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文学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10世纪初)。它是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
“物语”类似中国的“故事”。
前不久,看了一部日本的电影《镰仓物语》。故事讲的是住在镰仓的作家一色正和与爱妻亚纪子一同破解奇怪案件,当亚纪子被妖怪带走后,正和奋不顾身闯进黄泉拯救妻子的故事。影片中,古都镰仓,不仅住着人类,还有幽灵、妖精、魔怪、神佛、死神、穷神等等。这里是魔界与黄泉的交界之处,是生者与死者的思绪交织之都。开始时只是小惊喜、小动物,到后来各种变本加厉,最后坐火车去冥界。黄泉路上,建筑和景色都很优秀,充满奇幻的想象。
这是一部很合格的“物语”电影,很物语,很日本。
日本最早的物语文学是创作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作者不详。全书共十回,故事结构由“辉夜姬诞生”、“求婚难题”、“升天归月”三部分构成。
故事写的是一位伐竹翁在竹心中取到一个美貌的小女孩,经三个月就长大成人,取名“细竹辉夜姬”。 辉夜姬长大后,极美。一传十,十传百 ,越传越远,天下的所有男子,无论富贵或贫贱,都想娶到辉夜姬。
那些迷恋辉夜姬容貌的人,往往会彻夜不眠,暗中在墙上挖一小洞,从洞中张望偷窥,聊慰其情。也就是从这时起,这种行为被叫做“偷情”。
后来有五个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宝物有天竺国有佛的石钵、蓬莱山金树上的白玉果、唐土的火鼠裘、龙头上的五色玉、燕子的子安贝。这些宝物,都极难得,求婚者均遭失败。
她的美,倾国倾城,皇帝也想凭借权势强娶她,遭到拒绝。辉夜姬在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中突然升天。
这部书简浅易懂,易读,很淡,淡得像简笔画。但很有味道,日本味。
与差不多同一时期写成的物语文学《伊势物语》,由125篇短篇汇集而成,各篇自成独立的故事,但全篇由原业平一个人物贯穿起来,写原业平在宫廷和外地经历的种种恋爱故事。
物语文学在产生之初就分为两大类,一为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润色,提炼成完整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以《竹取物语》、《落室物语》为代表。另一类为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大和物语》为代表,以和歌为主,使和歌与散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物语文学的高峰的《源氏物语》(产生于11世纪初)和《宇津保物语》(产生于10世纪末),是两种不同的典型。
《源氏物语》最先把虚构物语与歌物语结合在一起,并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物语的现实主义传统,摒弃了物语只重史实、缺少心理描写的手法,促进了物语文学的发展,对日本散文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回,近100万字。作品主人公源氏,原名光君,是桐壶天皇同更衣(仅次于女御的妃嫔)所生,颇受天皇宠爱。右大臣的女儿弘徽殿女御(地位最高的妃嫔)担心天皇将光君册立为皇太子,产生忌恨,逼死更衣,促使天皇将光君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整个故事是以源氏及其岳父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同以弘徽殿女御及其父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通过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当时贵族社会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奢侈和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修命运,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内部矛盾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式。
在体裁方面,《源氏物语》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典雅,笔意缠绵,富有日本古雅的民族风格。书中还广泛运用了汉号文,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第一回《桐壶》更是受列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此外,还大量引用了中国古籍《礼记》、《战国策》,《史记》和《汉书》的史实和典故,所以,它也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记录。
《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它对贵族社会的政治斗争,大多运用侧写手法,曲折地表现出来,在触及贵族腐败政治时,作者虽指责了弘徽殿一派的政治野心和独断专行,却袒护源氏,把源氏作为政治上的希望和寄托。在描写妇女命运时,一方面对她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一方面又把源氏写成是有始有终的庇护者,从政治上、生活上竭力美化她。这部作品以过多的篇幅渲染贵族阶级的一些美学观点、佛学思想和感伤情调,结构也失之庞杂冗长。
《宇津保物语》的故事结构仿效《竹取物语》,只是求婚者都是皇太子和宫廷中的显要,并将贵族社会的婚姻矛盾放在他们争夺权利的场面上来描写,批评了宫廷贵族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它的特色是大胆接触现实,从本国文学遗产和传统出发,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它不象《源氏物语》那样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完整的作品。
《源氏物语》以后,物语文学逐渐趋于衰微和没落。有的如《荣华物语》、《大镜》、《今镜》等历史物语,暴露和批判贵族的腐败,《今昔物语》等评说物语的内容以佛教故事居多,世俗故事也写得比较出色。
中世纪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级兴起,文学上出现了以《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战记物语。它同古代物语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描写中世纪社会的没落以及封建主义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它们使用汉语、佛语、俗语混合的新文体。这种文体在《今昔物语》中已试用过,但到了《平家物语》才臻于成熟,成为一种叙事诗。战记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的叙事文学以及其他各种文学都是从战记文学产生发展而来。
《平家物语》是日本中世纪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原为琵琶法师演唱的台本,流行很广。曾出现200多种不同的版本,现在通行的是经过整理校勘的13卷本。关于作者,其说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据《徒然草》载称,此书系由信浓前司行长所著,但也缺乏确证。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权臣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逐渐衰落,拥有领地和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势力上升。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巨大权力。从1156到1185年,源、平两大集团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源氏取得最后胜利,从而开创了历时700年的由将军掌权的镰仓幕府政治。《平家物语》通过平氏一族的兴衰,记述了这一段源、平相争的历史。
《平家物语》按年代次序,先从平氏起家讲起。平忠盛以平叛有功,由武将擢升为朝廷重臣,跻身于贵族最高权力集团。以后其子清盛擢升为太政大臣,清盛的女儿被选为皇妃。年幼即位的安德天皇,便是清盛的亲外孙。平氏一时门楣显赫,而与源氏集团的矛盾日益加剧。
安元三年(1177),官居大纳言的藤原成亲及其党羽密谋诛灭平氏。事泄,成亲遇害。
治承四年(1180),源赖政与以仁王相结托,举兵讨伐平氏,兵败被杀。之后不久,各地源氏族党在源赖朝率领下纷纷起兵。
养和元年(1181),平清盛于战争连连失利之际患热症死去,其子宗盛为继承人。
寿永二年(1183),源氏武装攻破都城,平氏败走关西。翌年在“一之谷”战役中源赖朝军再次大败平氏。
文治元年(1185)再出奇兵急袭驻守屋岛的平家军,在濑户内海的坛浦决战中,平家军全部被歼。平宗盛父子及其部将或自溺水中,或以兵刃自裁,平氏拥戴的幼帝安德天皇于外祖母怀抱中溺水而死。最后一卷记述安德天皇生母(清盛女)在平氏殄灭后蛰居都城,出家为尼,在大原寂光院草庵中了却余生。
这部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如“诸行无常,盛者必衰”;也反映了儒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和道德观。全书还贯穿了新兴的武士精神。与平安时期文学相比,武士、僧兵形象取代贵族的地位,而成为英姿勃勃的英雄人物。
在庞大的结构中,平家的清盛、重盛、维盛、宗盛、忠度、敦盛、重衡,源氏的义经、义仲,都气度昂扬;许多女性形象刻画得也很生动。《平家物语》中日文和汉文混合使用,融合协调。文笔注重音节韵律,不少段落采用“七五调”和工整的骈辞俪句,铿锵有力。
《平家物语》不仅是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以它为题材编写的谣曲、净瑠璃、歌舞伎等,曲目纷繁,它的故事、人物深入人心,至今流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