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与遗憾——从影片《百花争艳》说起

中国音乐学院 国乐系 | 研二 梁梦婷

震撼与遗憾——从影片《百花争艳》说起_第1张图片
艺术片《百花争艳》

                                            一

艺术片《百花争艳》于1975年拍摄完成,其社会背景正值中美关系得到改善,此艺术片本计划访美演出,从而汇集了国内艺术家中的“精英阶层”,以向美国展示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然而,由于美方因政治原因要求中方取消或修改男高音独唱《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的歌词,中方坚守国家尊严和政治底线,拒绝修改,因此访美演出取消,但幸运的是,所有艺术作品以纪录片的方式保存下来,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品。


                                            二

近日,我聆听并观看了于20世纪中后期由中国艺术团演出的音像资料——《百花争艳》。其中共包含29首作品,总时长为106分35秒。演出形式分为四大类——器乐独奏与合奏、舞剧表演、京剧表演以及声乐独唱。在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同时,三者比例亦有差别。表演形式分配比例如下:

震撼与遗憾——从影片《百花争艳》说起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此看来,其中器乐曲所占比重最大,京剧所占比重最小。因此,作为一名国乐系研究生,我主要以器乐曲为对象,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一,就器乐演奏水准来说,每位演奏家对音准、节奏、速度、音色及情感等音乐要素的把控是十分精准的,恰到好处,收放自如。仅凭这一点来说,即可体现出此部影片的专业性之强,以及演奏家的技艺之高超。

第二,作为表演者来说,其在舞台上的演奏状态是十分难得的。个个技艺精湛的演奏家,都以最饱满的状态和最充沛的情感表达完成其乐曲,这是对观众的负责,对自我的负责,更是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第三,以观众视角来说,台下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哪一类群体,都能够以挺拔的身躯、凝视的目光以及由内而发的对音乐的渴求来观看每一位表演者的演奏,这是对舞台上的演员的基本尊重,这更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然而,如今大大小小的音乐厅中,又有多少观众在底下不停地窃窃私语,又有几人能做到全神贯注观看演出?又有多少人把观看演出当作闲暇时随心所欲的“茶话会”?

第四,从器乐曲目来说,虽均为传统乐曲,但其风格多样,有河南风格的《大起板》,山东风格的《百鸟朝凤》,东北风格的《江河水》、《扬鞭催马运粮忙》,历史性题材的《十面埋伏》等。就器乐本身来说,包括鼓乐合奏、琵琶独奏、板胡独奏、笙独奏、唢呐独奏、二胡独奏、笛子独奏,以及古筝独奏,独奏性器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第五,就个人偏好来说,我更钟情于刘占宽老师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这也许和我本专业有关,在听过各种版本、各路“唢呐人”的演奏之后,无论是演奏技法、韵味处理、还是音色,刘老师都可谓独树一帜。我以两段华彩部分为例来表达个人体验。第一段华彩“知了叫”部分,其花舌的运用炉火纯青,模仿知了的叫声也是惟妙惟肖,我完全被其花舌的音色所折服;末段华彩部分的双吐音更是快速中均匀并带有颗粒性。刘占宽老师的演奏朴实,没有浮夸的表演,他是把内在的情感,把乐曲诠释得可谓尽善尽美,每一个音符的“踏实”,每一声鸟叫的模仿,都非刻意而为。


                                            三

最后,我以具有特色的民乐合奏《渔舟凯歌》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震撼与遗憾——从影片《百花争艳》说起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乐曲片段分析:

开场全奏后,十面锣与排鼓的默契配合,十分精彩。


唢呐在整首乐曲中都不可或缺,烘托气氛。


竹笛solo部分,十分悠扬流畅,音色甜美,其后弹拨乐琵琶扬琴的伴奏音型的自然流出,更是给予听者舒畅之感。


弦乐齐奏为主,弓法一致,旋律优美。


各个声部之间的对句与呼应,增强了乐曲的灵巧感。


时长1分45秒的排鼓solo十分出彩,演奏娴熟、精准,轻重缓急。


结束段十面锣的演奏令我由衷敬佩,出色的十面锣演奏者已寥寥无几。


                                            四

聆听与观看完整部影片,我有两个感受——震撼遗憾。被每位国乐艺术家的演奏所震撼,遗憾于“当代难出大家”。且行,且珍惜,踏实行好国乐道路上的每一步,珍惜传统的基础上,再去尝试创新,而非一跃而出,失了地基。

你可能感兴趣的:(震撼与遗憾——从影片《百花争艳》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