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人在抑郁的漩涡里痛苦挣扎
当成千上万的人都在为自己更好地人生拼搏、奋斗时,有这么一群人,脸上深深地刻着人生的迷茫和沧桑,默默的蜷缩在角落,思考着要不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正是我们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小贞是某医科大学本硕连读毕业生,看着同学们满脸朝气的奔向新的人生旅程,她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小贞已经在抑郁的痛苦中煎熬了半年,之所以没有寻找专业的咨询,是因为怕被同学和老师知道了,影响自己的未来发展。
没想到,最终毕业论文没有通过,没有顺利毕业。
小贞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倾尽全力供小贞完成学业,就是希望小贞有一个更好地未来。
小贞迷茫着,不知该如何告诉父母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最终在母亲的追问下,小贞道出了实情。电话那头,母亲沉默良久,说了句:“先回家吧。”
回到家里,小贞意外得知,父亲在一次晨练中出了车祸,已经没有自理能力,刚刚退休的母亲不得不专职照顾父亲。为了不影响小贞写毕业论文,母亲隐瞒了父亲的事。
小贞在自责里苦苦挣扎,本就千疮百孔的心,更加如身在人间炼狱。
小贞拼命地告诉自己,父母都已经这么不幸了,她不能再让他们雪上加霜,她以为,自己需要的只是时间,只要想通了,一切都将回到当初。
事实是,她更加消极颓废、慵懒不堪、异常敏感。母亲的丝毫表情,都能让她感觉异常凄凉,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母亲劝说她:“去看看吧,正规的治疗对你的病有好处。”
小贞不想见任何人,她觉得母亲已经无法耐心的跟她沟通,她已经成了母亲甩不掉的包袱。小贞感觉她已经被痛苦团团围住,整夜整夜的失眠犹如一群嗜血的虫子,不停的撕咬着她的心。
她终于鼓足勇气,爬上18楼的窗户,轻轻一跃,结束了本该成绩斐然的一生。
谁更容易抑郁?
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流行病,专家预测,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将会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
马丁·塞利格曼从6条懒惰的狗出发,经过无数严谨的实验,终于证实抑郁症的病因,那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失败的想法被失败和无法控制的环境所强化。并继而证实,抑郁症可以预防。
到底哪些人应该成为那个提前预防的重点人群,马丁·塞利格曼进一步投入到了他的实验中。结果得出:
1、悲观者更容易抑郁。
2、悲观的反刍者最容易得抑郁症。
3、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这些观点是心理学家的猜测吗?不是,它们都来自于严谨的科学实验。
悲观的人更容易抑郁吗?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失败的人是一个悲观者,习得性无助会转变成严重的抑郁;而对于一个乐观者来说,失败只会造成暂时的沮丧。这表明,悲观的人更容易抑郁吗?马丁·塞利格曼用10年的时间,一直在验证这个预测。
宾州大学研究小组曾把有关解释风格的问卷发给了几千名轻重程度不同的抑郁症患者,问他们对好、坏事情的看法。他们发现有抑郁症的人同时也是悲观的人。
但这个结果仍然需要用“自然实验”来证明。
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实验地点是密西西比州临近墨西哥湾的小镇。先测试镇上每一个人的悲观程度和解释风格,然后等待台风来临,台风过后,再去看谁躺在泥泞里不动,谁已经卷起袖子开始重整家园。然而,经过分析,这个实验存在道德和经费上的难题。
马丁·塞利格曼的学生珊梅尔发现生活中就有这样的自然灾害。例如一学期要进行两次考试。心理学家们在9月开学时先测验学生的悲观程度和他们的解释风格。期中考试时,再问所有学生,他们认为考多少分算失败。大多数学生认为考B+就算考砸了。
在学生们期中考试成绩出来时,发问卷时同时也发了一份抑郁问卷。
结果显示:70%既悲观又考得不好的学生变得很抑郁。
另一个自然实验的地方是监狱。心理学家测量男性犯人在进监狱前和进监狱后的抑郁程度。结果惊奇的发现,在刚进监狱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是严重抑郁的,但到他们出狱时,几乎每一个悲观的人都变得严重抑郁。
为了进一步验证悲观是否更容易让人抑郁,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个纵向研究的实验。
他们追踪了400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直到他们升入六年级。每年测量两次他们的解释风格、抑郁程度、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受欢迎的程度。
结果发现,悲观的孩子最容易在这四年中变得抑郁,而乐观的孩子不会,即使一时抑郁也会很快恢复。
那么,这几组实验真的证明悲观更容易引起抑郁吗?为了更加严谨,心理学家们研究了怎样的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更有效。
通过对对被试进行药物治疗和改变解释风格的认知疗法,最终得出结论:
1、两种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
2、认知疗法的侧重点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认知治疗越多,向乐观风格转变的就越彻底,而越转向乐观,就离抑郁症越远。
3、两者作用机理却不同。药物似乎是个驱动者,它推动病人起来活动,但它无法使这个世界更光明。认识疗法改变了人们看事情的方式,而这个新的、乐观的看世界的方式使病人自己动起来。
最重要的是,心理学家们发现认知疗法使病人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认知组的复发率比药物组的复发率低得多。
现在,心理学家们可以确定悲观者更容易抑郁。当然,悲观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基因、大灾难、荷尔蒙的改变都在增加人们得抑郁症的概率,但不可否认,悲观是得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假如你常常习惯对自己说:“所有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坏事注定跟我一辈子,”那你已经准备好得抑郁症了。心理学家把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
反刍者可以是乐观者,也可以是悲观者。
悲观的反刍者更容易抑郁,因为他们的信仰结构是悲观的,他们会一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糟糕。
悲观-反刍的联结是如何引发抑郁的呢?
1、悲观者受到无助感的威胁。
2、悲观者寻找威胁的来源时,总是找出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也就是说他们把威胁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无能,因此,他们预期自己的未来也是无助的,在其他情景下也是无助的,这种预期引发了抑郁症。
悲观者所做的预期常常会真的发生,而这种预期越常发生,也就越抑郁。
当人们沉浸在不幸的事件中会启动上述的循环,而反刍则加快这个循环。
因此,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悲观的反刍者最容易得抑郁症。
女人与男人谁更抑郁
心理学家们还证实女人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
理论一,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女性成为抑郁症的温床。
有人认为,现代生活对女性的高要求,女性不但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角色,还要扮演职业女性的角色,这额外的负担增加了女性的压力,而压力造成了女性的抑郁症。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一碰到事实就粉碎了。
有研究表示,职业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较少,家庭主妇反而更容易得抑郁症。
理论二,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
人们认为,由于社会长期的重男轻女思想,加上女性在职业价值的提现中更容易受到性别歧视,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悲观的解释风格。任何一个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都会制造抑郁症,所以女性更容易抑郁。
这个理论似乎也是真的,但也有漏洞。其中一个漏洞就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悲观。另一个漏洞则是,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女性会觉得她们的生活比男性更无法控制。
理论三,是关于反刍的。
有人说当灾难来临时女性总喜欢去想,而男性更容易去行动。比如,出现了生活变故,女性更容易纠结细节上的为什么,而男性则习惯通过喝酒、与人打架等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斯坦福大学的诺轮霍克斯曼教授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女人在抑郁时,试着分析自己的情绪,或者想去找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大多数男性却是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学生们则认为,女性习得较多的无助和悲观,加上女性更加容易反刍,沉溺在抑郁情绪中,使得这种情绪容易升级为抑郁症。
当我们不曾了解这些的时候,我们以为某人得了抑郁症只是因为遗传、性格孤僻、意外事件等等,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告诉我们,抑郁症就像有毒的植物,更容易在适宜的土壤里开花结果,进而释放毒素。
那么,我们是那个抑郁症适宜的土壤吗?
【生命终极,是在寻找与自己和谐相处之道。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玺雪文子,专注积极心理学、原生家庭、非暴力沟通、青少年成长,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希望助你早日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