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不确定性成为确定的时代,学习不只是发展之需,而是生存之需。
每月读透一本书。拒绝浮躁与走马观花。自律。反省。实践。
刘江波 2021年元月
《管理的常识》 读书笔记 第5篇 2021 01 11
第二章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是为目标存在的,组织里的人与人是不平等的。
(一)、 组织的理解
第一, 公司不是一个家 ;
正式组织中我们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联结人们,这是组织的属性。组织不会照顾个人, 管理不应培养情感;非正式组织,如家庭中我们运用情感、兴趣和爱好联结人们,回到家里要讲感情、爱好和兴趣。
组织理论从简单意义上讲,就是探讨责任与权力是否匹配的理论;组织结构设计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分权、分责的设计。
第二, 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两组人承担一个责任会造成权力共用,效率低下和互相推诿。组织最可怕的是“组织虚设”,设立无法界定责任的部门。
第三, 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每一个人都需要服组织的目标,不断的问自己“我为组织做了什么”,这样的状态就是组织中合理的个人状态。
第四, 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在任何一家公司中,清晰的沟通线、控制线、责任线和决策线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如果公司的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得盈利之外的任何东西,譬如这个目标只是将公司做大,或者成为技术领导者,那都会使公司陷入麻烦之中。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他的目标非常简单:持续的盈利能力。
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使得自己的目标明确而单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避免因为目标的混淆或多个目标的选择而耗费了资源。
(三)、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我们需要明确:组织内人和人的之间是奉献关系,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甚至不是“合作”关系。
能力是胜任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对于组织而言你是否愿意热情的付出;如果你不肯付出,而是让组织迁就你的习惯,那即使你的能力再强,你对于组织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
如何使组织关系变成奉献关系:
第一, 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主要是流程上相关的人;如果你的上级与你没有构成流程关系,就不需要作为你工作评价的主体。
第二, “绝不让雷锋吃亏”;
第三, 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一个好的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第一思维和习惯是: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四)、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
第一,管理者需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
第二,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弹性能力就是不借助任何外力,能够自己施压,自我超越的能力。
第三,在组织内部打破均衡状态;
第四,实现组织学习。
【对照检查,今日感悟】
首先,我是很认可“组织不是一个家”的观点的。这几年来我坚持认为公司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协作的一个球队/突击队/团队。如果公司用兴趣、爱好和情感来联结大家, 而不是责任、目标和权力,这个公司一定不会长久,因为靠兴趣爱好和情感是打不赢仗,进不了球的。
早在2003年,当时我还在一家民营高校中层管理的岗位上,适逢联想集团做战略收缩而大裁员,网上有一篇特别火的文章,亲历大裁员的经理写的,《联想不是家》。当时我读了以后,觉得联想这样的大公司居然这么不讲人情,觉得联想就是个“坏公司”,甚至有几年我买电脑都不选择他们家而选择惠普。时至今日,当我在一个小小的教育公司担任CEO,每年要拿出500多万人民币给50多号员工发工资的时候,我才觉得,公司确实不是家。
这是当时《联想不是家》的文章节选:
[联想精细化裁员]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有20多位“责任经理”参加,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今天就是面谈日。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思,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平均每个人20分钟。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即使我是责任经理,我也只知道明天由我陪同的员工----坐在我隔壁办公位的,朝夕相处两年多的一个女孩,邵隽。
[邵隽]
我不知道昨晚我是怎么过的,心情特别不好。根据公司规定,我不能提前告诉她。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和我朝夕相处两年的同事,明天就要被裁员了,而她一点也不知道。开完会打车回家时,我感到特别疲惫。司机开口了:你怎么会累呢?你们这一行挣钱多容易呀。我苦笑了一下,没有回答。早上,邵隽比我到得要早。向她问声早上好后,我就心虚的不敢再说一句话了。我照例喂我桌上的小金鱼。研究院乔迁研发大厦的时候,每个人发了两条小金鱼,但这帮粗心的研发人员照顾不周,能活到现在的,实在是不容易。邵隽还拿我的鱼开玩笑,说这整儿一鱼精,居然还能活着。我不再说话,坐在电脑边发呆,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电话终于响了,我走到邵隽面前,先和她握手,再叫她去楼下的会议室。她知道去会议室意味着什么。那两个会议室从早忙到晚,所有进去的人,出来后就直接收拾东西走人。但邵隽一直很平静,因为在她之前,我们部门已经进去两个了。是清涛和她谈的,大家都这么熟了,也不用多说什么,不到五分钟,就结束了所有谈话,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了字,走了出来。邵隽是FM365转过来的,经历过365那次疯狂的裁员,她那次也送过好多人,所以她很清楚这一切。然后回到办公位的时候,陪她收拾东西。到午饭时间了,她说,先去食堂吃饭吧。但我不忍心告诉她,她的IC卡现在已经被注销了。所以我劝她去外边吃。负责另外一个人的责任经理却直接说出来了,还有人告诉她,人力地图也已经注销了,当时邵隽明显非常失落,感觉突然和公司一点牵连都没有了。她在联想工作三年了,可就在两个小时之内,联想就不再有她的任何痕迹。被公司抛弃了。就这么抛弃了?转眼功夫,就不再是曾经引以为豪的:“联想人”啦?中午,部门全体去辣婆婆吃散伙饭。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下午,我送邵隽到家。路过一个小学门口,堵车,她说,我还从来没有下午从这里走过,从来没见过这群孩子们放学。是呀,我也是每天工作到很晚,白天回家还真不习惯。在她家坐了一会儿,因为我知道她这时候心里肯定非常不好受。她说了很多当年365的事情。是呀,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我特意多呆了一会儿,听她说话,因为我知道,邵隽虽然表现的很坚强,但我一转身走掉,她很可能会哭的,就像今天裁掉的许多人一样。 。。。。。。。
[联想不是家]
这是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我想,我比许多人都体会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当然,这不是说我工作会偷懒。我仍然会好好工作,我要对得起联想。同时,我也觉得联想没有欠我的。联想给了我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不错的待遇。但,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绝对不是像爸爸妈妈的那种无私奉献的感情。认识到这一点,当我将来离开时,领导会肯定我的业绩,我也会对领导说谢谢,不再会感伤。怀念和我一起共事的众多同事们!
这篇文章在网上迅速传播,时任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先生对《公司不是家》也做了书面回应:
柳传志对《公司不是家》的回应
一名联想员工写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登在网上,委婉哀怨,记载的是他的真实感受。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难过。在裁下去的员工中,有一些是我当年直接指挥过的老员工,他们谁都没有打电话给我,在默默地接受一切,这让我心中更加产生歉意。。。。我在想,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做到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几个方面负责;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就必须上进,内部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更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必然的。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在《公司不是家》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战略性调整是由于领导的错,却要普通员工负责任的问题。我看到这个观点时,停下来作了思考。我想,他说的是对的。这次,有一部分员工被裁和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和战略制定的失误是有关的。这是非常沉痛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向因此而被裁的员工诚恳地说“对不起”。
但是我,作为董事长,以企业发展为根本追求,我应该要求杨元庆他们怎样工作呢 ?一种做法是尽量小心谨慎,避免受损失;一种是要求突破、创新,就一定会犯错误。我们是在一种很困难的情况下打仗,在方方面面都和外国企业有相当大差距的情况下做的,但是我们必须去争,去抢;去拼!我们必须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领域,投入人力、物力去尝试,由于我们看不清方向,由于我们没有掌握好方法,我们会被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
在我直接负责的十几年中,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付出了多大代价, 只不过领导宽容,没有跟我算账罢了。在惠阳联想工厂的马路对面,有40万平方米的土地,至今闲置,价值6000万,是1997年前后联想买的。当时我拍板准备发展制造业,由于后来要全力支持别的业务,我把它停了。1998年联想全年的利润也就两三个亿,6 000万是多大的分量啊。负责组织这项工作的同事也都全部调整,也有一些因此就离开了联想。从1988年联想向海外出击起,分分合合多少次,在这些整合中,我已经说不清有多少支队伍离开了联想。说来惭愧,由于我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失误,可能会改变一些人一生的命运。
当我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办 今天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样要求杨元庆。 我对元庆说的只能是:一、牢记你的目标,牢记你的责任,进取、创新、突破!此外没有别的出路;二、要爱惜资源,特别要爱惜员工,牢牢记住以人为本; 三、去打仗,十仗中胜七仗就是优秀的指挥官!我很抱歉地对《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说,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元庆只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为员工负责。如果元庆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因此企业前进的主旋律只能是战鼓,是激昂。 。。。。。。
对组织的理解中还有一条,就是人与人非平等。在一个组织结构中,人与人之间是以实现目标为前提的生存,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拥有了不同的权力。就如同在一支军队中,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肤色的人能很快融合为一体,绝对服从于某个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强调个人,强调努力服从组织,每一个人成为组织的成员,而不是成为自己。
陈教授提到,“组织的关系是奉献关系”,我费了好大力气才理解,她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是计算机工程师,在公司的专业知识是数一数二的,却被裁掉,当他去询问人事经理的时候,经理说他唯一的缺点是主观意识太重,而且缺少积极合作的精神,团队总是为了他去特别费心的协调,“就算专业能力再好,也会成为团队进步的阻力”。也就是说,被裁掉的工程师缺乏的是主动合作和为组织奉献的精神。你要主动融入组织,而不是让组织迁就你的习惯。
谈及奉献关系,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自己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贡献;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留下和谐的接口。
我突然想到飞机洗手间里洗手池处“请用完后擦干,以方便下位客人使用”之类的提醒。在公司中同理,销售人员不应过度承诺,否则客户签约转到服务部以后,服务人员就接不上,会使客户认为服务人员态度和能力有问题。
最后,陈教授指出,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每一个组织都面临一个全新的现实:那就是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组织的经营环境不再是稳定的状态;组织中不再存在明确的杠杠。因此,在组织内部要不断的打破平衡,不应默许没有能力的人待在岗位上,不能默许关键岗位上的老朽消磨时间等退休,不能看着服务人员忙碌而认为客户对服务就满意了,绝不能追求一团和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