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被逼得心智成熟——《少有人走的路》

面对困难重重的人生,心智成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2020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逼迫我们成长成熟的一年。

命中无锅的朋友做起了大厨,学校老师做起了主播,学生不得不适应长期的网课;中小微企业熬不过两个月纷纷倒闭,公司裁员让很多人失业,生活逻辑和商业逻辑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但是2020退不掉也绕不过去,人人必须学会接受与改变,面对更新换代的病毒,你必须有足够强的免疫和成熟的心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转变。以前少有人走的路成了人人必须走的路,甚至要自己走出一条路。

重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次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的精髓,帮我排除了最近的决策障碍,豁然开朗,值得推荐给大家。


2020我们被逼得心智成熟——《少有人走的路》_第1张图片

关于作者

斯科特·派克,美国精神科医生、畅销书作者、思想家和心灵导师。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为了不依靠家人而去当军医,驻扎过冲绳岛,反对过越南战争,后来自己开诊所、写书、做演讲,声名远播。他一生出版了15本书,其中最出名就是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斯科特·派克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自我反省,对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从方法、动力、阻力和终极力量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辅以大量案例。贯穿全书的,是无处不在的对人性的理解和激励。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人生困难重重,无可回避,而人天生具备克服人生困难的能力和智慧,正是在不断克服人生困难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关键是自律,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而促使我们自律的动力是爱,阻力是懒惰,终极力量则来自我们自身。这条心智成熟的路艰难曲折,越往后走人越少,但这条路对每一个人都敞开着。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书诞生的时代背景。1970年代,美国由于深陷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泥潭,整个国民精神委靡不振,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也为此忧心忡忡,说美国人需要来一场心灵的救赎。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有一位精神科医生考虑竞选美国总统,试图“挽救国民的精神”,他就是本书作者派克。虽然他后来没有去竞选总统,但是他1978年出版的《少有人走的路》,却事实上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食粮。读这本书甚至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身边的朋友如果哪个愁眉不展,那就给他送一本《少有人走的路》。

那么,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呢?开门见山地说,它在讲我们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这个问题,历来就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比如心智成熟的人,在柏拉图那里是一个能够控制激情、超越情感、完全理性的人,叫“哲人王”;在孔子那里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叫做“圣人”;在阿德勒那里是一个能够克服自卑感的人;在马斯洛那里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而与这些略显抽象的观点不同,本书作者的看法很接地气,他说心智成熟的人就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人。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观点太普通了?的确,很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与看清残酷现实因而绝望悲伤的克尔凯郭尔不同,本书作者不仅坚信残酷的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坚信每个人天生就有直面现实的能力和智慧,而这正是本书穿越40年,至今仍然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他有多重身份,他是精神科医生、畅销书作者、思想家和心灵导师。他小时候就因为想得太多和童言无忌让人印象深刻,中学的时候宁愿住精神病院,也不回到父母安排的直通美国名校的私立中学。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派克为了不依靠家人而去当军医,驻扎过冲绳岛,反对过越南战争,后来自己开诊所,再后来写书做演讲,新观点层出不穷,声名远播。他一生出版了15本书,其中有3本书的名字含有“少有人走的路”,分别讲的是心智成熟、直面谎言和克服焦虑。但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我们本期解读的这本书。

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方法、动力、阻力和终极力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说心智成熟是少有人走的路。

第一部分

第一个要点,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四个方法。

派克开篇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很多人的心,这句话是“Life is difficult”,意思就是众生皆苦。派克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必须深刻领会。那么,怎样才算深刻领会呢?我们可以从必然性和彻底性两个角度来看。首先是必然性,就是说生活必然是苦的,没有谁可以例外,穷有穷快活,富有富贵病;第二个是彻底性,就是说生活时时处处都面临困难,这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新的问题,直到生命结束,因此,就别指望一劳永逸了。

好吧,人生苦难重重这是真理,可知道这点又有什么用呢?只会让人感到绝望。如果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派克会给我们当头棒喝,他说,清楚了这一点的人,不但不会绝望,还会实现人生的超越。既然困难重重是命,那么克服困难也必然是命,不但是宿命,而且是本能,就像鸟儿有飞翔的本能一样,人也天生具备克服人生困难的能力。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这样的,他说人生就像一所学校,学校通过设置各种难题锻炼学生的能力,生活充满各种艰辛磨练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害怕痛苦,回避问题,我们的心智就得不到锻炼,永远停留在婴幼儿时期,这正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到这里,派克就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底色。一方面,人生必然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人也天生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通过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派克重新点燃了生活的斗志,因为攻坚克难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但是光有斗志是不够的,有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派克说,有的,那就是自律。自律包括四个原则,第一个是延迟满足,第二个是承担责任,第三个是尊重事实,第四个是保持平衡。派克提醒说,这四个原则只对那些准备直面问题、挑战痛苦的人才起作用,对于逃避痛苦的人来说,这四个原则毫无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派克是怎么解释这四个原则的。

首先是延迟满足。先举个例子,有位女士找到派克,说自己想要改掉工作拖延的毛病,派克做了很多工作,又是分析她对老板的态度,又是分析她对权威的看法等等,都没有效果。后来,派克问这位女士是如何吃蛋糕的,是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呢?女士说当然是先吃奶油了。其实,这正是问题的症结。这位女士一天工作7个小时,她会在第一个小时做容易的,剩下6个小时痛苦烦躁,拖到最后才做困难的。派克给她算了一笔账,如果先做容易的,就是1个小时的幸福,6个小时的痛苦;但是如果先做困难的,就是1个小时的痛苦,6个小时的幸福,哪个更划算呢?

后面这个方案就是延迟满足,说白了就是先苦后甜。派克不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吗?有的痛苦大些,有的痛苦小些,这个延迟满足的原则,就是要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最后解决容易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痛苦和幸福谁先谁后的问题,但从心理感受的角度讲,这是痛苦带来幸福、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就越能控制自己,心智也就越来越成熟。

前面的延迟满足,讲的是对痛苦程度进行排序,哪个最痛苦就先解决哪个,而承担责任说的是分清楚哪个问题是自己的,哪个问题是别人的,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所以这第二个原则,就是承担责任。

派克以自己为例,说他在当精神科医生的时候,想进步得更大一些,于是每周接待两三次病人,而其他同事一周只接待一次病人,这样一来,其他同事下午四点就下班了,派克还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感觉很累很难受,于是就跑去给门诊主任说,“我有麻烦了。”门诊主任也很善解人意,说:“是啊,派克,你有麻烦了。”派克继续说“我有麻烦了。”主任跟个复读机一样重复说:“是啊,你的确有麻烦了。”派克很生气,觉得主任简直莫名其妙,下属在给他说有麻烦、遇到问题了,他怎么不帮忙解决一下呢?派克气鼓鼓地走了,很久之后他才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因为他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一周接待几次病人,他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把责任推给别人,希望别人帮他解决。

通过延迟满足和承担责任两个原则,我们在直面人生难题的时候,知道要去首先解决属于自己的、最痛苦的问题了,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是不准确的呢?比如,因为不幸的童年,让一个人得出“我不能相信父母,他们是不值得信任的”这样的观念,这在当时是实事求是的,后来环境变了,但他的观念没有跟着变,坚持认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这就不是事实了,这种不准确的观念会让他的生活遇到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第三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实事求是。

最后一个原则是保持平衡,它的关键是“放弃”。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派克回忆自己九岁的时候骑自行车玩耍,为了享受冲下坡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感而没有减速,结果在转弯的地方摔得浑身是伤,崭新的自行车也变了形,这就是自己不懂得保持平衡、不懂得放弃,虽然减速会让快感打折,但是摔伤带来的痛苦更大。保持平衡的关键是放弃,很多人无法保持平衡,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比如放弃先吃奶油、放弃依赖他人、放弃根深蒂固的观念等等,这些都会带来痛苦,但是,回避这些痛苦,心智就无法成熟。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人生苦难重重,自律的四个原则帮助我们攻坚克难,这四个原则是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第二部分

但是,好累啊,我们果真有动力去克服人生的困难吗?阻力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要点,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动力和阻力。

派克说,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是爱。那什么是爱呢?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爱的艺术》。在这本经典著作里,弗洛姆把爱从狭隘的性冲动和本能中解脱出来,认为我们“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每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与弗洛姆的观点有几分相似,派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不过,也有差别,弗洛姆把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分析的起点,而派克是从人的自我完善角度出发,强调了爱的动机和目的都离不开心智成熟。换句话说,在派克看来,凡是不以心智成熟为目的的爱都是耍流氓,反过来,凡是真爱必然促进心智成熟。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凡是,“凡是不以心智成熟为目的的爱都是耍流氓”,派克这一棍子打下去,不知道要打翻多少爱的小船。比如激情之爱,大家正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派克说醒醒吧,那哪里是爱,那是本能,那是性冲动。本能的东西,不要说人了,其他动物都会,又不花力气,怎么能算爱呢?不仅如此,派克甚至说,这样的激情之爱是心智的退化。怎么是退化呢?坠入情网的时候,我们不是感觉格外强大有力吗,不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吗?派克说,那都是幻觉,就跟两岁大的幼儿幻想自己是超人的感觉差不多,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塌,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激情退去之后会惊呼:天啊,我怎么会爱上这样的人!不过,派克也特别声明,虽然激情之爱不是真爱,也不是真爱的先决条件,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在激情之爱的碰撞下,点燃促进双方心智成熟的真爱之火。

派克在把激情之爱赶出真爱的行列之后,接着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我牺牲的爱。派克在书里记载了一个病例,有位牧师的家人全都病了,妻子患上了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这位牧师非常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他很爱自己的家人,为家人操碎了心,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工作生活无所不包,竭尽全力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牧师这种自我牺牲的爱,听起来是不是很伟大?派克却非常尖刻地说,牧师对家人的生活大包大揽,付出各种努力,只是在满足自己好人形象的心理需求而已,根本没有把妻子和儿子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这当然不是真爱。后来这位牧师在派克的建议下,扮演起“坏人”的角色,比如不再帮妻子和儿子打扫卫生,让妻子独自去听歌剧、让儿子自己赚生活费等等,再后来,他的儿子们回到了大学,妻子也学会了独处,而牧师本人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儿子、妻子和牧师,每个人的心智都获得了成长。真正的爱,绝不是无原则、无条件地付出,它还应该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还有一种耍流氓的爱比较隐蔽,它不是弱化对方的心智,而是拒绝自己心智的成长,那就是以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这一点可能会引起误会,先解释一下,每个人都有依赖心理,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依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被依赖控制了的话,那就是病态的依赖。病态依赖的口头禅通常都是:“没有他,我活不下去了”“没有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话听起来很像是爱,但实际上是一种寄生关系,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人通常会在找到依赖的对象之后,就会突然失去曾经具有的生活技能,比如突然拧不开瓶盖了、突然不会开车了等等。由于在依赖的过程中,心智不是成熟而是退化,所以他会越来越无法忍受孤独,在失去依赖的对象之后,要么寻死觅活,要么会在短期内依赖上其他人。

好吧,激情之爱不是爱,自我牺牲不是爱,病态依赖不是爱,这不是爱,那不是爱,请问到底怎样才算爱呢?我们来看派克的另一个凡是,“凡是真爱必然促进心智成熟”,我们借用书中提到的例子来理解一下他的这个说法。

派克有一次去听一个知名人物的演讲,虽然当时气温很低,但是由于他听得很认真,以至于满头大汗,当然收获也很大,与他形成对照的是,很多人觉得这个演讲毫无内容。为什么派克会有收获,心智能得到成长呢?派克说,这是由于爱。你可能觉得这个理由太奇怪了,但如果我们参照派克对爱的定义来理解,其实是说得通的。派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那么,派克有自我完善的意愿吗?这个意愿促进了他心智的成熟吗?当然有,派克想要从演讲中有所收获,这个意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促使他在听讲之前充分准备,在听讲过程中聚精会神,这样下来,才使他有了收获,心智得到成长。所以,真爱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好奇,而是深思熟虑的智慧。

既然心智成熟的动力是爱,那么阻力是什么呢?派克说,阻力是懒惰。懒得听,懒得看,懒得想,懒惰让人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确是心智成熟的阻力。那是不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就对了呢?也不是,派克说一天工作24小时的人也可能是懒,因为很可能没有认真思考,只是瞎忙。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有句话跟这个意思差不多,他说,“不要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此,懒惰与付出的时间多少没有关系,与恐惧有关系,懒惰的人总是害怕尝试新事物,害怕改变,因为尝试和改变都需要付出努力。

不仅如此,派克还指出,人天生都是懒骨头,无论是谁,总是会在某个时候感到身上潜藏的惰性。派克说得没错,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在《神经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不动,这可能跟一个人要从懒惰状态过渡到积极状态,大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关。不过你也不要被天生的惰性给吓倒了,因为我们身上还有促进心智成熟的爱的力量。有时候,懒惰占了上风,于是我们就倾向于及时行乐,逃避痛苦,甚至编造谎言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但如果爱的力量占了上风,我们就倾向于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接受挑战,承担风险,心智也越来越成熟。

这一部分在说克服困难的动力是爱,阻力是懒惰。派克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而与爱相对立的,就是懒惰。要注意,这里的懒惰,是指阻碍心智成熟的消极力量。

第三部分

但光有爱,还不足以让我们彻底征服困难重重的人生,爱只是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克服困难的潜在能力,再充足的动力都没有用,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终极力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心智成熟是少有人走的路?

提前预告一下,派克说终极力量是潜意识,心智成熟的路,就是一条认识潜意识的路,是一条回归自我的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备受争议,下面,我们看看派克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些结论的。

派克这本书的关键词,就是心智成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心智成熟呢?派克说心智的成熟,实际上就是意识的成长,就是重新认识潜意识早已熟知的事情。是不是有点绕?我们来一个一个了解。首先,派克把心智直接等同于意识,认为这两个是一回事,所以他说心智的成熟,就等于意识的成长。第二,派克说,意识的成长又等于对潜意识的重新认识,这一点信息量很大,什么叫做对潜意识的重新认识?言外之意,就是说潜意识早就什么都知道了,它是全知全能的,那里是知识和力量的最终源泉。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那里。柏拉图有个特别有名的观点,叫做“知识就是回忆”,就是说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在学习新的东西,而是在回忆我们已经具有的东西。后来,这个古老的哲学观点在心理学领域被发扬光大,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荣格有一个关于潜意识的比喻是这样的,他把我们的精神世界比喻为一个岛屿,水面露出来的部分叫做意识,水下面因为风吹浪打而时隐时现的部分叫做个人潜意识,最下面看不见的部分是集体潜意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类智慧,就隐藏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它是指引我们思维和行为的终极力量。

所以,派克的这个观点,有深远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传承。不过,这些都太抽象了,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强大潜意识的存在吗?有的,梦境、杂念和说漏嘴,通常就被精神分析学者看作是潜意识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时候,认为这些潜意识的信号往往指明了治疗的方向。不过,派克走得更远,他把好奇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日常所说的“狗屎运”和“偶然性”上。他认为,一个人一次走狗屎运的确可能是偶然,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续多次走狗屎运的话,那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就像一个人一次中大奖是狗屎运,一连多次中大奖就必定事出有因了。

比如,派克在书中提到有个14岁的男孩,从8岁那年的11月份母亲突然去世开始,以后每年11月都雷打不动地发生各种意外事故,要么摔断胳膊,要么脑震荡,反正从头到脚几乎都被摔了一遍。我们一般会好奇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倒霉,但是派克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倒霉孩子虽然事故不断,却一次次逃出生天,至今安然无恙,这不正好说明了他的身上持之以恒地具有某种强大的抵抗力吗?派克把这个强大的抵抗力称作“潜意识的力量”。

派克通过这种带有奇迹色彩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身上隐藏着全知全能的潜意识,它是神秘莫测的。其实,与其说潜意识的神秘性,不如说我们对大脑还有很多未知的方面,这些未知的方面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强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潜意识认识得越多,意识就越成长,心智就越成熟,还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认识潜意识呢?派克说,通过直面现实,克服人生困难。这个要如何理解呢?还记得前面派克关于学校的比喻吗?他说,我们本身具有思维能力,但是要通过学校的解题训练才能发掘出来,一样的,我们的潜意识本身具有强大的智慧和力量,但是要通过解决人生的难题才能发掘出来。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看到照片想起来了某个人一样,睹物思人,它就在我们的脑袋里,但是需要现实的东西去把它唤醒。

因此,派克的潜意识全知全能观点给了人一种终极的力量——这些人生的难题有什么好怕的呢,我们本来就具有解决这些难题的潜力。反过来,如果我们逃避现实,不承认现实,也就是不让现实的信息去激活强大的潜意识,那么,我们的心智就得不到锻炼,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少,说话做事越来越不切实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心智成熟的旅程了。心智成熟的旅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不断克服人生困难,激发我们自身潜能的过程。因为这条路困难重重,很多人都无法坚持走下去,所以越往后走人越少,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是,不要忘了,派克说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拥有成长的潜力,只要我们勇于挑战,最终就能到达人生的新境界。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本书的三个重要内容:第一,人生困难重重,自律的四个原则帮助我们攻坚克难,第一个是延迟满足,第二个是承担责任,第三个是尊重事实,第四个是保持平衡;第二,在克服人生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过程中,爱是动力,懒惰是阻力;第三,面对困难重重的人生,潜意识是终极力量,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以上就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为一本1978年出版的心理自助书,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单单从书的内容来讲,实际上是毁誉参半的。这本书存在一些知识的硬伤,比如把各种精神疾病归因于家庭教养,滥用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根据地断言所有疾病都是心理疾病等等;不仅如此,书中有的观点是令人吃惊的,比如作者认为根据治疗的需要,心理治疗师可以和病人发生亲密关系。作者虽然受过精神病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在书中毫不掩饰他的宗教观点,宣称潜意识就是上帝的化身,由于书中的宗教观点,这本书被著名的兰登书屋拒绝出版;另外一方面,也正是其中的宗教观点,又引发人们去思考,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宗教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派克被他的崇拜者称为先知,但是有的人却称他为虚伪之徒,因为他在书中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教导人们要自律,但是他自己却做不到,酗酒、吸食大麻、婚外情,和家人关系不和谐等等。虽然这仿佛正好说明了人生苦难重重,心智成熟的旅程曲折难走,即使是心灵导师也走不了多远,但是派克本人对此的解释可能更有意义,他说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己身上也有缺点,作家们通常在书中表达自己的愿望。也就是说,他在书中提到的方法,虽然自己做不到,但那是他想要做到的。

没错,人人皆是肉身凡人,都有不坚定的时候,幸好我们都有无限的潜力,愿2020的灾难和困境成为我们心智成熟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强大,更有勇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我们被逼得心智成熟——《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