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2020年一部年末高分电影《心灵奇旅》里哪个画面最戳中你,其中一个人的回答却戳中了我。
她说:戳中我的泪点,是22在陷入自我迷失之境被一大群黑影说着的那些话,“你还是不够好”“你不够聪明,你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没有人会想要和你在一起”“你是我见过最愚蠢的人”“你做的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呢”“都是你的错,你毁了一切”“你能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你的努力,而是因为我帮助了你”
我小时候自以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父母,我爸妈劈头盖脸一句:“你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去看会儿书,练练琴!”
读书的时候,拿到一个很好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正为了这个高兴,父母说:“你做得还不够好,你不要骄傲,你要是现在高兴,以后就会退步!”
即使现在成年,父母的这些话还经常萦绕耳边,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有没有遭遇过类似的经历?或者你有没有对你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行为?
如今,自卑成了孩子存在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因为自卑,孩子胆小、敏感、不自信,性格上有所缺失。然而孩子自卑,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施琪嘉,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写了这本书。这本书中不仅教你怎样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更 可贵的是还剖析了父母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孩子的自卑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自信,那请你来看看自己平常需要注意哪些行为,成为孩子的助力者,而不是绊脚石。
1、让孩子告别“我不行”,不再否定自己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他们总是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所以他们对孩子特别严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内心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想法:“不管我做得多么好,在爸爸妈妈眼中都不值一提;不管我多么努力,他们都认为我做得不够……”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形成自卑的人格,父母就像镜子一样,但是有时它并没有照出孩子的价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阴影;父母把自己的阴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
那么这种阴影是什么呢?就是被贬低、自我价值感低下、自尊低下、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一个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往往就是在这种严苛的教育、贬低的教育、不夸奖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
有人会问,如果我经常夸孩子,会不会滋长他被溺爱的感觉,养成他傲慢的性格呢?
孩子五六岁之前是萌发“自我”苗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感,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是足够漂亮的,他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夸奖,而且他们的夸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当六七岁以后,这种孩子在社会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才不容易被外部挫折击垮。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可以考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后来在跟别人的竞赛中即使考了第五名,他也不觉得自己是特别差的。
相反地,如果孩子犯一个小错误就被父母下结论说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这种孩子就可能一辈子活在诅咒里。所以,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负性的评价,不要说类似这样的话:“你总是这个样子”“你肯定不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知道你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当初还不如……”这类话等于给孩子的整个人生打上了灰暗的底色,他一生就活在这些话的阴影里,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自己多么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很多鼓励、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
实际上,把一个孩子搞得不行的父母可能自己的内心就是自卑的,他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所以他不允许孩子超过自己。因为他早年被他的父母贬低,所以他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是希望孩子特别厉害,而另一方面又在潜意识中压抑孩子。
2、让孩子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是怎样来的呢?它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蔑视。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既有“好的”一部分,也有“坏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父母会把他“好的”部分集中到某一些孩子的身上,将“坏的”部分放在另外一些孩子身上。而且一旦父母这样做了,这个现象可能会持续终生,这是一件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父母会把“好的”部分投射给哪个孩子呢?
一般来说,老大是很有可能被父母偏爱的。通常,因为老大是妈妈的第一胎,一切体验都是陌生的,她会对这个孩子投入较多的感情,所以老大有可能是她最偏爱的,因此她就会把自己“好的”部分投射到第一个孩子身上。
上面讲了在家庭中最可能被父母投射“好的”部分的“幸运”孩子,那对其他孩子怎么办?
父母已经把“好的”部分都分出去了,剩下的就是不好的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家庭,这个家里有两个女孩,父母偏爱的是二女儿,原因是父母都重男轻女,看到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就嫌弃她,盼着再生个儿子。虽然第二胎仍然是女儿,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再生了,也就把所有盼望儿子的情感都倾注到刚出生的这个女孩身上。而从小就被嫌弃的大女儿,不但要承担所有家务,而且好吃的也都要让给妹妹。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最差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所以她心中的内在小孩当然就是“我不配”。
所以,有的孩子之所以形成了“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就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因为他经常被父母指定为“我不配”的角色,所以在遇到事情和选择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认为“我不配拥有最好的东西”。
让一个人“不配”,从小“不配”,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他长大之后,让他从“不配”转变到“配”,找到与自己相配的那一部分、那个关系,需要时间去疗愈,去找到一个好的关系。
比如,作者说曾经的一个学生,她说她自己对婆家的亲密程度远胜于她对自己的父母。她就来自一个让她产生“我不配”感的家庭,但是结婚之后,她的先生及其家庭成员都很呵护、爱护她,再加上后来经历了养育孩子的过程,她就慢慢变得自信起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年轻、漂亮的她可能都认为自己既不漂亮也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那么现在她认为这一切,她都值得,她都配。
3、让孩子告别“我不好”不再攻击自己
有一个统计,有童年创伤的人,对于坏的东西、对于别人的眼神、话语中贬低的词特别敏感,而对于称赞和夸奖通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词他觉得不属于他,所以他会自动地把它们过滤掉。
我们不仅对孩子要进行挫折教育,而且还要进行鼓励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见的、被鼓励的。但是挫折也很重要,上文提到,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周围的环境让他感觉“我是唯一的、我是最好的、我是完美的”,有了这样的一个铺垫,即使稍大后他周围的环境变得差一点,别人对他的评价变低了,他也不会受到特别大的打击。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思辨的能力,能够想到“我也没有那么完美,别人对我和我想的也不太一样”,然后他就渐渐具有了抗挫折的能力,逐渐能够接受“我不那么完美”。
但是,假如一开始没有给他营造一个特别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那么他可能就会对那些不好的词特别敏感。有时,孩子还会配合父母潜意识里的认同。比如,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被老师夸奖成绩好;父母也有虚荣心,希望被老师请上台向其他的家长传授经验。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表现没有父母期望的那么好,父母的内心可能就会特别烦恼。而当父母发狂的时候,孩子会想,“是因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对我不好”。
有的父母本身就有一个“我不好”的内在小孩。仍以上文的情景为例,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表现不佳而责备孩子、打孩子,可是父母为什么会对此那么在意呢?因为孩子的不好让他照见了不好的自己,他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他的“我不好”内在小孩会提醒他:我的孩子不好,是因为我不好造成的。这种内心中充满了“我不好”的父母,因为从孩子身上照见了自己而恼怒,那他对孩子的话语就不会特别客气。他如果认定孩子不好,可能就真的对其充满敌意。
那么我们怎么来帮助孩子,让他觉得自己好呢?
其实,自信与自卑之间只隔了一个“父母的态度”,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是沃土,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是阳光。而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雨露,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
另外,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悲伤的。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还针对这些情绪,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