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超市买些日用品,在货架边上,我徘徊了一阵,看买哪一种更划算。
同行的朋友开我玩笑,说:现在有如此的高薪了,还是这样精打细算吗?
突然我意识到,即使现在不再为了生活发愁,但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了。
从小,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妈妈很节俭,也会毫不避讳地传达给我们“家里又没钱了”的讯息。
所以,我看到别人穿新衣服,或者别人吃冰激淋、玩了什么新奇的玩具,也只能羡慕。
因为我知道,即使向父母开口,也只有失望。妈妈会一五一十地给我算,爸爸最近寄了多少钱回来,家里的花销又有多大,我和弟弟还要读书。
后来一次,妈妈带我和她朋友去县城办事。朋友的儿子也去了,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孩。
办完事去超市,她朋友的儿子穿梭于各个货柜,眼都不眨地把各种玲琅满目的零食扔进购物车,很快,购物车就装满了。
而我,很懂事地只拿了一点点必要的文具。还是再三比较之后,选择了最实惠的那种。
妈妈问我想不想吃什么,我沉默地摇摇头,眼睛看向别处。我何尝不想像那个男孩一样,可以毫不顾忌地拿自己想吃的东西。
但是我不能。我无法忘记每当提到钱时,妈妈的叹息和爸爸的沉默。我甚至一度认为,家里就快揭不开锅了。
所以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超市买东西再也不用看价格。
后来长大了,母亲对我说,其实我们那时并没有到穷得揭不开锅的地步,他们向我“哭穷”只是希望我能够懂事。
不可否认,妈妈的“哭穷”式教育,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真的变得很懂事,很节俭。
但是长大后,我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让家人和自己过上不错的生活,但我仍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感,甚至不敢买好一点的东西,因为我怕自己配不上。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不自信和危机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中国的家长,似乎大部分不愿意透露给孩子,最真实的家境。就算有钱,也会“哭穷”,目的是想要逼迫孩子更懂事。
就连王思聪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过,他在16岁以前,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条件,16岁那年他才发现家里有钱,去向父亲求证,王健林只说了一句:这都被你发现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一遍遍告诉他们,我们家里条件不好,你和别人比不得,长此以往,孩子也很容易变得自卑。
李老师的一个学生小露,从小就在被哭穷式教育下长大。
小时候,她妈妈经常给她灌输,父母小时候过得有多苦,现在能够吃饱穿暖还有学上,就应该感激涕零了。
一年到头,她没有穿过几件新衣服。只有哥哥姐姐们的衣服穿小了,她才能穿上被他们淘汰的。
一次,妈妈领她去逛商场,她看中一件很喜欢的小裙子,那条裙子,就是她想象中公主的服装啊。温暖的鹅黄色,精致的蕾丝,腰间还有一个精美的蝴蝶结。
那是她第一次向妈妈强烈的要求想买一样东西。
但妈妈不同意。
她说:小姑娘这么爱美干什么?家里的条件你不是不知道,你上学花了多少钱,买辅导资料又花了多少钱?养你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额外的花销,我们真的供不起。再说,这是有钱人家的女儿才穿的,你皮肤黑黑的,穿上也不好看。
后来,班上一个男生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你能不能别老穿这么丑的衣服,能不能穿得像个女生?
青春期里,那颗敏感的心,再次变得伤痕累累。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自卑和软弱,伴随了她成长的大部分时光。
以至于,长大以后,她才知道,家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贫困,甚至比很多人家境要好得多,她对父母,突然生出一股怨恨。
她能够理解父母假装没钱,无非是想让孩子体谅他们的辛苦,无非是希望孩子能更懂事一点,但这种被迫着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换来的懂事,未免也太残忍。
直到现在,她始终认为自己配不上很多美好的东西,配不上友情和爱情。对金钱格外计较,她羡慕那些自信大方的女孩子,羡慕那些喜欢什么就能够大胆争取的姑娘,但是她自己,始终没有勇气。
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感,也许会伴随她的一生。
被哭穷式教育养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很难像同龄人一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难毫无顾忌地放下心防,感知快乐。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充满着对儿时的物资匮乏的遗憾,也许是为一个娃娃,一个玩具,或者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唏嘘感叹几十年。
金庸先生有一部武侠作品叫《天龙八部》,里面有个角色叫“马夫人康敏敏”,此人可谓是机关算尽,最后的下场也很惨。虽然她罪有应得,但是纵观她的一生,也是挺可悲的。一心想上进,嫁个有地位的人,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一心想穿新衣服,但是没有钱买,以致于心理变态,最终走向歧途。因为父母灌输的家里穷的慨念,以至于影响了她一生的价值观。最终走向不归路,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知乎上有个问题:被穷养长大,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只有一句话的答案,看得人心酸不已:看到高级一点的水果要先等一等,看她们怎么吃的再吃。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内心自卑又倔强。
前段时候,范老师在微博上说了一个事。
一个孩子想要吃草莓,奶奶不肯买,因为40元一斤很贵,于是范老师建议可以一次尝鲜。
于是,她在网上被骂成:何不食肉糜。
对此,桌子想说的是,40元一斤是很贵,但是买几颗、买几块钱的,给孩子尝尝鲜未尝不可呢?
孩子既尝到了想吃的水果,开心了,也没有因此很破费,何乐而不为?
还记得那个买一颗车厘子的小伙子吗?
一斤车厘子确实很贵,可是折成单价来看,一颗八毛钱,也是可以接受的啊。少喝杯奶茶,买几颗车厘子尝尝鲜,至少也解了馋嘛。
很多时候,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格局,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里,觉得自己配不上,从此与一些比较高品质的东西无缘,即使多年以后还是会在心里产生阴影。
很多家长害怕满足孩子的欲望之后,宠坏了他们,于是压抑孩子的欲望,甚至有时候,还会攻击孩子虚荣,好吃懒做,让孩子觉得,向家长提要求是可耻的。
心理学家李雪说:
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
满足不了,或者不想满足,可以拒绝,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自私、不懂事。
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只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有的家长在满足孩子的同时,也会不断告诉孩子“我工作很辛苦”“我平时自己都不敢花,都是省给你”,可是这样,孩子不但不会产生感激之情,反而会对父母有种负罪感,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一个孩子的穷养和富养,其实不是看家境的贫富,而是看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愿意尊重孩子的需求,即使家里条件再差,也是富养。
父母彻底否定一切,觉得只要有需求就是可耻的,即使条件再好也是穷养。
孩子其实很敏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他今后一生的性格和命运,为人父母,应该要将爱传承给孩子,而不是“穷”。当然,这个穷,主要是指精神上的。
不要告诉孩子“我们穷,所以我们配不上那些东西”,而要告诉他们:你在将来值得更好的!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信从容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