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1世纪后,很多港片老影迷都会有这样一番感慨:香港电影越来越差!
理由是每年产出的港片,很大程度上没有90年代以前的老港片味道了,
以此得出:港片变差,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
先表明我的观点,电影经典与否,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感受,以主观感受判断港影没落有点唯心主义!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港影没落的说法。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当初立此Flag的人坟头草都已经2m了,港影还活跃在电影舞台!
人家不仅活得好好的,人家还能得奖——2010年,罗启锐执导的电影《岁月神偷》获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奖;
2011年叶德娴凭着主演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桃姐》,获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或许10年20年后,我们开始回顾港影黄金时代,再回头看港影变差的“印象”,其实是我们对港影转型期的“迷茫与不解”。
我认为港影质量并非变差,而是走上了新型创意之路。当然了,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谈现象不谈原因,我们先看港影的时代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香港特区与中国台湾省、新加坡和韩国,同时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香港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依据得天独厚的国际地位和亚洲各国电影工业的匮乏,香港文化伴随着高速蓬勃的经济发展起来。
电影艺术作为最新潮的文化产品,成为香港主打文化产品之一,香港电影正式进入诸神辉煌的“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启示录
初登“光明顶”
这一时期,众多电影制片公司(邵氏兄弟,嘉禾,英皇,银河映像,东方,寰宇,寰亚等)建立制片厂。
一些优秀制片人,导演,编剧等人才也纷纷涌入香港,使得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与制片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香港电影行业,得以迅速将30-40年代的“草台班子”提升为高标准制片。
率先在东亚地区,将剧本—演员—导演—摄制—营销—放映—颁奖等环节统筹整合,形成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
也是在60-90年代时期,香港佳才频出:
张活游,张瑛,吕奇,许冠文,许冠杰,吴宇森,谭家明,章国明,方育平,徐克,王家卫,关锦鹏,杜琪峰,王晶,周星驰,刘镇伟,唐季礼,李安,陈可辛……
有些导演更是凭借突出的风格一路从香港火到大陆:
王家卫(《春光乍泄》,《花样年华》,《阿飞正传》),凭借作品中强烈的个人风格,譬如考究的画面,迷离的情节和独树一帜的经典台词,在香港电影中居于首位。
关锦鹏(《胭脂扣》,《阮玲玉》,《蓝宇》)以细腻含蓄的镜头语言,怀旧的电影色彩,讲述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
徐克(《新蜀山剑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人送外号“徐老怪”,他敢于突破现实世界的桎梏,把镜头对准虚无缥缈的神仙侠客,给我等凡夫俗子展示快意恩仇的江湖仙侠世界。
周星驰(《少林足球》,《食神》,《功夫》,《长江7号》),以讽刺现实,暗喻谩骂的无厘头喜剧,在香港电影市场开出“周氏”新喜剧,时至今日我们都要称呼一句“星爷”。
电影的爆火也意味着电影演员的迅速蹿红:
60年代,陈思思,陈宝珠、石慧、狄波拉、萧芳芳、其中夏梦更是唯一一位可与奥黛丽·赫本一较高下的女明星。
70年代 汪明荃、杨盼盼、欧阳佩珊、李小龙、沈殿霞、冯宝宝、成龙、林青霞、黄杏秀、陈敏儿。
80年代 周润发、苗乔伟、翁美玲、郑少秋、张国荣、向华强、刘德华,李修贤、范植伟、戚美珍、温碧霞。
90年代 蔡少芬、李嘉欣、、王祖贤、周星驰、梁家辉、钟楚红、张曼玉、许冠文、麦嘉、叶童、胡慧钟、伍咏薇、张艾嘉、陈玉莲、叶玉卿、钟丽缇、李赛凤、吴镇宇。——百度百科回答
尽管现代很多人都已经不怎么认识70年代以前的电影明星。但不可否认,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以及电影明星,几乎都是香港电影捧红的!
在香港电影最繁荣时期,香港产出的每一部电影都受到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
80年代张国荣的作品《春光乍泄》《阿飞正传》,甚至成为东亚地区两岸三地的共同记忆!
香港电影启示录
“六大门派”来袭
二战后,好莱坞电影伴随着战后经济复苏席卷全球,好莱坞拥有世界最先进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高效率专业化的电影制片,导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大洗牌。
华语片再受欢迎也只是在东亚地区,与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相比,就远远落于下风。
80年代,由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观众对港影需求依旧强劲,促使台湾资金源源不断注入香港电影业。
香港电影虽然受好莱坞威胁,但仍可以稳如老狗,保持着蓬勃发展!
90年代,与中国香港电影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日影韩影,刮起韩流日系风。
日本随着战后经济复苏,文化娱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亚太电影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校园青春片、纯爱片、浪漫喜剧片。
唯美、感伤、细腻、浪漫,渐渐成为了日本电影的标识,由于日本对压抑心理的探索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无论是情欲片还是恐怖惊悚题材,都出现了震惊海外的作品,日本动画呈现大爆发的态势,漫画、剧集、电影纷纷进入创作巅峰。
韩国放开电影限制后,模仿好莱坞电影模式,陆续推出社会题材片、动作片、言情片、历史题材和悬念片等,给观众更多选择的机会,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同时,嗲嗲的中国台湾偶像剧已经初见名气,90年代第一批台剧获好评,《流星花园》类台湾偶像剧是2000以后成规模发展的!
中国大陆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现一批口碑佳作《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大趋势来看,香港电影虽然保有竞争力,可香港本土的电影卖座率,与黄金时代相比大不如前,门票销量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时间到了90年代中期,伴随中国台湾在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关于电影引进配额谈判的失利,中国台湾不得不逐步开放美国大片限额。
香港电影启示录
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据非正式资料统计,香港曾经过有100多亿台币的资金在运作拍戏,几乎每部片都有台湾资金注入港影产业。
GATT会议后,台湾片商看到美国商业片更受欢迎,逐渐收回注港资金。
这导致港产片从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过200部,下降至约100部,拦腰砍断的制片量,意味着港片收入整整减少一半。
香港电影业受此大挫,元气大伤!
2000年左右,由于中国还未加入WTO组织,港产片还能依靠大陆市场的观影需求保持竞争力。
香港电影业,背靠祖国妈妈,依然可以“苟延残喘”!
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大陆也逐渐开放外语片配额,好莱坞电影又一次挤压港产片的放映空间。
港片的市场,就这样一步步萎缩,直至挤压殆尽!
据资料统计,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美国电影在亚太地区的总票房收入,2006-2019年间从73亿连年逐增至178亿,超过北美本土市场。
2019年全球总票房422亿美元中,亚太地区总票房以178亿美元占据近半壁江山,也即是说美国好莱坞电影从亚太地区赚取的利润早已超过本土!
这组数据背后,表明亚太各国各地区电影放映格局,由放映港产片过渡到以放映好莱坞大片为主,本土国产电影为辅的模式。
《红楼梦》第13回里记载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越是繁荣越是暗藏危机,
至此,香港电影腹背受敌,自顾不暇:
外有“好莱坞”大片的冲击港片、亚太各国的电影行业兴起;内有中国大陆本土电影佳作频出、中国台湾偶像剧风靡大陆。
香港电影自1960年起,经过近40年的“烈火烹油”后,终于缓缓走向没落。
香港电影启示录
新时代“造神”之路
眼看香港电影日益失去竞争力,港影产业开始积极自救之路!
2003年,大陆政府与香港正式签订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香港电影得以不限配额地进入内地院线上映,还放宽了两岸合拍片模式,中国大陆庞大的电影市场再一次向香港电影工业敞开大门,港影迎来新的机遇。
香港电影在摸索中发展出两条路,一部分电影人北上与大陆合拍,一部分电影人依然留守本地做纯正港片。
香港电影这一时期“双线发展,齐头并进”,使得沉寂已久的电影行业又热闹起来,出现了一大批口碑不错的电影。
譬如两岸合拍片:《功夫》、《投名状》、《叶问》、《十月围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
譬如纯港片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志明与春娇》、《岁月神偷》、《线人》、《桃姐》、《寒战》等。
旧式港片的确没落了,但是香港电影业在半个世纪的电影工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与水源,它就会重新发芽,玉树开花!
香港新时代的电影人,已经不大可能延续东方好莱坞“黄金时代”,当下比较主流的做法是改良传统电影制作标准。
采用新颖的语言和独特表现手法,融合各种小众文艺电影的拍摄方式。
形成气象一新,别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电影,如《志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抱抱俏佳人》等。
这些香港新时代电影,给予两岸三地观众持续惊喜,再次让香港电影扬名国际,让香港和华人电影再次得到国际的认可。
可以预见,香港电影正脱离桎梏,走出新型道路!
旧港片已死,新港片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