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100多年前,广府人家的诗意栖居

题记: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一道合称为“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山房的故主邬彬,祖上来自南雄珠玑巷——大部分说粤语的人们(即“广府人”)的发祥地。按此,邬彬及其族人皆是不折不扣的广府人。他在番禺南村所营建的私家园林,属于广府人系列,区别于客家与潮汕人家。

      另外,除了余荫山房,这里的主体建筑还包括两座祠堂: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以及1922年由邬家后人建造的“瑜园”——它的外部建筑与装饰风格与余荫山房一脉相承。

     至于文昌阁、挂榜青山等建筑,都是现代建造的,不提也罢。

   辞官下海者演绎的传统与新潮

尽管贵为举人,又是从清政府辞官归田的准二品大员,但在1867年,当43岁的商人邬彬拿出三万银两建造余荫山房的时候,建房的地块却是不规整的,面积也仅有1598平方米(对比一下:东莞可园2000平方米;顺德清晖园:22000平方米;佛山梁园:21269平方米),且还是其祖父和父亲建了祠堂后剩下的地儿。但这个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有为中年人,硬生生地抑制了扩大园林面积的欲望,还以感恩先祖余荫之情和广府人的实在心态,将园子命名为“余荫山房”(“山房”之称,是因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如此称呼也是园主的一种姿态)。

他在面积不到三亩地的余荫园中,建筑了门厅和庭园,这里既是家,也是招待朋友们的地方。

其中的庭园,是余荫山房的建筑主体,它的边际线难以被觉察,而且,还会感觉它规整有序,转角见花木,移步又一景。这源于主人的用心和匠人的精心布局。相传,还在京城为官时,他就已经充分观察了京城、江南、岭南等地的园林,定下了未来自己所居家园精致、幽美的格调,还请画师设计了园林的模样。营造时,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悉心置放山、水、石、桥、亭、堂、楼、榭、轩等传统园林元素,配合花草树木的高矮疏密,布成极富层次且自然有序的咫尺山林,建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且美的佳境。在这里,传统园林所应具备的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山房花园门上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一联,很好地概括了这一佳境。

这座坐北朝南的园林的格局,努力遵行传统深宅大院的布局,设有中轴线,组成此线的是东西两池、浣红跨绿桥和玲珑水榭。其中,岭南园林经典代表作——浣红跨绿桥(跨桥连廊),将余荫园分为东西两庭。西庭以方池为中心,北置主人与宾客雅集的深柳堂,南设主人书斋临池别馆。当客人从山房西南角的正门(非今天的正门)进入,通过一条小巷,至此就会感觉空间豁然开朗。东庭以八角形水池为中心,池上建玲珑水榭,水庭周边的桥、廊、叠石、道路均呈八角形分布,景色聚合而显幽深。西庭的方形(或许就代表天圆地方的“地”)格局是传统的,但东庭的八角形,为似圆非圆的几何图形,在中国园林中鲜见,算是一种新潮的作法。同时,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对景之美,在园中也反复出现,如东西两庭隔连廊桥而对,深柳堂与临池别馆隔池对望,玲珑水榭的北两侧各有一座八边形树池相对,卧瓢庐与鹰山,花匠房的圆门与来熏亭也是如此。

广府人多喜吐故纳新,所以挑战传统的创新,也在这园子里不时冒出,挑逗人们的审美底蕴。最直观的是屋面瓦,它们的铺设没有遵循传统的“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的要求,完全不见起翘,只是从上到下平直地铺设。以深柳堂为例,它的山墙朝向建筑的正面,屋檐无起翘,只是靠近檐角处的三拢瓦稍微上凸,垂脊、戗脊、博脊都呈直线形。又如,传统的园林中的水面边界、走道,常用圆弧或自然曲线呈现,但在这里,大都是以直线和折线构图,庭园大门前通道两侧的花池就是一例,它采用的是类似梯形的不规则形状,八角池、方池则是规则的几何形。

19世纪中后期的广州,东西方的交融如火如荼的历史,在这座园子里也留下了清晰的片断,比如西方建筑中的半圆形门额搭配岭南传统的花草、瓜果等图案或纹样。在这方寸间,岭南与西方的交汇,却也和谐,又显独特。

但不论是遵循传统还是演绎新风尚,按广府人的性格,都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住着舒服,行走便利,招待客人有面子。很明显,在这一点上,主人做到了。全园最佳观景处的玲珑水榭,是园主与客人把酒赋诗,吟风弄月的地方。在这里,可从八面观景,且时间不同,景致相异,正如一首五律诗所概括的那样:“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主人的那些笔墨文友,无论何时前来,都会有惊喜。

园主侄儿在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瑜园,面积更小,但迂回曲折,园林的风格也与他叔叔的一脉相承。这里的园林小景移步即换,极为精致。如天井,以山石和小竹园建构;厅内隔扇,以木雕竹石装饰。瑜园主体建筑的一层建船厅。为了像行舟,厅前建有一方线条规整的小池,池上立一拱桥。池岸有山石点缀。最见岭南水乡特色的,还有靠水边的窗户:其上所镶的不是玻璃,而是用蚝壳磨成几乎厚薄均匀的蚝片镶嵌而成。这与小桥流水的岭南水乡意境相呼应。在二层平台,可见竹梢、余荫山房的园景和层层叠叠的屋檐、防火墙(山墙),感觉如同群山绵延。此景与船厅共同构成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荫山房:100多年前,广府人家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