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智慧的力量——读《论语》有感

    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备受国人推崇,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为君者读出了治国之谋略——以仁为本;为商者读出了经营之道——诚信为本;为师者读出了教学之方法——因材施教;迷茫者找到了方向,怯懦者寻到了力量。《论语》成为世人修身养性获取智慧的源泉。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读《论语》,所得收获不同。近段时间重读《论语》,有以下几点感悟:

    人生有规划    进取有方向

    人的一生很短暂,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规划,每一个进取的过程都要有方向,只有目标明晰,才不至于走很多弯路,浪费时间和生命。《论语∙为政》篇里孔子明确告诉我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且,在勤奋努力,终身学习方面,孔子也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总体目标(终生理想),还可以再细设远期目标(十年规划),中期目标(三到五年规划),近期目标(一到三年规划),日常目标(月、周、日规划)。仔细一想,我们今天的生活即是由三五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三、五年后的生活是由今天决定的。因此,生活的抉择,要有智慧。

    作为老师,还要把这种规划意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做一个有目标的进取者。

    学思结合促提升    不耻下问共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就像有些孩子看似勤奋努力,成绩却总不见长,就可能是缺乏深层思考的原因。还如有些人看了很多书,却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语,也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缘故。反之,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则会进步缓慢,还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因为没有渊博的知识做基础,有时会变成空想,不符合实际。只有真正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自身的提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对于当老师的我们来说,都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我经常给班里的孩子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接触很多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一个班级来说,有运动健将,绘画能手,舞蹈达人,也有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还有的看似无特长,却拥有最美的德行——善良,我们就应该多向身边的平凡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老师,面对新时期的处于网络时代有个性的孩子,有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和能力。我体会最深的是七年级时,因为临时变动,教语文的我临时接了一门课——生物,刚好又是几册书中最难的一部分。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如实告诉孩子们,论专业,我不太合格,论学习能力,我可能不如你们学得快,或许还会向你们请教,但老师有决心也有信心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学习这门课,争取学好。这样一来,反而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互帮互学,到了期末,生物成绩考得真不错,师生皆大欢喜,收获满满!

        君子重德行    百善孝为先

    孔子以为,“君子”是善良,恒心,重道德的人,他倡导世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尚仁,“仁”是一切道德的源泉,与人相处,不能只想自己,要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君子重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礼,人们应当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做“尚仁、重义、行礼”的君子,近段时间,受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校园的影响,学校的整体面貌、学生的行为规范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借此东风,我们班在这学期开始了“每日学《论语》”活动,希望《论语》的学习能够像春夜喜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美的人间真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中国人“孝”之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论语》开篇“学而篇”里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个观点。孝,指对父母孝敬;悌,指对兄长敬重。孝悌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在和家长们的日常交流中,却常常会听到一些无奈的声音,现在的孩子个性强,眼里似乎只有自己,孝心对他们来说越来越遥远了。确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对父母不尽孝的实例。正因这种孝心的缺失,我们为师者更应该在日常的教育中对孩子们进行“孝心”的引领。本周的“每周一诗”和“每周一歌”活动,我们选的内容都和孝敬父母有关,就是希望能从某一点上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把“孝”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

    《论语》是值得终生阅读的经典书籍,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生活的真谛,智慧的力量,已向班级推荐这本书,我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共读,共赏,共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求智慧的力量——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