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

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


八角呵呵笑道:“我并不提倡项目经理为项目贡献自己的生命,除非是在特殊的例外情况下。因为在大多数时候,项目的价值都没有那么高,不值得一个难得的人才去那么做。”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完全同意。一个杰出的项目经理也太难得了,尤其是在中国,项目经理的技术功底往往也要求很高。如此一来,培养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就更难了,不值得随便牺牲。”


八角捋须笑道:“当然,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一个技术专家好容易在技术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他面前的发展道路却是分叉的---是改向项目经理的道路发展呢?还是继续在技术专家的道路上走下去?”


小武皱眉思索道:“前者有利于升官,然而日常要忙于许多杂事,而且必须加强人际关系和应酬,恐怕不得不放弃亲自钻研科学技术。后者有利于继续钻研科技,但却要甘于默默无闻;并且科研很需要钱,人际关系不好则没人替你申请经费。”


“不过,发展道路的分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算是职业路径(Career Path)的选择吧。对于搞技术的人来说,所有类型的企业、机构里面可能都是这样的,所以你不得不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


八角呵呵笑道:“你说的很好,这确实是一个悖论。而根据个人的性格、趣向、年龄等情况来看,王淦昌、邓稼先等元勋都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然而大多数人却很难选好,因为这种选择、往往还依赖于跟别人配合得怎么样。”


小武突然身躯一震,领悟道:“我明白了。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是相互成就的!如果另一方跟你配合得不好,那你的选择就不能说对。除非你是超人,能够一个人同时玩转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这两个角色!”


八角点头笑道:“你确实又明白了一些。我就再给你讲个技术专家到项目经理来回转换的例子吧---他就是教育家,兼中国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


小武点头道:“好的。不过我只知道竺可桢的专业是搞气象的,其它的都不太清楚。”


八角捋须道:“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15岁时到上海读书;同班的胡适从徽州而来,比他仅小1岁、但却才华横溢。竺可桢的外表瘦小干弱,学习却极其刻苦,所以胡适取笑他‘你这样学习,一定活不到20岁’……”


“虽然两人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快就不在一个学校学习了。但5年之后,两人却同时考上了庚子赔款公费留美学生,于是他们在赴美国的轮船上再次相遇了。胡适发现竺可桢比以前更瘦了,于是又跟对方打赌说:竺可桢肯定活不到60岁,而自己却能够活到!”


小武笑道:“胡适说话可真够损的。竺可桢怎么回应?”


八角微笑捋须道:“这次打赌可是认真的!两人约定:如果竺可桢活过60岁,胡适就在寿宴上当众向他磕三个响头,作为贺礼。如果胡适先死,而竺可桢还活着,则竺氏可对着胡适的尸体、朝屁股踢上一脚。”


“但是天意弄人,后来在竺可桢59岁时(1949年)两人因故分开,此后终身再未见面,所以这个赌约就不能履行了。不过在当时,竺可桢却对此赌约极为认真,从此开始每天都做几十个俯卧撑,坚持锻炼贯彻终身---唯恐印证了胡适关于他短命的判断。最后,两人都活过了60岁,不过竺可桢比胡适还要多活了十几年。”


小武啧啧称奇,笑道:“竺可桢的心理素质真不是一般人哪!你就是说他坏话,他都能往好的方向给转化了!胡适要是能再碰见他,应该也是输得心服口服了!”


八角点头微笑道:“竺可桢面拙心巧,外表却从不显山漏水。胡适还没想好到美国之后该学什么,竺可桢却十分清楚,直截了当道:‘中国是以农业立国,所以我们到美国后去学农业’!---就这样,两人都报读了农科,但竺可桢去了伊利诺伊大学,胡适去了康奈尔大学。”


“两人本科毕业之后都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是发展道路开始有了变化。竺可桢发觉农学离不开气象,于是去哈佛大学地学系读博士;而胡适发现自己更喜欢哲学,于是转去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博士。”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好像有点明白他们两人了。---胡适是比较‘聪明’,而竺可桢是比较‘清楚’。”


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_第1张图片
图表 30竺可桢小像

图表 30竺可桢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道:“留学归国以后,竺可桢先后在几个大学执教过,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他既是合并创校的元老之一,又全新开办了地学系,并自任系主任,成为了中国这方面学科的鼻祖。”


“大致算起来,从1920年到1927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丰硕,自己也发表了多篇气象地理方面的专著。只不过在此期间,因为东南大学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他也被迫出走了两年,最后才重返东大地学系,也算是二进宫。”


小武失笑道:“这么说来,竺可桢也是有着丰富的大学内派系斗争经验的呀……”


八角笑道:“1928年,蔡元培奉命在南京建立了中央研究院---这是一个类似于后来中国科学院的组织。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负责人,蔡氏毫无疑问地想到了竺可桢,于是立即向绍兴老乡发出了邀请,由他来主持中研院的气象学研究。”


“于是,竺可桢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是做‘项目经理’还是做‘技术专家’?---当时他选择了做技术专家。竺可桢很快就辞去了东大地学系主任的职务,搬到南京北极阁建立了中国气象研究所,并自任所长。”


“在那里,他一口气干了8年的基础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气象学》专著。同时,他推动了全国气象台的建立,培养了大量气象人才。除了发表了大约50篇论文,竺可桢还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前瞻理念。”


小武点了点头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竺可桢确实没有什么好挑剔的。”


八角捋须微笑道:“竺可桢在东南大学的学生胡焕庸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一直做科研的话,成就一定会更加大得多。然而,竺氏后来放弃了‘技术专家’的道路,改做了‘项目经理’---这肯定是中国气象地理方面的巨大损失。”


小武疑道:“胡焕庸是谁?我丝毫没有印象。”


八角解释道:“胡焕庸是竺可桢执教东南大学时期的学生---他在留学归国以后又回到了东大,成为竺可桢学术上的得力助手。看到竺可桢去主办气象所的选择无可动摇之后,胡焕庸就接任了地学系主任。可以说,他就是竺可桢力量在东南大学的继承和延伸。”


小武很惊讶道:“竺可桢在东南大学的时间不很长吧?刨去中间出走,一共也没几年呀?这人就从大学生变成系主任了?成长速度也忒快了吧?”


八角呵呵笑道:“你可能不知道胡焕庸的名字,但是‘胡焕庸线’一定要知道。这就是他在1935年发表的科研成果---从中国黑龙江省黑河直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45度角的一条倾斜直线。这条‘黑河—腾冲’线在还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就能被清晰地划出来,是中国人口地理学中最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虽然地大人多,但胡焕庸线体现出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基本规律。斜线的东南方之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斜线的西北方之64%国土则只有4%的人口,故其也是一个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胡焕庸线对中国的人口、民族、农业、城市、治水、矿产、能源、经济、军事、网络等各方面政策都有着长远深刻的指导意义。”


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_第2张图片
图表 31胡焕庸线在中国地图中位置

图表 31胡焕庸线在中国地图中位置

图片来自互联网


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_第3张图片
图表 32胡焕庸线与QQ聊天在线人数决定机房分布的指导图

图表 32胡焕庸线与QQ聊天在线人数决定机房分布的指导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只得点头,道:“不论是胡焕庸、还是竺可桢,都是中国科研的关键力量。若他们不去搞科学研究,的确是中国人民的损失。”


八角微笑道:“然而老天似乎要开个玩笑,一定要让‘技术专家’改行去做‘项目经理’。1936年,宣传部长陈布雷代表政府,三顾茅庐登门拜访,务必请竺可桢去浙江大学担任校长---态度是你不答应、我就绝不罢休。”


小武诧异道:“不就是一个大学校长职位空缺吗?偌大一个中国,如果竺可桢不去、就实在没人去了?”


八角捋须道:“浙大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的学校闹学潮,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南京的大学生,都是在本地闹。而浙大闹学潮,却是唯一一个能闹到异地去的学校---他们会集体坐火车,去南京示威。校长都阻止不了,让政府十分恼怒。”


“而且,上一位贵民党高层接受的校长已经被师生们逐走半年多了,政府更加不肯拨给资金、任浙大师生们自生自灭。此时如果谁贸然去当这个校长,势必夹在师生和政府之间,两面难做人。名人大都爱惜羽毛,故没人肯接这个烫手山芋。”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记得你前面说过,浙大前任校长挪用过购买仪器资金,让物理系的教授们很生气,于是纷纷出走。---姑且不谈其它问题,显然浙大很缺钱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候谁又肯去当校长?”


八角呵呵笑道:“不错。眼看浙大有被关闭解散的危险,军方还有人提议将浙大师生全体充军---最着急的人却是政府里的高官陈布雷,因他自己就是浙大毕业的学生,也是浙江人,不愿看见家乡母校没法维持下去。”


“为了解决危局,陈布雷接连访问了多位浙江文化名人,想请人挑起浙大校长的重担,但是均吃了闭门羹。情急之下,他甚至向蒋凯申建议,将正在狱中服刑的陈独秀提前释放出来---出任浙大校长!”


小武大吃一惊,道:“不会吧?这怎么可能?”


八角大笑,道:“陈独秀是浙大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也是陈布雷的前辈。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也就是学潮的祖师爷,他的威望用来镇住想搞学潮的青年师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此时的陈独秀虽在牢里,但在政治上已同贵产党分手了,又喜欢搞文学研究工作。作为贵民党拉拢他的新手段,这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不过这个陈布雷的脑回路也是大异常人啊。”


八角微笑道:“陈独秀倒是开过玩笑,说我辈可待的地方只有两个:出了监狱就进研究所,出了研究所就进监狱,只要来回跑就可以了!然而蒋凯申还是觉得此事欠妥---陈独秀绝不是个肯好好合作的人,所以还是让陈布雷另请高明。”


“陈布雷只好再去中央研究院恳求蔡元培,请他无论如何要帮助家乡大学一回。蔡元培先前已经回绝过一次,但是陈布雷又来,实在无法推脱,只好‘出卖’同侪、舍车保帅,隆重举荐了竺可桢---说他学术声誉高,且年富力强,足以担当此任。”


小武讶道:“蔡元培当过多年的教育部长、北大校长,他自己也是浙江绍兴人,为啥就是不肯出任浙大校长呢?料想凭他的名头要镇住大学师生应该毫无问题吧?”


八角呵呵笑道:“其实,蔡元培自己早已受够了学潮,也是好不容易才脱身的,如何肯再入苦海?你还不知道他曾经七次从北大辞职的事情吧?”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一张表格便飞了出来,小武接过一看,正是蔡元培之前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的时间和原因列表。


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_第4张图片
图表 33蔡元培七次向北大请辞校长职列表

图表 33蔡元培七次向北大请辞校长职列表


小武看了半响,才道:“也是。蔡元培多次撂挑子,看来是因为对两边都不满。一方面是对政府抗议,另一方面也对学生风潮恼火。”


八角微笑道:“蔡元培曾经对傅斯年等人说过:一旦学生们在游行中得了甜头,愿望得以满足,以后就更难管理他们了。所以五四运动之后,他马上就提交了辞呈。而此时他已68岁,精力大不如前,更加不肯去趟浙大的浑水了。”


小武点头叹道:“原来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蔡元培和竺可桢等人、都倾向于去研究院搞学术,从此远离风口浪尖,再也不想去管一大堆师生的糟心事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2.5.12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四:一位科学家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