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2.5.10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二:以身许国的“牧羊教授”

2.5.10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二:以身许国的“牧羊教授”


小武转念又道:“对了,刚才你说李政道也是王淦昌的学生?那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八角点头道:“那是在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遵义开课时候的事情。据李政道回忆,当时他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物理系王淦昌老师的物理讲座。因为课堂的风格开放,学术气氛浓郁,各处的学生老师,都可以随意前来听讲,且能随意讨论问题。然而讲座中风格最突出的人,却往往是另一个物理老师---束星北。”


“束星北常常坐在台下学生的位置听讲,一点也不搞特殊,听到各种内容时却总是不住挑战。王淦昌也总是笑眯眯的,毫不生气,用心解释。两人也有说不通的地方,不免会争得面红耳赤,然而过不多久又会重新谈笑风生。而下次王淦昌开课,束依然会准时而来,感觉上他来听王淦昌的课比其它任何事都重要。”


小武大奇道:“还有这种专门去别人课堂上‘踢馆’的教授存在?同行们也不计较?”


八角笑道:“你说是‘踢馆’倒也不错。有时候束星北认为王淦昌讲的是错的,于是一跃而上了讲台,自己拿粉笔写了起来,一边侃侃讲解。于是王淦昌只能站在一边看着,似乎这堂课的主讲不再是王淦昌,却变成了束星北开的课,台下的大学生们都看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其中,李政道原本是化学系的学生、只是偶尔过来旁听的---却因为听见两位大师的争论,一时没忍住、也插了几句嘴;束星北听了之后居然十分兴奋,果断让李政道离开化学系,马上转到物理系来学习---从此开始了李政道的物理生涯。”


小武也是目瞪口呆,道:“这个束星北,到底何许人也?在他眼中,完全不顾及任何环境和规则,竟如此‘放得开’?王淦昌也从不生气?”


八角笑着摇头道:“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是个怪杰。当年在国外学习物理的时候,每当他觉得导师讲课不行,就会转学。结果他留学了6年,换了9所大学。某一天,他突然很‘狂妄’地说---当今世上除了爱因斯坦、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指点我了。于是他又漂洋过海,于1928年在德国见到了爱因斯坦。”


“一番长谈之后,爱因斯坦决定聘请束星北做他的研究助手,每月支给120马克薪水。于是,束星北就变成了爱因斯坦唯一的华人助手。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爱因斯坦不但协助其工作,还邀请他到自己的家中做客。”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束星北也真是敢想敢干,有点狂人的味道。”


八角又道:“束星北留学归国后不久就被聘为浙大物理系的副教授。但是后来时任校长挪用了物理系采购设备的经费(为某基金捐赠的专款),造成物理系何增禄、束星北等四个正副教授愤而离校出走。随后师生们同校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了学潮,浙大的校长被逐走。”


“好在半年后竺可桢成为了浙大的新校长,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出走的教授们都请回来。于是出走上海、正在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兼职的束星北便回到了杭州,不久升为正教授。与此同时,出走山东大学的何增禄教授也回来了浙大。而何增禄在山大的工作时间虽不是很长,但一眼就看出同事王淦昌水平极高,于是力邀他同去浙大。”


小武大笑道:“原来从浙大去山大时只有一个人,从山大回浙大时却有两个人。何增禄去了,却带回了王淦昌,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八角笑道:“王淦昌性情温和,且善于照顾别人,故无人不喜欢他。而束星北性格暴躁,敢当面骂校长(包括竺可桢),拳打总务主任,没有任何人能让他忌惮。然而奇特的是,性格反差如此巨大的两人关系却是极好,贯穿终身直到下一代。”


“你可以想见,两位大师同台切磋、毫无保留的情状,给目睹神仙打架的大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所以当时听讲的诸如程开甲、李政道、叶笃正等青年学子,都从中学到了开放的学术心态,以及合作探讨、毫无猜忌的真性情。”


浣洋诀2.5.10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二:以身许国的“牧羊教授”_第1张图片
图表 26李政道与叶笃正小像

图表 26李政道与叶笃正小像


小武连连点头,道:“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然会毫无私心杂念,一力专心求学,像海绵吸水一样地接收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随时向大师们请教问题。”


八角捋须道:“不过王淦昌教书的生活并不富裕,幸好老婆贤惠,但还有三子一女要养。在浙大西迁的颠沛流离中他还得了肺结核,幸好到了遵义终于稳定下来。听说羊奶可以治疗肺结核,于是他老婆从农民那里买了三只奶羊。”


“看到爱人生活也很辛苦,于是王淦昌自告奋勇,分养了其中一只羊。原因是他看见浙大校园里面的青草长得很好,不比外面山里头的差,不用来放羊就可惜了。于是在王淦昌讲课的地方,门外坡上总有一只羊在吃草,这就成为了他的活标记。”


小武哈哈大笑,道:“想来这个‘牧羊教授’是全校无人不知了!找他的人只要看看门外有没有羊,就知道他在不在了!放学的时候,大家也能看到他一边夹着讲义,一边牵着羊回家吧!”


八角捋须笑道:“不久,另一位研究原子能的物理教授卢鹤跋,也从广西来到遵义的浙大。然而房子实在不够,而王淦昌已经升为系主任,也不能看着别的教授吃苦,只能将自己的家分出一半空间,与卢鹤跋一家挤在一起。”


小武连连摇头,道:“王淦昌自家都四个小孩了,再加上别人一家,这得挤成什么样啊?他们夫妻是真能吃苦啊!”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过王淦昌后来亲口对子女说,在浙大执教的16年(从29岁到45岁)里,虽然很多时候生活艰苦,但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由于王淦昌在1998年逝世,故没能赶上一年以后的两弹一星元勋授勋仪式。但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仍然送到了他的家里,并被他的子女转赠给了浙江大学。”


小武点头道:“对于一个教授来说,能够稳定而不受干扰地研究和讲课,那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


八角捋须道:“你说的不错。另者,王淦昌夫妻丝毫不在意钱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建国后,王淦昌被委派到苏联进行合作研究,此时是一直有出差外汇补贴的。不久后他的妻子也来到苏联,让他大为吃惊。原来是组织上觉得,几位公派原子能研究员在苏联生活可能不太习惯---其中王淦昌年纪最大、也有妻子,不如就让他妻子去陪伴工作,顺便照顾大家。”


小武点头道:“几位研究员估计都是男青年,在异国他乡是很容易水土不服的。王淦昌妻子来了,就等于有了一个大嫂子来照顾大家,能帮忙烧饭、缝补什么的。”


八角笑道:“组织上考虑得的确很周到。但是王淦昌妻子文化不高,去苏联却一路都要学俄语、用俄语,她居然都做到了。同时家里头的三四个小孩也只能交给别人带了,这个牺牲也是蛮大的。”


“而让组织都很震惊的是,1961年,当王淦昌奉调回国时,他找到中国驻苏联大使,将夫妻二人几年的出差补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4万卢布(相当于3万人民币),全部捐献出来,请他转交给国家,以帮助救护国内的灾荒人民(1960-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


小武眼眶都有些湿润,道:“这真是一笔巨款……”


八角点头道:“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王淦昌最珍贵的品质。早在抗日的时候,他们夫妻倆已经把家里的金银首饰捐献了个干净。除了从德国带回来的一小块‘镭’之外,王淦昌几乎没有财产。那位大使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还是收下了钱。”


“不过王淦昌的风格一贯如此。后来当他在戈壁滩上做爆炸试验的时候,由于食堂的师傅们都搞运动去了,结果一些工人见没人送饭吃,也就不肯待在试验场了。没有工人干活就无法再做试验,于是王淦昌就自己出钱,从军人家属里雇几个空闲的人过来打下手,如此才不至于耽误了试验的进程。实在是雇人的钱也不够了,那就先欠着,再从自己下月的工资里面扣还---好在别人都信得过他。”


小武低下头道:“好吧。老专家的精神,真是没有话好说。”


八角捋须道:“王淦昌的科学研究也是无人不服的。尽管他在建国后因为国家的需要,多次调整过研究的方向,但每次他都能拿出令人钦佩的成果。当中苏决裂时,1960年,所有援华的苏联专家都奉调离开了中国的大西北核基地。之后有人在整理他们留下的资料时,发现其中有一份绝密电文。”


“经过破译,原来电文的内容是:‘We left. But you have KC Wang.’(我们离开了,但你们还有王淦昌)。当时王淦昌还在苏联做研究,所以中国大西北没人知道KC Wang是谁。经过层层上报,组织上重视了这个信息---也是因为那份电文是一位跟中国很友好的苏联专家所留的。”


小武惊讶道:“这个信息跟国内别的机构一比对,便不难知道苏联专家说的是哪个王淦昌。如此说来,其实还是苏联人推荐他加入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的?”


八角点头道:“不错。组织上分析清楚以后,年底立即召他从苏联回来,停止现有的研究,加入核试验项目。而王淦昌毫无二话,当即写下‘以身许国’四字,开始化名‘王京’,去大西北从事新的秘密工作。”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个原因,才导致王淦昌第三次丢掉了几乎到手的诺贝尔奖!而且这次跟前两次的情况还不一样---前两次不管是什么客观原因,毕竟还没有完成实验,然而这一次是实验都完成了,成果也有了,并且也发表了,只是颁奖需要时间而已。然而王淦昌竟然没有时间去等待授奖!”


八角捋须道:“王淦昌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不想当官,不求闻达。在隐姓埋名完成两弹一星项目之后,1978年,王淦昌被任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一般人看来,此时他一辈子做的也早已足够了,可以功成名就地在高级职位坐到退休了。”


“可是在倡导建立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之后,1982年,王淦昌主动辞去了这些高职,又专门领导了一个小组,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这种放弃大官、主动去一线的研究精神,即使在科技界,也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小武连连点头,道:“是啊!他真是只求奉献、从不考虑个人名利的人呀!”


八角点头捋须道:“当然,王淦昌也认为---无论是部长或所长,很多人都能做;然而一线的尖端科技,却很少有人能研究。这种想法也主导了他的行为。”


小武若有所思,道:“如果类比一下,应当选择哪条职业道路---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显然王淦昌是选择了终身当技术专家,而不当项目经理。因为还有别人,或许也能担任项目经理;而项目真正稀缺的,却是自己这样前沿的技术专家。”


八角呵呵笑道:“你现在更加明白了,如何从项目真正的风险点,来考虑项目的利益了。很多时候,项目的成员都要为项目的利益做出个人的牺牲。”


小武连连点头,又叹了口气道:“是的。不过,个人牺牲必须要征得个人同意。只是,绝大多数人都争着抢着要升职加薪,像王老这样淡泊名利,不求利益最大化、只求奉献最大化的人,如今能有几个?”


八角点了点头,又道:“1991年,在李政道的帮助下,浙江大学建立起了近代物理中心。李政道同时建议,由恩师王淦昌来担任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见此举有利于科研的发展,王淦昌欣然接受了这个职务。可见他也不是一定会反对当官---只要当这个官是为了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王淦昌的一生是技术专家们的最佳楷模。他写给儿童的《无尽的追问》一书于2008年出版,引导他们从小走向科研道路,是可以影响孩子们一生的读物。”


小武点了点头,道:“等我有了孩子,一定去买一本做生日礼物!”


浣洋诀2.5.10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二:以身许国的“牧羊教授”_第2张图片
图表 27王淦昌著作

图表 27王淦昌著作

图片来自互联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2.5.10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二:以身许国的“牧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