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很清楚,为了真正会外语,迟早必须懂得用外语思考。也就是说,自己的大脑能够直接将头脑中的意义联结到外语的声音。
根本不需要经过中文翻译。能用外语思考问题,当然属于外语学习的grail”(圣杯——高峰境界)。
好消息是,做到这个结果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能力,任何人都能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这项技能。
你一定见过一些人,他们在说外语的时候,总是要先在脑子里想中文,再把想好的中文翻译成外语。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样说话效率低、速度慢,因此没法跟上母语者的对话速度。
这种结果来自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利用左脑翻译式的分析方式学习。比如,一个人在学习“火”这个字的英文表达时,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在大脑里自己跟自己说,“火,fire”,甚至在笔记本上重复写:Fire——火。
如果你曾经用过这种背诵的方法来记住英文单词,我相信你会发现,它的效率有多低,效果多么不理想。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会建立英文到中文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听到英文就把对应的中文词想起来。
反之亦然,要说话的时候,先想到中文,然后把英文词翻译出来。问题在于,虽然这个能行,可它的效率太低。如上所说,在与别人进行外语口头交流的时候,通过这个方式速度太慢,你会经常反应不过来。
更严重的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学习,就是在培养错误的大脑学习神经路线。
越是把这个方法练得熟悉,就越会离正确的方法——直接用外语思维这个目标越远。为了建立外语思维的好基础,必须用另外一个锻炼方法。
只有把外语的声音和内心的画面含义联结到一起,才是下意识高效率的学习,也就是用外语沟通的时候,自己沟通的感觉和效果与说母语一样。其实所谓“外语思维”就是这个意思——听到外语,在头脑中看到画面,同时注意到自己的感觉,说话时也是直接从画面和感觉联结到外语。
这样直接的路线,根本不需要考虑中文。把外语词和内心世界的感觉融为一体的技能,需要专门训练。当你具备一些初级的外语沟通能力时,把外语的声音和大脑中的视觉、感觉故意连接起来,是把外语练到母语者水平最快速的方法。
“同一个盒子,两条路”的主要含义,来自于语言学习者对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科学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记忆,最主要来源不是文字或语言,更基层的,是神经层面的5 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我们经过神经系统不同器官的反应,认识我们的世界、回忆我们的世界。为了证实这一点,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试验。请你回想一位对你的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
你是怎么回想的呢?是否看到那个人的表情、神态,你是否感受到曾经跟他/ 她在一起的感觉呢?
语言学家龙飞虎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个经验。
每年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他会突然想起大学四年级时,心理学考试刚考完的那个下午。我他不是故意去想,只是他突然会看到校园的景色,包括白白的水泥楼,青青的草地,草地上坐着刚刚考完试的同学们。
这个场景好像昨天刚发生似的,但是他不会用语言来描述它,只是这个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你可能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个场景会突然冒出来?
更奇怪的是,为什么会在每年的几乎同一个时间想起这个场景?答案很简单——温度和味道。香港春天的温度、湿度、植物花粉的味道,都与当时考试那天很相似。
因此,当春天来到时,他会感觉到自己在香港生活的环境,与我他大学四年级考试当天的整体感觉很近似。因此,他就会突然想到考试那天的场景。
再回到你自己的思维试验吧。如果你小心观察自己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第一反应就是画面、声音和感觉等。
接下来,当然会有语言,但是语言很少,感觉和图像才是最主要的反应。从人脑功能研究的观点,语言学家们认识到,人的大脑主要依赖非语言的信息认识世界,要记住东西,五官的系统要比语言系统强很多倍。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你五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些信息和回忆比喻为“同一个盒子”。
又说到“火”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大脑中,会出现:说话的时候,我们会先从“盒子”里的信号开始,然后联结到语言来沟通,如右面的图片所描述:那么,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盒子”里的感觉和思路,变成别人能明白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我们说出口的语言。
别人与我们沟通的时候,也用同样的声音信号,把自己心目中的画面和感觉传达到我们的脑子里,根据这些信号,我们可以再创造画面和感觉,因此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如果因为某些不同的原因,我们听到别人说话,但是在自己头脑中不能创造画面和感觉,那么,我们就不一定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
比如,在听一个特别艰深的专业演讲的时候,很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主要原因是,所听到的词和话语,不能调起我们大脑中合适的画面和感觉。
一门语言就是把头脑中的意思传达出来的一条信息路线。对中文母语者来说,中文是从大脑出来的一条最大、最重要的信息路线。
外语是从大脑出来的、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信息路线。外语和中文属于paths”。
想象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外语时的一个简易画面一个刚开始学外语的中文母语者的状况,你会发现他的“火”的路线很粗、很结实,但是英文“fire”的路线,很细、很薄弱。学外语的目的是把外语的信息路线变得和中文一样粗、一样结实。
用Box, Different Paths”的方法学外语,你能在学的过程中,自然建立好对外语的直接认识。
因此,在用的时候,无论说还是写,你都能直接反应,完全不需要中间的翻译过程。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你在学外语的时候,必须下功夫把你的外语“path”练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在心里已经认识到,依赖背单词和在脑子里把外语和中文互相翻译,是永远做不到用外语独立思维的。
为了在沟通中做到用外语独立思维和快速反应的理想结果,你需要直接锻炼你的外语“path”。怎么练呢?有两个主要的途径。
(1 )故意创造和运用画面第一个步骤,要故意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直接联结到你大脑中的基层含义。这些基层的含义就是你心中的感觉、听觉、画面等。
开始练这个功夫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因为这个算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习惯。为了练好Box, Different Paths”的能力,你可以先从具体实物开始。
比如,有一个东西,它中文的名字是“柠檬”,你可以看到一个黄色的东西,可以在舌头上感到它酸的味道,你能感觉到用手拿着它的分量和触感。在这个基础上,你给它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英语名字——lemon 。
所有具体的实物,你都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练习。最后,当你看到那些东西,外语的名字就会自然飘过来。
抽象的概念跟具体实物相比,会稍微复杂一点。但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记忆。
首先,任何概念在你的头脑中,都有一大堆和它有联系的具体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发生过的事情等,这些属于那个信息的基层含义成分。你只需要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与那个“信息结点”直接连接起来即可。
当然,为了支持这个过程,你可以故意创造一些记忆钩,比如笑话或漫画等,越风趣越好。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把新的外语信息更快地跟你的基层感觉信息网建立牢固的联结关系。
你越是能把外语的路径连接到基层的信息,你就能越快把外语变成自己运用自如的沟通工具。
(2 )用比喻找到含义的本质在建立自己的外语路线(外语path )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比喻,因为比喻可以解决很多语言学习上的问题。实际上,在所有不同的语言里,比喻是一个核心部分。
比喻有3 种不同的类型:
一类是常用比喻,大家都认识的,比如“杨柳细腰”——用来形容好像柳树一样纤细的腰,形容女子的身材苗条。这种比喻大家都会明白,而且人们都在普遍使用。
英语里边有street”“keep me posted”等常用比喻。street”表示单向道,用来比喻“没有回头路——你要想清楚了,再作决定”。me posted”是指请持续地把消息传递给我,这个比喻来自互联网之前的时代,为了把信息给别人我们需要经过邮寄的方式。
另外两种比喻是:新创的和冻结的比喻。
先说新创的比喻,实际上所有的比喻来自新创比喻,如果新创的比喻是恰当的、受人欢迎的,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因此这些新创的比喻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变成常用比喻。
常用比喻用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人们“忘记”这句话或这个词是比喻的现象,我把这些被忘记的比喻命名为:冻结的比喻。
比如说“宽容”这个词,表面上你可能很难想象到它是比喻,但如果你回到它原本的意思“宽大的容器”——就会明白,它是用宽大的容器来比喻一个人的心胸宽广。
中文有很多冻结的比喻。比如“走神”也是个好例子。神是什么?古人认为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如果你的神走了,等于肉体在,人的灵魂不在,用来形容人虽然在但注意力却走了。
反过来,“留神”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走神”和“留神”都是冻结的比喻。英语里,冻结的比喻也非常多。
比如“breakfast”,你可能知道breakfast 是早餐的意思,但其实他也是冻结的比喻。
breakfast 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break ,意思是打断。另外一个是fast ,意思是绝食。因此fast 就是停止绝食,来比喻停止持续了整个晚上的绝食,现在开始吃东西,就是早餐。
很多时候,比喻就是语言的重要灵魂,如果一个人只看单词表面的意思,但忽视一个单词或几个单词在一起(就是词组)所比喻的现象,意思就会特别难懂。
当你对比喻的存在变得敏感了,你的理解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要学好外语,从离开初级水平后,就要多下一点功夫,直接研究和理解外语的比喻。当你不理解一句话的时候,也可以问问自己,里边是否有一些比喻。
用比喻的机制来理解意思,不仅会帮你建立外语思维的习惯,也会帮你解决很多复杂语法没法解释的难题,因此,经过比喻的认识和分析,你会感受到独立突破外语难关的成就感。
用比喻的观念面对外语也有其他的好处。
首先,为了明白一个比喻多多少少需要动脑子,想想它背后的具体现象,然后联系到所表达的抽象概念。
这个过程逼着你进行“深度处理”,因此帮助你建立好的记忆。不仅如此,因为比喻在本质上是一个具体的现象,所以更容易在心目中建立画面和感觉。当然,这个对记忆的帮助也非常大,因为比喻会调动我们的不同器官,因此自然加强我们的记忆。
(3)找沟通对象,进行外语交流为了强化你外语的“path”,要尽早找机会用外语说话。
找一个沟通对象,进行真正的交流,这是最好的办法。交流的时候,最好围绕自己真正的生活和你感兴趣的题目。
这样,你会比较容易把外语的声音与你内心丰富的基层信息和记忆相联结。
如果你在交流的时候,远离自己具体的真实体会,从一个和你生活无关的抽象题目开始,你会感觉到很难。
谈概念的时候,如果你过于远离已经掌握的概念范围,会让你的沟通比较吃力,因此你会容易灰心。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你要尽量多用一些时间,先表达自己熟悉的信息和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往外扩张。
还有,要开口练习说话的时候,最好要找一位“外语家长”,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你处于可理解输入的状态。
记住,要把外语学好,一定要建立外语的“path”,把它练得宽、练得顺。
假如你已经学会了中文和英语,那么你已经有一个盒子两条路,假如你再开始学习第三种语言、甚至第四种语言,你就会拥有更多路。
总之,一个盒子可以连接很多很多条路,就看你自己需要学会多少种外语了。
我相信你很清楚,为了真正会外语,迟早必须懂得用外语思考。也就是说,自己的大脑能够直接将头脑中的意义联结到外语的声音。
根本不需要经过中文翻译。能用外语思考问题,当然属于外语学习的grail”(圣杯——高峰境界)。
好消息是,做到这个结果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能力,任何人都能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这项技能。
你一定见过一些人,他们在说外语的时候,总是要先在脑子里想中文,再把想好的中文翻译成外语。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样说话效率低、速度慢,因此没法跟上母语者的对话速度。
这种结果来自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利用左脑翻译式的分析方式学习。比如,一个人在学习“火”这个字的英文表达时,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在大脑里自己跟自己说,“火,fire”,甚至在笔记本上重复写:Fire——火。
如果你曾经用过这种背诵的方法来记住英文单词,我相信你会发现,它的效率有多低,效果多么不理想。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会建立英文到中文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听到英文就把对应的中文词想起来。
反之亦然,要说话的时候,先想到中文,然后把英文词翻译出来。问题在于,虽然这个能行,可它的效率太低。如上所说,在与别人进行外语口头交流的时候,通过这个方式速度太慢,你会经常反应不过来。
更严重的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学习,就是在培养错误的大脑学习神经路线。
越是把这个方法练得熟悉,就越会离正确的方法——直接用外语思维这个目标越远。为了建立外语思维的好基础,必须用另外一个锻炼方法。
只有把外语的声音和内心的画面含义联结到一起,才是下意识高效率的学习,也就是用外语沟通的时候,自己沟通的感觉和效果与说母语一样。其实所谓“外语思维”就是这个意思——听到外语,在头脑中看到画面,同时注意到自己的感觉,说话时也是直接从画面和感觉联结到外语。
这样直接的路线,根本不需要考虑中文。把外语词和内心世界的感觉融为一体的技能,需要专门训练。当你具备一些初级的外语沟通能力时,把外语的声音和大脑中的视觉、感觉故意连接起来,是把外语练到母语者水平最快速的方法。
“同一个盒子,两条路”的主要含义,来自于语言学习者对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科学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记忆,最主要来源不是文字或语言,更基层的,是神经层面的5 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我们经过神经系统不同器官的反应,认识我们的世界、回忆我们的世界。为了证实这一点,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试验。请你回想一位对你的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
你是怎么回想的呢?是否看到那个人的表情、神态,你是否感受到曾经跟他/ 她在一起的感觉呢?
语言学家龙飞虎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个经验。
每年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他会突然想起大学四年级时,心理学考试刚考完的那个下午。我他不是故意去想,只是他突然会看到校园的景色,包括白白的水泥楼,青青的草地,草地上坐着刚刚考完试的同学们。
这个场景好像昨天刚发生似的,但是他不会用语言来描述它,只是这个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你可能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个场景会突然冒出来?
更奇怪的是,为什么会在每年的几乎同一个时间想起这个场景?答案很简单——温度和味道。香港春天的温度、湿度、植物花粉的味道,都与当时考试那天很相似。
因此,当春天来到时,他会感觉到自己在香港生活的环境,与我他大学四年级考试当天的整体感觉很近似。因此,他就会突然想到考试那天的场景。
再回到你自己的思维试验吧。如果你小心观察自己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第一反应就是画面、声音和感觉等。
接下来,当然会有语言,但是语言很少,感觉和图像才是最主要的反应。从人脑功能研究的观点,语言学家们认识到,人的大脑主要依赖非语言的信息认识世界,要记住东西,五官的系统要比语言系统强很多倍。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你五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些信息和回忆比喻为“同一个盒子”。
又说到“火”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大脑中,会出现:说话的时候,我们会先从“盒子”里的信号开始,然后联结到语言来沟通,如右面的图片所描述:那么,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盒子”里的感觉和思路,变成别人能明白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我们说出口的语言。
别人与我们沟通的时候,也用同样的声音信号,把自己心目中的画面和感觉传达到我们的脑子里,根据这些信号,我们可以再创造画面和感觉,因此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如果因为某些不同的原因,我们听到别人说话,但是在自己头脑中不能创造画面和感觉,那么,我们就不一定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
比如,在听一个特别艰深的专业演讲的时候,很可能什么都听不懂,主要原因是,所听到的词和话语,不能调起我们大脑中合适的画面和感觉。
一门语言就是把头脑中的意思传达出来的一条信息路线。对中文母语者来说,中文是从大脑出来的一条最大、最重要的信息路线。
外语是从大脑出来的、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信息路线。外语和中文属于paths”。
想象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外语时的一个简易画面一个刚开始学外语的中文母语者的状况,你会发现他的“火”的路线很粗、很结实,但是英文“fire”的路线,很细、很薄弱。学外语的目的是把外语的信息路线变得和中文一样粗、一样结实。
用Box, Different Paths”的方法学外语,你能在学的过程中,自然建立好对外语的直接认识。
因此,在用的时候,无论说还是写,你都能直接反应,完全不需要中间的翻译过程。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你在学外语的时候,必须下功夫把你的外语“path”练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在心里已经认识到,依赖背单词和在脑子里把外语和中文互相翻译,是永远做不到用外语独立思维的。
为了在沟通中做到用外语独立思维和快速反应的理想结果,你需要直接锻炼你的外语“path”。怎么练呢?有两个主要的途径。
(1 )故意创造和运用画面第一个步骤,要故意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直接联结到你大脑中的基层含义。这些基层的含义就是你心中的感觉、听觉、画面等。
开始练这个功夫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因为这个算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习惯。为了练好Box, Different Paths”的能力,你可以先从具体实物开始。
比如,有一个东西,它中文的名字是“柠檬”,你可以看到一个黄色的东西,可以在舌头上感到它酸的味道,你能感觉到用手拿着它的分量和触感。在这个基础上,你给它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英语名字——lemon 。
所有具体的实物,你都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练习。最后,当你看到那些东西,外语的名字就会自然飘过来。
抽象的概念跟具体实物相比,会稍微复杂一点。但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记忆。
首先,任何概念在你的头脑中,都有一大堆和它有联系的具体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发生过的事情等,这些属于那个信息的基层含义成分。你只需要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与那个“信息结点”直接连接起来即可。
当然,为了支持这个过程,你可以故意创造一些记忆钩,比如笑话或漫画等,越风趣越好。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把新的外语信息更快地跟你的基层感觉信息网建立牢固的联结关系。
你越是能把外语的路径连接到基层的信息,你就能越快把外语变成自己运用自如的沟通工具。
(2 )用比喻找到含义的本质在建立自己的外语路线(外语path )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比喻,因为比喻可以解决很多语言学习上的问题。实际上,在所有不同的语言里,比喻是一个核心部分。
比喻有3 种不同的类型:
一类是常用比喻,大家都认识的,比如“杨柳细腰”——用来形容好像柳树一样纤细的腰,形容女子的身材苗条。这种比喻大家都会明白,而且人们都在普遍使用。
英语里边有street”“keep me posted”等常用比喻。street”表示单向道,用来比喻“没有回头路——你要想清楚了,再作决定”。me posted”是指请持续地把消息传递给我,这个比喻来自互联网之前的时代,为了把信息给别人我们需要经过邮寄的方式。
另外两种比喻是:新创的和冻结的比喻。
先说新创的比喻,实际上所有的比喻来自新创比喻,如果新创的比喻是恰当的、受人欢迎的,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因此这些新创的比喻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变成常用比喻。
常用比喻用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人们“忘记”这句话或这个词是比喻的现象,我把这些被忘记的比喻命名为:冻结的比喻。
比如说“宽容”这个词,表面上你可能很难想象到它是比喻,但如果你回到它原本的意思“宽大的容器”——就会明白,它是用宽大的容器来比喻一个人的心胸宽广。
中文有很多冻结的比喻。比如“走神”也是个好例子。神是什么?古人认为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如果你的神走了,等于肉体在,人的灵魂不在,用来形容人虽然在但注意力却走了。
反过来,“留神”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走神”和“留神”都是冻结的比喻。英语里,冻结的比喻也非常多。
比如“breakfast”,你可能知道breakfast 是早餐的意思,但其实他也是冻结的比喻。
breakfast 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break ,意思是打断。另外一个是fast ,意思是绝食。因此fast 就是停止绝食,来比喻停止持续了整个晚上的绝食,现在开始吃东西,就是早餐。
很多时候,比喻就是语言的重要灵魂,如果一个人只看单词表面的意思,但忽视一个单词或几个单词在一起(就是词组)所比喻的现象,意思就会特别难懂。
当你对比喻的存在变得敏感了,你的理解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要学好外语,从离开初级水平后,就要多下一点功夫,直接研究和理解外语的比喻。当你不理解一句话的时候,也可以问问自己,里边是否有一些比喻。
用比喻的机制来理解意思,不仅会帮你建立外语思维的习惯,也会帮你解决很多复杂语法没法解释的难题,因此,经过比喻的认识和分析,你会感受到独立突破外语难关的成就感。
用比喻的观念面对外语也有其他的好处。
首先,为了明白一个比喻多多少少需要动脑子,想想它背后的具体现象,然后联系到所表达的抽象概念。
这个过程逼着你进行“深度处理”,因此帮助你建立好的记忆。不仅如此,因为比喻在本质上是一个具体的现象,所以更容易在心目中建立画面和感觉。当然,这个对记忆的帮助也非常大,因为比喻会调动我们的不同器官,因此自然加强我们的记忆。
(3)找沟通对象,进行外语交流为了强化你外语的“path”,要尽早找机会用外语说话。
找一个沟通对象,进行真正的交流,这是最好的办法。交流的时候,最好围绕自己真正的生活和你感兴趣的题目。
这样,你会比较容易把外语的声音与你内心丰富的基层信息和记忆相联结。
如果你在交流的时候,远离自己具体的真实体会,从一个和你生活无关的抽象题目开始,你会感觉到很难。
谈概念的时候,如果你过于远离已经掌握的概念范围,会让你的沟通比较吃力,因此你会容易灰心。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你要尽量多用一些时间,先表达自己熟悉的信息和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往外扩张。
还有,要开口练习说话的时候,最好要找一位“外语家长”,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你处于可理解输入的状态。
记住,要把外语学好,一定要建立外语的“path”,把它练得宽、练得顺。
假如你已经学会了中文和英语,那么你已经有一个盒子两条路,假如你再开始学习第三种语言、甚至第四种语言,你就会拥有更多路。
总之,一个盒子可以连接很多很多条路,就看你自己需要学会多少种外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