第四本可不是这一本,而是我想把自己的思想写成有点学术味道之类的书。这个牵挂一直跟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依然原地踏步,没添一个字,只徒增烦恼。我想写,可随着变化越发模糊起来,踌躇着下不了笔。我自认为是个守信的人,这么蹉跎着就越发惭愧。大家知道,2020年疫情笼罩,长日里不免郁闷,即便不郑重其事,能写点儿东西总可以排解一下心情的。而且,这次疫情特殊,非前些年的所能比,一辈子可能就这一次,那就不论好坏,记下来留念也好。就这样,我从年初便写起来,差不多每月一两篇,有关于心得的、有日记的、还有些打油诗之类的小作、等。慢慢的从6月开始,即我感到对原本的著书计划日渐偏离时,富余的精力便加快了读书节奏,想着认真读点好书,写点好的感想,先零散地收留着。即便如此,落笔时也没想着它们能成书。

读者或许要探问我的思想,想要我立个标杆好读着醒目。然而我确实踌躇。当我整理编排时,只能说,所列诸篇多是些想法,旁敲侧击地往那思想去靠,无奈滑溜着总揽不住手。它们像是影子,在一道道灵感的照射下将不知名的思想呈现出来。到了8月,我料想再读下去也不见得添什么新东西了,幢幢光影,它,又在何方……便是那偶然的凌晨,我听到了召唤:“选出其中拿得出手的,不妨添个序,做成书。从各方参照,或许窥得一点真身吧。”这么一想竟欢喜起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若写得此书,也算守信了。

不过,起初要写书的念头只是书稿本身,没考虑出版。我已说过,算上这本书,一共四本了,我只出版过一本,其余的都压着箱底,可我很满足。书是一个人思想的集合,假如遇到有缘的,赠送书稿的诚意是不亚于赠送成品书的。开始时我就是这么想的,边写边捉摸着要打印几份稿子、送给谁。很快,就几天时间,在我将这序的架构写出来时,我发现一路来的留笔不仅是个纪念或者文章的罗列,它们之间确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将其成书就更有了底气。

以下我来理一下:

在1月到3月间,我写了介于日记和论文间的一些关于写作的心得,力求达练,这些可见于《书简六记》、《读书五鉴》、《写作四鉴》。也借着诗词努力往雅致上靠,“弄”出了些不成格调的溜嘴诗,这些可见于《诗词二弄》和附录。

在4月和5月间,全国执行居家隔离,成天闹哄哄地和孩子呆在家,失了清静,笔杆子闲了几日。5月尾,料想疫情逐步要解除,笔头的兴致又回来了,以《疫情的日子》做了个总结。隔离虽解除,生活的节奏却慢了许多,工作半个忙半个闲,就写了《一个人的朝圣_读后感》,也有了出去走走的打算。或者说,读与写从调理心情到了促发行动了。

在6月和8月间,我独自完成了两次长距离徒步,可见于《周日旅途》、《周五徒步》。同时,因为美国近年来的表现,对这个国家想多些了解,就看了马克·吐温和房龙的作品,写了《马克·吐温自传_读后感》、《美国的故事_读后感》和《宽容_读后感》。我从中读出些人情味来,感想便超出了就书论书的模式,分格局添些自己的生活以及幻想。就历史文化上,这些书自然牵扯到欧洲,我便从几位在西方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颇具威望的大师那里讨教些真理,写了《傲慢与偏见_读后感》、《理想与历程_读后感》、《荣格文集 积极想象_读后感》。荣格的书也是我在《回首2019》1里制定的计划之一,对其无意识的研究慢慢体会更深,浸入后竟也写了些迷惑甚至狂乱的话语来,一阵风一阵雨的,最后让朱自清的美韵给揽了回来,这可见于《朱自清经典散文_读后感》。

临近8月下旬,散文之情仍意犹未尽,有了成书的念头,就借着这韵味起草了这篇序的架构。从那时起,仿佛已完成了心愿似的,在之后几个月持续的整理编排之余,读后感就写的少了-毕竟写感想要靠着书,需要花心思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日常随笔,见《与妻说》、《与友说》和《周六一早_系列》2、《周五傍晚》,写这样的会轻松一些。

从9月开始,伴随“皮亚杰的理论”,思虑又严谨起来,先写了《英文学习》,10月初完成了较为学术的《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_读后感》,这也是最靠近我思想的一篇,可以甘心不称其为想法了。伴随过程,它甚至圆了我定下的第四本书的初衷。言不在多,说尽就好,成一个篇章也足够了。就其严谨,读者可想其过程是不容易的,不像之前的文章,两三天就成文,这篇伴随了近一个月。可以说,相比之前的散记,少了俏皮和随性,滚滚思绪只想让我和先人去共鸣、去交流,如伯特兰·罗素在其巨作《西方哲学史》里说的:“明白后,我只是把我想的写出来。”这篇读后感帮我从理智上梳理不少,期间恰逢暖心的育儿作品《现代爸爸》,就为之写了感想,算另一种梳理吧。

从10月下旬起,已不急于添笔,开始整理稿子。著书的心愿眼见着要完成了,波澜已去,平静归来。看自己写的是种特别的享受,多了内品。生活其实很可爱,什么都理顺时,什么都会来。最后两个月里,一些小惊喜纷至沓来,着重在出版的一些细节,这些都记在了尾篇的《回首2020》里。

就这尾篇,又搅得我几夜没睡好。我是做土木工程的,晒太阳、看图纸、开会谈判是经常事,相比靠笔杆子吃饭的文人们,能写出本札记类的书也算奇特吧。然而,我想让你看到真实的一面,即你我都一样,每时每刻平淡的生活才是主旋律,于是便回到往年的模式,以“回首”来作结尾。可以说,如果没有这著书的打算,尾篇就是这一年的写作心愿,如今这个心愿完成得更圆满了。我只是简单地回忆,将一年来的琐碎简单地写下来,除了反映这真实外,事无巨细,也算对整体内容的一个弥补吧。

11月依然忙碌于整理修订,临尾时已走出专注写作时的低沉,重览全局后来了些新的体会,觉得有很多未写,对于不能填补融入前篇的,我有意再冲刺两篇,包括《能量论后补》,这是对之前皮亚杰理论读后感的补充。我说过它是最反映思想的,并且起初著书是朝着这个目的的,我想这本札记出版后的几年里我是不会再有著书的打算了,就把它一并浓缩进来不留遗憾吧。还有《重逢》,也是对内容的总览,不同于序的介绍和尾篇的补充,是一种期望,毕竟是精心磨练出来的作品,我希望从不同角度将其展露无遗。它也是个循环,当你读了,是“相逢”还是“重逢”?是书里的还是你我彼此?那就已不是幻想了。

书的最后加了附录,前三个是去年写的文章,似乎不符书的主题,即今年的札记,但因其与所列文章关系密切,故附作参考。尤其《回首2019》1,截止时间为去年年尾,正好续上札记的第一篇。你可以在阅读正文前先看这三篇,会有助正文的理解。对比这个“回首”,2019的口吻俏皮些,经过这一年,2020的稳淡些。另外2019的分标题“顺风车的故事”没有在2020里,可我对这个话题一直有兴趣,便补写了《顺风车记》并入正文,少许也镶入了《重逢》。

也收录了一些笑话,不是听来的,是自己经历的,多数萌发于和家人的相处时刻。我觉得自己是幽默的,或者说,人人都是幽默的,在自然放松无所顾忌时,都能抖出自己可爱的一面。因为是即时的,很多段子过了就忘了,所记的只是小半,或许没有普通笑话那般的好笑,但我觉得真实的才让人踏实。另外加入了些自认为拿得出手的诗作,论格律和文化层次,它们算不了什么,但同笑话一样,也是伴随生活积攒起来的,也许在你读到某篇文章时顺便参照当日写的,能相映成趣吧。退一步说,读累了正文的长论时,翻开附录换个心气儿也好。

时限已紧凑,11月底须截稿,12月初和出版社接洽,之后的细节云云均不能记入。稿子打印交付出版社时,我写给出版社一些嘱咐的话,题为《致出版社的一份信》,把它也并入了附录中。我想这会帮助读者料想最后一个月里所发生的,也算圆了一整年的了。

心有雷霆,面如静水,从萌发写书的念头到雄心壮志地为之筹划,这最后几个月间可谓精彩充实。越靠近彼岸,越幻想着登岸后的奇遇。就要截稿并交给出版社时,看着厚厚的这叠稿子,不知怎的又静了下来,问自己:“这值不值得?”我用心态的脉络、内容的联系把成书说得严丝合缝,可如果只是想法、只是文章的罗列、只是等到字数够了就能成书的话,这值不值得?如今回想,为什么只在8月的那一夜,我有了这冲动。那时,我正看着朱自清的书,写的都是生活,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有理,借文字留下了认为值得的回忆。这样被点了一下,便知道我也应该如此。先生那时是古文朝现代文转化的时代,也是个动荡的时代。如今的我们多么幸福,不用听古文的召唤,可生活依旧浮动。为这得来不易的和平庆幸之际,若能以现代文写出点大家的心声来,也算这本书的一点价值吧。

浩瀚书海,滔滔文卷,立于书架前,我的,其实不值一提,也许永远做一个书虫滋滋有味地给养着就挺幸福的。若说这本书另有价值的话,就是对我身边熟悉的人。在未考虑出版前,我本打算只印几本稿子,一本自己留,其他的送人。接着出版的计划被纳入进来,初衷不改,少量印刷数百本,只要纸质的,还是为了送人,不过是个像样的礼物了。

朋友们,我不说隆重的谢词,这一本书就是为了你们!是你们理解尊重并支持了这本书的出版,是你们和我一起谱写了共同的故事,我都一一不漏地记下了。

我隐约感到,还有一种朋友,既写下了又没有。不,应该说我在寻这种朋友,现实中的知音、幻想里的阿尼玛。我在《傲慢与偏见_读后感》里引入了“查尔”与“克莱丝”,在《荣格文集 积极想象_读后感》引入了“艾尼米尔”,她又在随后的《朱自清经典散文_读后感》里重复出现,我想以后的文章里还会有的。可以说,她们是触动我成书的引子,飘忽于现实与虚幻,或惊鸿一瞥,倏忽幻灭,令心跳恍然。你或许听得晦涩,想了解更多,可我无法细说了。情意至极,怎能说的清?

最后一个月很快乐,一遍遍地审核,完善每一个细节,像为即将出嫁的闺女梳理发髻,为即将远行的游子寄上行囊,之后它就交付在他人手中独自生长了。书架上虽也放了一本,仿佛还在身边,却又不在。

我想马上送给我父母一本,这一年因疫情不能互相往来,再多的网络通讯也无济于事。他们想我、想儿媳妇、想孙子孙女。爸、妈,如今这本书也如我的孩子,就送去陪着你们解闷吧。

我的爱人,何止写书的这一年,你我相处十年来,你耐着性子支持我的爱好,这里又耐着性子看我说“知音、阿尼玛”的,一定嫉妒了吧。亲爱的,留给我自己的这份稿子不就是给你的吗?我把最好的、最完整的献给你,你是我最好的知音!生活虽不完美,得以最好的,何其幸哉!我知道你为家忙,反而不见得读过我所写的。我们同进同出,相适相就,如此平常。就这本书,我不用你异样地看我,也不需你支持我如何去异样,我们就是平常人,进进出出、吃吃喝喝、说说闹闹。是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些,是你,为每一篇章铺下了纸笔,而你却藏了起来,一会儿跑去了这里,一会儿溜去了那里,让我追得紧追得甘心。我用日记和附录将你揪出,指在你的眼睛上,看你一个惊讶,换你一个笑。

孩子们,别吃妈妈的醋哦,爸爸没忘了你们,尽量记下了所有。好好学习,学多多的字,将来你们也可以读的。你们是不是还怪我平时教你们时语气太重?皱着眉头嘟囔着小嘴。你们想让妈妈来教你们,是她更温柔吧。可是爸爸也在努力温柔着。遇到问题,一字字一句句,我也想耐心地讲给你们,无奈又认真过头了。我想着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说的,眉头不皱了,小嘴不撅了,若有所思地想起我说的,然后跑去书架,拿下了这本书。这一天,一定很美好。

lazytiger

2020.11.17

备注:

[1] 参考《附录 之 回首2019》;

[2]《周六一早_系列》有四篇,整理于11月初,最早一篇成于9月。

[3] 后记:出版事宜押后,以上发表数原版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札记2020》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