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1(西周)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东周 :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先来背一背朝代歌吧,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

周朝本来是商人的诸侯国,后来姬发一举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此时已经从奴隶制变成了封建领主制,(君主是最大的领主),相传周朝是奉天命而伐纣,所以那时的神权统治也慢慢的的转变成了王权统治,一切为了君主服务,因此周公旦特意制定了礼乐制度 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神圣的先王之乐

一 强化舞蹈的教化和政治作用

周公旦制礼作乐,历史上著名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小舞》(或称《六小舞》)都是在这时编排整理加工的。并且把这些乐舞作为教育“国子”的课程之一。

《六舞》:包括
《云门大卷》(或《云门》)——祭祀天神
《大咸》(或作《咸池》)——祭祀地神
《大韶》(或作《韶》《九韶》《萧韶》等)——祭祀四望
《大夏》——祭祀山川
《大濩》——祭祀先妣
前五个是前代遗存的,歌颂各氏族首领为内容的乐舞。

《大武》:歌颂武王伐纣胜利为内容的 “武舞” ——祭祀先祖

政治作用

周代利用乐舞的特殊性,有效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加强等级观念,区分上下尊卑,都以乐舞作为其标志之一。

l例如: 天子乐用八佾(64人),诸侯用六佾(一说36人,一说48人),大夫用四佾(一说16人,一说32人),士用二佾(一说4人,一说16人)

周初制定的《小舞》(又称《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贵族少年子弟)的必修课。由“掌国学之政”的乐师任教。《小舞》同时又是周代著名的祭祀舞蹈。
他不是照搬某些原始舞蹈,而是经过整理的,规范化的继承前代的舞蹈。

《小舞》(六小舞)
《帗舞》:舞者手执全羽或者五彩缯(丝绸)而舞。用于祭祀社稷(土神和谷神,也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
《羽舞》:舞者执折羽(可能是半分开的羽毛)而舞,有如滇族的羽舞。用于祭祀宗庙或四方神。
《皇舞》:舞者戴羽帽,身穿翡翠羽衣,或执五彩羽而舞。用于祭祀四方神或求雨。
《旄舞》:舞者执牦牛尾(用牛尾装饰的舞具)而舞。用于辟雍(周王朝的大学)祭礼。
《干舞》:舞者执盾而舞。用于兵事或祭山川。
《人舞》:不执舞具,徒手而舞,“以手袖为威仪”。用于祭祀星辰或宗庙。

周代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还有《舞勺》,《舞象》。

《周礼'乐师》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文舞,乐器),成童舞象(武舞,武器),二十舞《大夏》”。

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形成了一套“雅乐”体系。创立不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被视为“正声”,宗庙祭祀乐起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流传到韩国,现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已失传,唯独韩国迄今保留原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章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1(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