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哲学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1、古代
  • 2、先秦
  • 3、汉—唐
  • 4、清
  • 5、近代

1、古代

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 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 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同性
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 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 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 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 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

3)迷狂的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 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 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

  • 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 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
  • 肉体的欲望或服从理性而成为 一种德性,或背离理性而造成邪恶
  • 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摄着身体
  • 理性对应于智慧, 激情对应于勇敢,欲望对应于节制。
  • 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 分工,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

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哲学王”作为知识和智慧的公共 导师,承担教育和指导武士阶层的职责
①无节制的自由,社会无序混 乱
②实行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不 按照理性而按照意见决策,造成处死苏格拉底那样的不公正的审判

实践科学包括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和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
①缺乏不但决定了运动的朝向, 而且是朝着这一方向运动的潜能
②潜在的现实化是暂时的,一个 潜在的形式被实现后,另一个潜在的 形式又出现,由此构成了运动的连续 性。

无知是真诚的态度,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 地位
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
他既不先预定 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地为之辩 护;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 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
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 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
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 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
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 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 产生新的生命

柏拉图哲学

从苏格拉底那里, 他学到了从研究心灵入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原则,学到了反对智者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诡辩的基本立场

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原 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 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可感的与理智的是两个分离的领域,信念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
a.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是 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却往往 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
b.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提到结 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这样一 些公理和定义,它们想当然地被当作 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哲学纯理智的思辨也摒除了数学尚保留的感性色彩

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就是统摄一切的原则——善,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 “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

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 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

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 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 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 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

《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 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
①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理性把 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的灵魂的最 高原则,它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理念相 通。
③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 向,欲望专指肉体欲望

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的忠实继承者,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 的真实性,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

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 无限的虚空中垂直下落
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 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 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 确性
a.自然的和必需的,如食欲的满 足
b.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如 性欲的满足
c.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力欲的满足

动态快乐:欲望的要求和满 足
静态快乐:痛苦的消除,如无 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被曲解具有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缺陷是它的个人主义倾向

哲学体系包括逻辑 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 基础,逻辑学是手段

  • 人介于神和动 物之间,他与神分享理智,与动物分享 灵魂
  • 宇宙的所有部分都受理性的秩序的支配,按 照节律做循环运动

人不能控制和改变他的命 运,但却可以控制他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导致消极无为的宿命论
a.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
b.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
c.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
d.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

芝诺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思想
①“世界城邦”的法律是自然显现在人心的普遍有效的“正当律”。
②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 所接受。

“太一”(to en/the One)是指 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人 的灵魂朝向本体或神的上升活动是摆 脱肉体的唯一途径,具有趋善避恶的 伦理价值
a.希腊哲学的纯理性思辨自身不 能克服内部争论和冲突
b.伦理化的哲学一旦不能满足民 众的道德追求,丧失了自身存在价 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被歪曲为 纵欲主义,唯物主义被庸俗化为物质利益至上,成为贵族和富人放纵无度 的享乐生活的辩解和安慰

基督教
  • 基督教能够与希腊哲学相结合 而形成基督教哲学,在于《圣经》与 希腊哲学的可比性
  •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并向 希腊化地区传播的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的人是保罗。

基督教以其素朴 的信仰取代繁芜的思辨和论辩,用新 的伦理化宗教的理想满足了人们的道 德追求, 宗教意识 由对彼岸的内在体验发展到对彼岸世 界恩赐的享受,最后过渡到对恩赐的感恩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万物是 凭着他造的,恩典和真理都由耶稣基督来的
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
a.遵循正统学说;
b.过圣洁生活;
c.被教会所册封;

①护教士的辩护主要针对罗马统 治者的政治迫害和思想偏见以及内部 异端这样两个目标
②承认希腊哲学家已经达到了人 类智慧的顶峰,但缺乏宗教信仰,企图依靠自己的智慧寻求知识,结果无不 走入迷途。

“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人 的心灵比作眼睛,理性比作视觉。
“认识的恶”:是指真理与谬 误、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秩序的颠 倒。认识的恶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理智 的不完善
“物理的恶”:是指事物的自然 属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如自然灾 害,人的生老病死造成的痛苦
“伦理的恶”: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 类意志的缺陷
原罪和恩典

人类意志的缺陷在于包含着作恶 的可能性,人的意志有行善或作恶的选择 自由,上帝并不干预人的选择,但对自 由选择的后果进行奖惩

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人的意 志才能摆脱原罪的奴役,做出善的选 择,恢复真正的自由。

  • 《旧约》描述的以色列 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新约》揭 示了圣史的最后目标,圣史结束于末日审判
  • 经院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 圣餐的酒和面包是由基督的血和肉体转变而来
  • 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学服务
  • 认为辩证法是依照逻辑规则独立运用理性的方法,它不依赖天启和信仰,运用辩证法的能力不是上帝赋予的

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 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 忽
认为观念 与存在是两个不同的序列,不能做出 从观念到存在的跳跃
“真理不会反对真理”是用来 调和辩证法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口 号
辩证法之所以能够被运用于神 学,原因在于信仰中有不确定之处,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 解释,而是探索、批判

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 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科学
b.正义是依理智认识的秩序而行 动
c.节制是理性对感情的压抑
d.坚韧是理性对感情的加强

  • 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
  • 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实验高于思辨 和学艺
  • 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从哲学和神学 的角度论证了人的崇高价值
  • 人文主 义者发现的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 和自由
  • 证明人比动物更高贵,因为上帝肉身化的形象是人
  • 人体的比例是万物的尺 度,人体的构造是小宇宙
  • 15世纪意大利崇尚古代文化,恢 复以古典拉丁文为主的人文学科,培养目标是个人的表达能力 和文化修养、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 人文主义者追求语言典雅、流 畅,刻意摹仿古罗马雄辩家的风格
  • 灵魂占据着联系精神世界(太一、心灵)和物 质世界(形式、形体)的中介位置
  • 造物主在完成创世活动之后, 决定再创造一个能够景仰他的杰作的 伟大而美观的存在者,这就是人
  • 蒙田认为人自诩的优越 性造成了人性中骄横自负方面的膨 胀,不满意把人置于宇宙中心或把人 看作“小宇宙”的观点
  • 达·芬奇在艺术诸形式之中,最推崇绘 画,和谐的数学比例关系使得自然成为完善和神圣的

文艺复兴时期盛行占星术、巫 术、魔术、炼金术、通灵术,这些在当 时被称为“奇异科学”,之所以被当 作科学,是因为它们以实用为目的, 要求可感的经验证据和检验,在原则 上符合经验科学的一般标准。

认为真正有 用的科学是能够控制自然物的魔术, 而不是思辨的自然哲学。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标志着自 然科学的诞生,但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处在萌芽状态。
①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②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③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 性
④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 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学说
a.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 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 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 标
b.经验论者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 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

唯物论把人的精神活动归结为 感官活动,并最终还原为机械运动, 得出了“人是机器”、“心灵是物质”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结论。
笛卡儿的形而上学体系

  •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 霍布斯建 立了近代第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
  • 休谟建立“人性科学”

近代哲学家不仅仅追求个人好奇心的满足,除了追求纯粹的智 慧,他们还积极谋求经世济用的智 慧,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1)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和中世纪 哲学的思辨精神,但同时也表现了前 人所没有的实践精神。
(2)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出于他 们各自的原则,把培根和霍布斯与笛 卡儿并列为近代哲学创始人。

①笛卡儿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 决哲学问题,
②培根是经验归纳法的创始人
③霍布斯的哲学则集中地反映了 机械论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不确定性

  • 培根对旧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 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并为经院哲学所继承的传统科学观和逻辑体系的 批判
  • 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的种种缺 陷的要害在于没有实用性,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 谈、争辩、宣传、个人名利和个人思辨
  • 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以人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 立态度和客观性,因而导致主观与客 观相混淆的错误
  • 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 式、成见等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偏 隘性
  • 语言的混乱又会产生思想 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

“诡辩派”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 为代表。从较少事实取出较多的事 实,以偏概全,从个别推导一般,强迫 让一切事实符合个别原理

“经验派”建立在少数狭隘和暖昧 实验之上,这种理论似乎具有实验证 据,但这些证据是不可置信的、徒然 的,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危险性

“经院派”从信仰和幻想出发,把自 然科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建构荒诞 的自然哲学体系。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 性和自然理性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 质,它取代了中世纪流行的“君权神 授”的信仰

笛卡尔

打击策略是怀 疑的方法,凡是不能通过怀疑的推敲 的原则,都要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 外
被怀疑的观念包括:周围世界、 我的身体和数学的观念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全部哲学 的出发点

斯宾诺莎

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 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 的程度为止。
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这样的 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求诸自己 的。
爱是伴随着完满性增加的原因的观念 而产生的快乐,恨是伴随着完满性减 少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痛苦
笛卡儿的学说通 过斯宾诺莎走向无神论,仅仅把 恶的起源归结为认识的缺陷

莱布尼茨

和牛顿同是微积分的创 始人,认为逻辑规律是世界 的根本规律
定理的形式把哲学范畴 组织成一个抽象的呆板的思辨体系

洛克

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 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 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 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
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 但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 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 的主动性。
洛克说直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直觉知识 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明确性。
数学、伦理学运用演绎推理,实在知识运用经 验归纳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
在社会契约论的 基础上,洛克提出了“三权分立”、 “宗教宽容”的思想,目的是为了防止 专制,保障人民的自由权

贝克莱
  • 集中攻击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意识之外,同时论证精神实体乃至上帝存在的必要性。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习惯性的联想
  • 比例关系的想象
  • 如果符号与被引发的观念之间的 联系是人工建立的,那么这种符号就 是人工符号,例如,语言就是人工符 号
  • 秩序和规律的 观念不可能是个别心灵产生的结果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是违背常识 之理,对物质实体的否定违背唯物论 的哲学之理,他的空间观违背科学之 理,但对精神实体的肯定却是顺应宗 教信仰之理的

休谟
  • 休谟的怀疑论是满足个人的 好奇心的思辨,使他感到精神上的愉快,这是他研究哲学的初衷
  • 他的怀疑局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相信健全的常识。
苏格兰常识哲学
  • 常识原则是知觉所具有的原初 的、基本的判断,是自然赋予人类理解的要素,是理性活动的基础
  • 常识原则包括逻辑律和数学公 理,还包括首要的道德原则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自然法派生 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自然法是决定成文法 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最终依据,但不同 的民族根据自然法决定他们的政治和 法律制度时,受到包括地理环境在内 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伏尔泰

从牛顿物理学中找到上帝 存在的充分理由
①宇宙的运转必须有一个最初的 推动者
②物质的存在也证明了造物主的 存在
③没有证据表明上帝不把思维也 置入物质之中

假设

①上帝只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 自然规律的制定者,他在创世之后, 便不再干预
②上帝的存在不仅对于理性是必 然的,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卢梭

著有《社 会契约论》、《爱弥尔》、《论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 和社会状态,他认为人生而自 由,只是在进入社会之后才逐渐失去 自由,社会不平等伴随着文明进程而 出现和发展。

自然状态的人具有的自我保存 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 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 力

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抗的自 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 出他的精神的灵性”。

社会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 加深。文明经历三个阶段:
①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②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 家政权
③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 他的性善论是一种良心论 具有趋利避害、向善背恶的天然倾向。
百科全书派
  • 启蒙时期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 者

人是机器
①世界万物形态不同,但却是由 同样的材料构成的。
②精神具有生理基础,把心灵的 运动还原为机器的运动。
③从人的生理特征出发,说明了 思维器官——大脑的物质性。
④人的良知也可以用身体的机械 作用来说明。

  • 机械唯物主义把高级的意识活动还原为低级的 机械活动
  • 机械论用外力的推动来解释 物质的运动,狄德罗却认为物质自身 能够运动。
  • 人的生命活动完 全受生理规则支配,人没有意志自 由,因为他不能脱离自然规则。
  • 人的善恶是外部环 境造成的,人的本性无善恶。
  • 宗教的根源是对自然的无知以及 由此产生的恐惧。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 命”。
  •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 合法的
  • 形而上学具有独断性,缺乏普遍性和必然 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
  • 超验则是完全与经验无关的、 不可知的领域
  •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全面 系统而犀利深刻,但他的本意是恢复 形而上学的权威,重建科学的形而上 学

为了说明理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建设性作用,康德区分了理性的 “超验的使用”和“导向的使用”。
①理论理性如果脱离经验,则对 知识毫无用途
②实践理性如果不能摆脱感性经 验,也将对实践毫无用途

第一批判题为“纯粹理 性批判”,其意义实际上是对纯粹的理 论理性的批判
第二批判题为“实践 理性批判”,实际上是针对不纯粹的实 践理性的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集中体现 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精 神,他不但是终生在书斋里格物穷理 的集大成的学者,而且是站在时代前 列的进步思想家。

  • 费希特:“自我设定自身”被转化为实 践自我的“冲动”产生“渴望”的内 驱力;
  • 谢林:运用概念的、理性的形式 把握和建构自然
  •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 全面的哲学体系
  • 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 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

真理是全体: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 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 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 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 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 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 个环节。

哲学前提的直观性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哲学家们都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 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 真理性。

矛盾是“推动 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 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 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事物,没有一 个能够坚持不动”

获得具体规定性的“扬 弃”:扬弃否定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 同时保留其积极因素,因而是推动事 物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转折 点
辩证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

《精神现象学》堪称为黑格尔体系 的起源和萌芽:该书通过追索呈现在 意识中的一系列经验形态,展示“意 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 史”,经历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 精神等阶段,最后到达绝对知识

费尔巴哈、克罗齐
  • 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
  • 经济学是关于价值的学说,这不 仅指经济学讨论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而且指作为实践的目标和导向

伦理学是关于最高的价值——善 和自由的学说。一切道德责任感最后 都集中于人和宇宙的和谐感,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境界相像
在认识论领域,他反对经验论 从个别到全部的归纳法,批判混淆逻 辑与心理学的心理主义

在伦理学领域,他反对情感主 义、功利主义,指出不能把变动不居 的、不确定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他 把自我实现、服务社会整体的理性追 求作为道德目标,提出了完善主义的伦理学

  •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它们通过凝聚和稀释转化成万物
  •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 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 父”的说法
  • 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 比作他母亲的助产术
  •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 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 的理念组成的可知领域
  • 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由保卫 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政治等级组 成,与这三个政治等级相对应的是三 种德性,它们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
  • 《形而上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 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才是真 正的哲学
  • 托马斯·阿奎纳把德性分为 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其中,基本德性有谨慎;正义;节制;坚韧,神学德性有信;望;爱
  •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
  •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根据观念清晰的程 度把知识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由 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推理知识;直观 知识

  • 为了反对“天赋观念”论, 洛克提出了自己的:“白板”说
  • 洛克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
  • 卢梭政治哲学的基础是 :性善论
  • 爱尔维修在解决如何把个人 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问题的时 候,提出了:环境决定论
  • 康德认为有三种形式的判 断,它们分别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分析判 断;后天综合判断
  • 康德认为与理性相对的逻辑 形式是推理,因此他认为理念有3个,灵魂;世界;上帝

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
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 定为真的东西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 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 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 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 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 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2、先秦

绪论
一、萌芽

1.劳动创造人类
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 入奴隶制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2.唯心主义萌芽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 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 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 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 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 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 幻想观念的一部分。灵魂不死的观念 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 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 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 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 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 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 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

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
原始社会共同 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 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 立。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 阶级社会。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 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
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 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 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 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周 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 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 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 是得之于“天命”的,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 早期宗教。奴隶主贵族 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 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 争、耕作和贡纳财物。西周统治者用 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作为补充,以说明 “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 迷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奴隶主统治 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 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 从于“天命”的安排。

  • 4.奴隶制社会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三、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 过渡时期,旧奴隶 制生产关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

2.封建地主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 矛盾激化

3.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哲学发展:新兴地主阶级 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 科学的成就,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 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 评,掀起一股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

(1)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 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 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学术流派儒家;
(2)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 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 道家学派;
(3)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 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 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4)古代 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所著的《孙 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 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 事辩证法思想。

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 变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复杂。
(2)“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知识分子阶层的活跃,围绕着新旧生产 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 以及通过什么办法来建立封建制等问 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 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 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

(3)自然科学发展迅猛
①天文学上有甘德的《天文星 占》,石申的《天文》,后世合称《甘 石星经》,记录了星象的方位,是当时 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①医学上的成就也很突出,重视 全面诊断,提倡预防、养生之法。名医 扁鹊根据病人的气色、声音、形貌诊 断病症。此外,战国末出现的《吕氏春 秋》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战国时有关天 文、历法、农业、物理等方面的自然科 学成就。

(4)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流 派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代表 这主要是部分自由民因军功获得 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 那部分地主阶级的代表,这一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后期墨 家、荀况、韩非等。
②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 这主要是旧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 的那部分地主,他们在政治上主张用 “仁义”等说教来感化奴隶主,笼络劳 动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使 用暴力。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孟轲
③荀况是先秦哲学的总结 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 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 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1.礼乐也成了为这种等级 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2.“政权神授”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我国 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 柱之一。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 阴、阳两爻的变化,即“物极必反” 的思想
2.春秋时期政治家的朴素辩证法 思想因素

三、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1.五行说:构成万物的五种元 素
2.阴阳说:周人用两种 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 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认为阴阳 二气相互协调就会风调雨顺,否则就 会发生灾难。
3.天道说:范蠡对“天道”做了 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解释
(1)“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 可强成。”即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 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否 则,“强索者不祥”,盲动就会失败。
(2)天时和人事的条件都具备了,事情才 能获得成功。
(3)必须及时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四、无神论观念的兴起:将人从“天”“神”权威下解放出 来

孔子
一、正名思想

“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 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 制。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学思想

1.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2.统治者的“仁”
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 不会招到侮辱;
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 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
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 才愿意为你任用;
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 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
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 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3.仁的特点
自觉性
仁是一个人的 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三、认识论思想

1.孔子的先验论: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
2.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提出了每个人都天生具有 仁、义、礼、智萌芽的人性论,并且还 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3.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
(1) 学习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 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反对缺乏事实根据的 道听途说;
(2)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 的途径也要多样化;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与思 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张多用 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中庸之道

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 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五、天命论

1)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 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
2)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 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把天 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 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
3)对于鬼神的存在上,孔子采取一 种两可的态度,既不议论鬼神又不否 定鬼神的存在。

孟子
一、“仁政”学说

井田制:针对当时 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 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 “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

德治:“以力服人 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是公开地反 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二、“性善”论

四心说:人 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即仁、义、 礼、智,都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是孟子说明天赋 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修养论: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集合(积累)起来的、充塞天 地之间的、有巨大力量的、神秘的 “浩然之气”,“反身而 诚,乐莫大焉”

三、“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 1.求知识、才能只要把放弃掉的天 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不必去实践、 去学习能够做到 “尽心”,“诚其身”,也就可以达到“万 物皆备于我矣”
  • 2.生来就决定的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的等级关系,正是社会分工的 结果
  • 3.“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 先觉的人去开导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荀 子

政治观:“圣人”,就是社会治乱 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 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 范

“性恶”论:礼义与法制等制 度和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才需要圣人、君主对 臣民的教化,需要礼义等制度和道德 规范去引导人们

自然观

荀子批判传统的“天命”决定人 事、“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指 出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人事的 变化。

荀子反对把那些自然界特殊现象 看成是“天”的有意识的活动,是 “天”对人事的干预等“天命论”思 想,而把它看成是自然界天地、阴阳等 本身变化的结果。他有力地批判了孔 子、孟子等所宣扬的“死生有命,富贵 在天”的天命决定论,同时也批判了老 庄消极无为的神秘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 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人 只要按照这些规律去行动,就可以管 理天地、支配万物。相反,违背这些规 律去行动,则将是“大凶”。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名词或概念(“名”)是用来说明 客观事物(“实”)的,如果名实不符,那么思想也无法 明确表达,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

荀子认为诡辩论的根 本错误是在于颠倒名实关系,只重视 概念的抽象逻辑推理,而看不到客观 事物的实在性,不知道用客观事物来 验证概念、推理是否符合事实。

老子

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社会之所 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 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 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2.“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1.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 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 状态。
然后分化为 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 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 万物来。
2.“道”之形:无形无体,恍忽幽深不可名状
3.“道”之性: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作为宇宙的本原、 万物的始基

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道”之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老子辩证法的局限性:老子离开对立转化 的条件性,笼统地认为凡事要从反面 着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四、神秘主义认识论
1.“玄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 天道。即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 观。
2.“玄同”:闭目塞听,消除事物的锋芒和纷 杂,混和事物的光彩和形迹,去掉事物 各自具体的特殊性,使它们都合同于 抽象的“一”,也即“道”。
3.否定知识
老子对知识采取一种否定的态 度,他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 忧”。
他是把知识看成人精神上的一种 负担,造成社会纷争的原因之一。

庄子
一、逍遥游的人生观

1.庄子的自由观
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 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 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 由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 受两方面制约:一是受外界物质条件 的束缚,即“有待”;二是受自身肉体 的束缚,即“有己”。
真正的自由是一 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 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 这叫做“无待”。

2.“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 一切,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 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 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恢复了人的“天然”本性。

3.基于虚无主义人生观的批判: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 人的,仁义和是非是加在人身上的刑 罚。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统治者 用仁义等道德说教欺骗人民,掩盖其 剥削、压迫的虚伪性。

二、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庄子对老 子的某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加以夸大, 发展了老子“玄同”的思想,根本取消 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 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

  • 究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人是否 可能有认识,都是值得怀疑的。
三、“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 庄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神秘主义 的精神实体“道”。“道”在天地之前, 自古以来就独立自存的。
  • 它是无形无 为,这样神秘的 “道”既不能用感性来觉察它,也无法 用理性认识来把握它,而只能靠主观 直觉去体会它的存在。

易传
《周易》是周代人问吉凶的卜筮 之书。
《经》,大体记载周人 卜筮的卦辞、爻辞
《传》,记载后人对《经》文的解释, 和阐发《经》的基本思想

体系

1.朴素的辩证法
一阴一阳 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2.八卦
“圣人”设立八卦,观察卦象,使人 们与神秘的“天”沟通起来。八卦是 从观察事物、模仿事物中创造出来 的,但它把这些观察都看做是对天地 隐秘细微的道理和变化的探求
结果是把世界变化的情况归结为一个神 秘的八卦体系

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兼爱”:政治上的“交相恶” 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 害
“非攻”:从事侵略战 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
“尚贤”:对于有才能的人, 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 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 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 族,也不应任用。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节葬”: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
“非乐”:“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总:墨子主张兼相 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 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希望为劳动小生产者取得 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保护其经济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也是一种“人类之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大动乱的 时代,起着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二、经验论的认识论

“三表”法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 非的标准。
(2)“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3)“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 姓人民之利”,即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 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墨子与孔子认识论的差异:孔子肯定有些人“生而知 之”,这种人就是圣人,圣人天生具有 与众不同的神奇视听能力;墨子则肯 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贤良 圣智起着决定的作用。

三、宗教思想

主张天是有意志的,鬼神能协助主宰一 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希望上 天能限制贵族的特权

孙 武
  • 一、反对轻率的用兵,主张要在 战争前充分考察和估计用兵的利害

二、“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 己”
1.无神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靠人调查研究,弄清敌我 双方的真实情况;决不能靠祈求和相 信鬼神,也不能依靠占卜和星象。
2.“知彼知己”:可以主 动创造对己有利对敌不利的形势

三、军事辩证法思想
1.道(政治条件)、天(天 时)、地(地利)、将(将帅)、法(各 种制度规定)五个方面,从敌我双方 做详尽的了解和分析。
2.注意矛盾的相互转化
可以从有利的方面提高信心, 从危害的方面采取预防措施。他强调 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特点指导战争,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提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 条件促使矛盾转化以打败敌人。

商鞅

1)政治上,取消了奴隶制世卿 世禄制度;
2)经济上,“开阡陌封疆,而赋 税平”,鼓励积极开垦荒地,扩大可耕 种土地面积,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 卖的合法性;
3)国家行政组织上,设立郡 县,君主集权,严刑峻法,把权力都集 中到封建的中央政府手中;

4)赏罚制度上,积极提倡 “农”(“耕”)和“战”,规定了“重 农”和“军功”的政策,有“军功”者,可以“受上爵”,努力从事农业生 产,获得较多粮食、布匹者,可以“复 其身”,即免除其各种徭役;
推翻奴隶制的颇为激进的变革措施, 同样也遭到了地主阶级内部改良派的 思想代表孟子等的反对。

韩 非

法、术、势
①“法”,即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 令、制度;
②“术”,即统治者任免、考察、 生杀官吏的权术;
③“势”,即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 掌握的权力。


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 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关 系。
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决定 于对自己有没有“利”,根本无所谓天 赋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
韩非 从“利”的观点出发,根本反对用仁、 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严 刑”“重罚”来治国。
批判孟子的“仁政”说,韩非通过概括古今的不同, 坚定反对循古守旧,主张根据当今时 代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 施。
反对离开客观事物规律冥思苦想的唯心 主义认识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 “前识”论

管子

一、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顺乎人的情欲并 用来表明等级身份差别的就是礼。
法是人们共同 遵守而带有强制性的东西,并通过刑 罚来统一人们的言行。

二、“精气”说
精神、智慧是“道”或“精气” 构成的。
“精气”与形体沟通就产生 人,然后有思想,有知识。
保留了精神不灭的神秘主 义,而且导致了“形”“神”二元论。
这些错误是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所 造成的。

三、“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1.名与实的关系——“名当”:人只是根据事物固有的不同属 性,加以分类,给予名称
2.认识主体的分类:认识主体,分成思维器官 (“心”)和感觉器官(“耳、目”等九 窍)两类,认为“心”是统率

3.“心”修养的主要内容
①要“正”,即不偏不倚,对万物 一律看待,没有偏好,没有主观成见;
②要专心一意地集中在一个事物 上,“静”,即不要在事物到来之前就 急躁妄动,而要“无为”“寡欲”,安静 地等待外物自己来,然后与物相感 应。“心”是统制感官的“君” 位,如果一急躁妄动,就失去了它应处 的地位。

公孙龙
  • 片面夸大了事物的差 别,把具体事物各属性之间的联系绝 对割裂开来,思想最终陷于形而上学诡辩 论。
  • 反对孟子唯心主义的天赋“性善” 论
  • “性”是生来 具有的一种生理本能,“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后期墨家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 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 论倾向和错误

3、汉—唐

绪 论

受剥削的农民对地主具 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掌握大量劳动力,农民起义的锋芒在于打击封 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以鼓吹“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目的论为核心的 今文经学,成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 方意识形态。

魏晋时期,经过汉末农民大 起义的打击,新起的门阀世族大肆宣 扬起虚无主义和愚民哲学,建立了唯 心主义的玄学体系,为士族的腐朽生活作辩护。

庶族地主阶层在 反对强宗豪族和门阀世族的斗争中, 在哲学上举起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 旗帜,同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 ——封建神学和唯心主义展开了斗争。

(1)汉代出现了宣扬“天人感 应”目的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董仲 舒,大肆鼓吹天命论先验论和“天不 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为皇权和豪族的特权作辩护。
(2)魏晋时期出现了唯心主义玄 学家王弼和郭象,他们抛弃汉代形成 的神学唯心主义的形式,鼓吹带有思 辨性的唯心主义玄学,为门阀世族的 专政作辩护。

汉初

黄老之学: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即对 于地主阶级的活动和自耕农民的生产 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由其自然发 展,这在当时对于受到战争破坏的封 建经济的恢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陆贾:《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 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 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 发,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求长生不死 的神仙思想和宗教迷信。

贾谊:深刻考察了人民推翻秦 朝统治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认 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以“礼义”治民,可以达到“民和亲” 的效果;以“刑罚”治民,就会发生 “民怨背”的危险

扬雄:最高范畴是“玄”
(1)以天文历法为根据的世界图 式
(2)以“九”为基数的理论框架

桓谭的形神论
批判了精神 不死的迷信思想
他“以烛火喻形 神”,认为形好比烛,神好比火,烛尽 火灭,形毙神亡,没有独立存在的精 神,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易纬
四方中每一方有星宿七, 共二十八宿。
一年之中, 阴阳之气在四正四维及中央共九宫中 运行,有消(衰微)和息(盛长)的过 程。
易纬中的象数之学,以象和数作 为宇宙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源。这种神 秘主义的思想体系与古希腊毕达哥拉 斯学派有相似的地方。
混沌状态 分裂以后,就生成日、月、星三光和 金、木、水、火、土五行。

董仲舒
一、“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天”是最尊贵 的、至高无上的,君主“受命于天”, 因此他的意志也就是绝对的。
要 保持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 的思想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 想。
将孔子神化,孔子 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 的意义。
从此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 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儒家思想也 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派的正统地 位。

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 关于“阴阳”,“阳气仁而阴气 戾”,这实质上是把阴阳二气伦理化 了。君、父、夫永远应该处于统治的地 位,而臣、子、妻则永远应处于被统治 的地位,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就像阴阳 的关系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2 在当时科学所能 达到的水平,已经知道在声音之间有 “共鸣”或“共振”的现象;在医学上 也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在农学中看到了天象的变化和作物生长 之间的关系等等。董仲舒利用并曲解 了这些现象,创造出“天人感应”理 论,统治者如果违反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 现象加以警告,使其觉悟

3 “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就是封建社会的根本法 则,它总结了封建的道德、政治、教 化、习俗等等。董仲舒把这个“道” 和神秘的“天”结合起来,扩充为整个 宇宙的根本规律,得出了唯心主义形 而上学体系。

4 董仲舒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 心主义历史观
5 三纲五常
①“三纲”,即“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即仁、义、礼、智、 信。

王充

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 动变化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与天 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
人有精神是因为 人禀受了“精气”,精气是物质性的, 精气在人的身体内犹如粟米在囊橐 (口袋)中。

  • 精气必须依赖人的身体发 生作用,离开人的身体,精气也就散亡 了,就没有什么精神活动了。
  • 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圣人,指出圣人 不与客观外界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也是不能获得知识的
  • 他忽视理性思 维推理预见的作用
  • 认为人生之初所禀 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 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
  • 王充实际上是把偶然性夸大为必 然性了,其结果是教人放弃斗争,完全 听从命运的安排。
王 弼
  • “名教”本于“无为”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 “无”生“有”
  • “一”即“无”
  •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 “亦动亦静”
  • “得意在忘象”

魏晋时期,玄学在方法论上宣扬 “辩名析理”,即从分析抽象的概念和 义理出发,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

王弼 在解释孔丘“吾道一以贯之”时说, 要得到统率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 就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

王弼看到了语言、物象和义理三 者的差别,有其合理性。但他把这种差 别夸大了,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其结果是抛弃现象去认识本质,排斥 感觉经验与实践,把对事物规律性的 认识,看成是头脑自生的东西。

王弼把圣人抬 高到和“道”一样的地位,把“圣人” 神化为真理的化身,这样又导出了他 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天才论。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在 王弼看来,道是万物的宗主,而君主或 圣人又能体道,所以能够成为万民的 主宰,这种上下尊卑的统治与服从是合乎“道”的

门阀士族 生活极其奢侈、腐化,但又标榜崇尚虚 无,无欲无为,西晋时期,玄学贵无论 的流弊凸显,造成了不务政事、不遵礼 教的社会风气

郭 象
  • “独生而无所资借”: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 关系和因果关系

“独化于玄冥之境”:“玄冥”原是用 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 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 境界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是以 “新”代“故”的“日新”过程,而且 这种“日新”过程是没有主使者的。

“冥然自合”认识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郭象鼓吹安命论,完全 是一种愚民的理论,其目的是要人们 陶醉在自我的本分之中,从而使贤愚 贵贱,君臣上下的封建等级统治地位 得到巩固。

佛教
  •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它把现实生活看做是一切 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 “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 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 (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 不灭论

“本无”论: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 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 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而要 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 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 “本无”的。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 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涅槃”:佛教所宣传的一种绝对安静、无思无念的最高神秘精神状态
论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 一致性

佛教用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 教说教来为社会十分不平等的贫富贵 贱现象的合理性作论证,宣扬一个人 现世或下世的贫富贵贱,都是他自身 前世或现世为善作恶的结果。

佛教认为这些具体的客观 存在都不过是虚假的幻象,执著于对 这些幻象的认识而得到的知识,是一 种产生种种烦恼的“惑智”。
(1)神是非物质的不灭的东西
(2)以薪火之喻论神不灭
这种方法是打坐静虑,使心中 任何念头都不发作,最后进入一种绝 对虚静的境界。

  • 佛教认为,达到这种精 神境界,死后便能超脱生死轮回,进入 涅槃寂静的世界。
  • 佛教大小乘都讲禅 定,都注重“渐修”,即不断修炼甚至 累世修行。
  • “自心”不觉悟,即使终日念经、拜 佛、坐禅、布施也是凡人。

慧能所创建的南派禅宗与 此不同,它不追求烦琐的宗教仪式, 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主张念 经拜佛,不立文字,甚至不讲坐禅, 主张专靠精神的领悟把握佛教义理, 提倡“顿悟”成佛说。

范 缜

王公贵族、门阀 士族几乎无不信仰佛教,佛教徒中的 上层僧侣也与统治者上层结合起来, 出入宫廷,直接参与政治统治。

这些寺院、僧侣 不仅耗费大量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 而且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同时由 于僧侣人数增多,僧侣可以免税、免 役,致使“天下户口几亡其半”,一般 劳动人民纳税、服劳役的负担大大加 重。

这些农民 起义和下层僧侣的起义不仅打击了世 俗大地主的统治,而且也有力地打击 了佛教神学的神圣权威。

“神灭论”
理论先驱:在他以前,已有许多无神 论思想家对佛教宣扬的轮回、报应等 理论进行了批判。
即形是实体,是神的主体,而神 只是形的作用,由形派生出来的,所以 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精神现象(“有知”)只是人之质所具有 的特定属性

缺陷
他错误地把“心”脏当作思维器官,也未能 科学地阐明思维活动与感觉之间的关 系。
在阶级社会 中,贫富贵贱的差别主要是由阶级压 迫、剥削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道教
  •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是 从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和战国秦汉以 来的神仙方术等发展而来的一种宗 教。
  • 其时在社会上有两 大道教组织:一为于吉、张角所创立的 “太平道”,一为张陵所创立的“五斗 米道”(又称为天师道)。
  • 他们尊老子 为教主,奉《道德经》为经典,把老子 道家思想改变成为道教的理论依据,
  • 其宗教活动的内容,还只是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在民间流行的 “阴阳五行”“符水咒说”“鬼神崇拜” 等迷信活动的杂凑而已。
  •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死而成神仙。
  • 道教把“道”作为其最 高的最根本的信仰,把“道”看做是超时空的先天地万物的宗祖。
  • 为适应宗 教信仰的需要,道教还把“道”人格化 为“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 宝天尊”“道德天尊”。
葛洪
  • 至上神
  • 守一存真,乃得通神
  • 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学家, 提倡服食丹药寻求长生成为神仙
陶弘景
  • 在道教史上影响很大,是 茅山宗的开创者
  • 隋唐“一念三千”,一念即一念心,三千 即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他按照儒家所 倡导的世俗社会的等级秩序,建构了 一套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把道教所 信仰的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共分 了七个等级,从而构成了一个等级分 明的神仙谱系,实现了道教史上的一 个创举。

司马承祯:认为“道”是一种神妙 莫测的东西,人如果能得到它,就可以 长生不死。人要得到“道”,关键在于 “修心”,而“修心”的关键又在于“主静去欲”

韩愈

抨击了佛道二教所宣扬的宗 教迷信思想,他指出道教所宣扬的 “神仙不死之道”和佛教所宣扬的因果 报应论,都是虚构的东西。

“圣人者寂然不动”,即“心”不受 外物和情欲的诱惑,始终保持“清 明”的境地。

4、清

戴震:痛切地揭露了理欲之辨对于 人民的严重危害。他认为礼教的残酷 超过了严刑峻法,理成为有权位者压 制人民、杀害人民的工具,“以理杀 人”比“以法杀人”更严重

罗钦顺:对禅宗的顿悟学说加以抨 击。指责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 闭目塞听、摒弃一切感觉与思虑,希求 其顿悟的大觉,其实是一无所知

批评禅宗的谬妄说:禅宗 专讲机锋,自谓明心见性,不过自欺欺 人而已,并没有理解内外、绝对相对的 统一关系

李 贽

“德礼 刑政”都是束缚人民的工具而已,德礼 (即道德与礼教)是钳制人民思想的, 政刑(即政治与法律)是束缚人民手 足的,都扰害人民而使人民不得其 所,是社会动乱和人民痛苦的根源。李 贽这些言论是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德 治礼教的抗议。

批判封建礼教强调的夫权和 重男轻女思想,认为男女在才智上是 平等的,他同情寡妇再嫁。

揭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 假道学的虚伪,他尖锐地指出假道学 家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 把私心看做人类的本性,甚至肯定了贪欲和权势欲,认为都 应该予以满足。

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宣扬“童心”,认为童心是“真 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而一切“闻见道理”都是童心的 障碍
王夫之:耳目的作用是察声 辨色,但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 心的作用是思维,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陆九渊

认为判断人才应该以能不能解 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王者照道德原则办事,霸者则图谋 个人私利,对于 当时道学唯心主义的空谈与玄想进行 了尖锐批判

陈亮与叶适

“中庸”的最高标准,这就 是对立面的折衷与均衡,是一种调和 论
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 指出“见闻”是学问的基础,见指直接 经验,闻指从别人听来的间接经验, 只有详细考察天下的事物才能正确认 识的义理。

王守仁

“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完全否认客观规律是不 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观点。事物的 存在完全依靠人的知觉意念。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他宣扬人人都天生具有以封 建道德为内容的“良知”,以灵活的良 知来代替程朱学派的呆板烦琐的教 条,提供了一种易于实践的学说。

5、近代
章炳麟

来于人的“所知障”,即对自 然现象的规律尚不理解,以为在自然 界之上有一个实体支配自然现象的变化;

来于人的“烦恼障”,即为饥 寒苦疾所迫,感到死亡无日,以为有一 神秘的东西支配自己的命运,祈求从 它那里得到幸福。

黄宗羲
  •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严复

近代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体, 以民主为用”,打破了森严的等级制 度,扫除了忌讳的思想隔阂,人人可以 有言论自由,上下的地位相差不过于 悬殊,上下的利害易于相通,重视言行 信用,因而比较容易同心协力,使国家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的自由本来是天所赋 予,生来具有,现在却被统治的专制君 主所窃据,使人民毫无独立自主的权 利,这就是“大盗窃国”

通过翻译赫 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 论思想,批判 了封建顽固派昧于世界形势、盲目自 大、因循保守的思想。

龚自珍、魏源

因考证之学无力应付时代问题, 于是龚自珍、魏源等人力倡“经世致 用”,对于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宣 扬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深恶痛绝

章太炎

作为一代国学大 师,于传统学术造诣甚高,但又能超越 传统学术的束缚。他主张以国粹来激 励爱国热情,但反对康有为提倡的孔 教主张;他反对欧化主义,却又主张向 西方学习

预示一个大的社会危机即将爆发,打 击了当时粉饰太平的封建当权派

他所说的“平 均”实际上是贫富调和,即让那些豪强 大地主捐出一些财物来周济贫困的农 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使整个地主阶级 避免再受农民革命风暴的打击。

康有为

大同学说,实际上反映 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的压迫下渴望获得自由平等的愿 望,是对封建传统教义的打击
只承认循序渐进而反对革命的 飞跃和突变。

谭嗣同
  • 君主好比大家推选出来管理 财务的办事员,不称职就应该把他废 掉。

批判了“忠、孝、节、义”等封建旧道 德,认为“三纲”是封建帝王用来奴役 人民的枷锁,是“独夫民贼”制定“一 切刑律制度”的准则,它不仅迫害了人 的身体,而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