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们总是喜欢看屌丝逆袭的故事。这部乖巧的《无双》恰逢其时。
伴着国庆的欢乐,踩着国师的太极和新贵的尬笑,无双给广大人民群众上演了一出喜闻乐见的屌丝逆袭好戏。
国庆七天,无双接连超越张艺谋的《影》和开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妈》,以6.8亿的成绩坐上国庆档票房冠军宝座,豆瓣评分也一路走高直至8.1分,一跃成为国庆档期主角。
所谓的逆袭上位者,其实从来都是狠角色。
这部香港名导庄文强自编自导,由两大影帝一大花旦卡司阵容撑起的影片,起初你以为它是郭富城演的李问,最后却发现,它其实一直想当周润发演的画家。
这次,它是主角!
(一)
发哥不老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小县城僻静胡同中一个接一个狭小的录像厅,基本承包了一群群荷尔蒙无处释放的少年们的基本娱乐。
挤在汗臭四溢、烟雾弥漫的录像厅里,如痴如醉地看着小电视屏幕里小马哥手持双枪快意恩仇大杀四方的时候,这些少年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个男孩向男人转变最初的伦理构筑。
那就是要热血江湖,恩怨分明,义薄云天。
时光如刀,岁月雕琢。如今,少年人近中年,才恍然察觉,屏幕上英俊无匹的小马哥,也已是一个63岁的老人了。
一盘盘录像带,纪录的是早已逝去的青春。当年的热血情义,也早已被生活磨损成末。
而有些人,注定就要当人生的主角,时间也奈何不了他!
1987年,周润发获得自己的首个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措手不及间,他只是穿了一件牛仔夹克衫上台领奖,并解释道:我没想到会得奖,今天穿的随意了点!
然而在激动沉默片刻后,下一句话,发哥突然冒出:这个奖,我等了三年!
让他获奖的影片,就是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那部经典之作《英雄本色》。
发哥在片中饰演的小马哥并非男一号,甚至还是一个犯罪分子,但他义薄云天,生死无前的精彩演绎,却意外激活了一个香港类型片的灵魂,还就此开创了香港黑帮电影的一个新时代。
他扮演的反面角色得到观众最多的喜爱,他演绎的亦正亦邪小人物成为人们心中的另类英雄。
而就在这次获奖前,发哥刚刚经历了电视剧《上海滩》的一飞冲天和大屏幕票房失败被人戏称为票房毒药的大起大落。
1999年,周润发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连同那根稍稍向下倾斜、叼在嘴边的火柴棍。
小马哥成为周润发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香港电影划时代的银幕人物。
导演庄文强坦言:拍无双这部片就是想让现在的观众知道,周润发这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部无双电影中,60多岁的发哥,依旧身手矫健、面容紧致,举手投足间优雅帅气。一部影片简直成了他的个人时装大秀,西装儒雅,风衣帅气,马甲绅士,猎装硬朗,一如30年前的那个小马哥。
好身材的背后,是发哥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自律。他坚持爬山跑步健身,银幕上的从容、潇洒,其实是幕后对自己的一股狠劲儿。
吴宇森曾经爆料说,当年拍英雄本色时,叼火柴棍的动作是周润发自己设计的,他觉得这样显得更从容、潇洒。
庄导演透露说,这次拍无双枪战时,发哥每次拿两支机枪扫射都要记住开了多少发子弹,确保每一支枪都留一发。
发哥的解释是,最后一粒子弹打出来后枪会退膛的,那样拍出来就不好看了。
细微之处见真章,这个世界上任何看起来的毫不费力,都是背后坚持不懈与自己费力斗狠的结果。
无双里面,发哥扮演的吴复生说:“当主角的,都是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发哥在三十多年前就做到了。
(二)
天王转型
1999年,刘德华凭借《暗战》拿下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帝之位。彼时的刘天王已做了多年偶像,拍了近百部电影。
而作为四大天王里演艺事业起步最晚的人,在2000年前后,郭富城才开始进军影坛。
半路出家的郭天王,一路跌跌撞撞,直到40岁才凭借《三岔口》,以黑马之姿封帝,可谓大器晚成。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的是,郭天王年轻时的中分发型,曾影响了一代大陆少年的审美观。
那时满街满巷的少年们,梳着一丝不苟的中分头型,嘴里哼唱着《对你爱不完》,脚下还要扭几扭天王的酷炫舞步,才算是赶上潮流。
这个从台湾一支摩托车电视广告中走出来的中分头美男子,在出道的第一个十年就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天王偶像。
但天王还有更大的野心。
日复一日的发片、打歌、推新歌,在不断消耗着他偶像歌星光环的同时,也愈渐满足不了他在演艺事业开疆拓土的欲念。
千禧年前后,郭天王开始研究很多电影,看很多不同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然而,转型不易,一个青春偶像的转型更加艰难。偶像形象是他歌唱事业的财富,却成为演员事业的包袱。
因为放不下偶像形象,演员之初,他总演一些《浪漫樱花》之类的速食偶像商业电影,被认为没有演技,当不了演员。
通过参演《九一神雕侠侣》,他曾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只是郭天王不曾预料到,那是之后十余年里,他离金像奖最近的一次。
就像无双里他的老家仆对他说的:你永远成不了主角。
郭天王没有消沉。他只是默默转身,一再放低姿态,不顾形象深入研究角色,逐渐奉献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角色。
他演《C+侦探》里的私家侦探,穿越成《白银帝国》里的清朝商人,改头换面成《最爱》里的山区老农,尝试《寒战》里的高级警监,还有《西游记》系列里遮头盖脸的孙悟空、牛魔王。
为了演好《三岔口》里人物躲在车里监视仇家悲愤交加的一幕,郭天王在开拍前买了很多三明治,把自己关在酒店小房间里整整一天,反复吃,反复演,反复揣摩人物心理,直至最后吃太多三明治要到医院洗胃。
抛弃了俊俏的偶像面孔,舍弃了光鲜亮丽的歌星光环,跳出了简单乏味的花瓶演技,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他用实力再次赢得观众赞许。
所有的坚持都值得支持,所有的付出都终有回报。十年之后的2015年,郭天王凭借《踏雪寻梅》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
这次的无双影片中,他把一个双重人格的画家演绎得入木三分。
他既是疯狂暗恋邻居女画家而不敢表白的落魄画师,也是跟随大哥手无缚鸡之力一怂到底的弱鸡,他可以是复制不同画家名画的绝顶艺术高手,也可以是运筹帷幄暗中操纵伪钞帝国的一代枭雄,他还是有仇必报大杀四方的战神狂魔。
每一个眼神,都要体现出纠结在身上的多重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每一个动作,都要最恰当地符合出当时当地的人物身份。而郭天王通过细致入微的演绎,让我们相信了,他既是李问,也是画家。
庄导在拍完这部影片后,评价他说:我很惊讶,这些年他的演技特别好。
这些年,郭天王更懂得了,要让自己随时保持在放开的状态。
“就好像抓住什么不放一样“,郭天王的手在半空中张开后握拳:“抓着角色的性格,让思绪和人性本质不流失。“在一次访谈中,他是这样说的。
王者之路,伴随着的既有攻城略地的野心,还有极致追求艺术的自律。
王者无敌,也许天王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三)
港片还在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这是上个世纪港片最初进入美国时,纽约时报对港片的评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这是一句辱骂性的话语,而后来却成为对港片的高度赞誉。
拍摄无双的时候,发哥曾问庄导:导演,我会不会演得太过火了呢?
庄导回答:发哥,你就应该这么过火。
于是,这部电影就越拍越过火。
在香港电影最鼎盛的黄金时代,6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每年能够达到10多亿港币的票房,换算成现在是1100亿元,几部大卖的单片票房,换算成现在能达到100亿元。
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的香港给了电影市场资金支持,同时坐拥东南亚和台湾的广阔市场,港片票房不断飘高,电影行业形成野蛮生长之态。
那时,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那时的港片类型各异,百花齐放,有的故事结构精妙,有的构图风格大胆,有的剪辑凌厉精悍,有的情感深沉多变。
同期,也造就了一批大名鼎鼎风格各异的名导,包括胡金铨、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等。
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世界公认,港片在国际影坛自成一派、独树旗帜。
甚至有很多美国导演要学习借鉴港片桥段。比如《怒虎狂龙》(Tango and Cash,1989)照搬成龙《警察故事》(1985)其中两幕,鬼才导演昆汀学习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出现了一波美国电影香港化的现象。
但从90年代末开始,香港本土电影开始呈现颓势,“东方好莱坞”的名号已不复从前。
其中有经济和金融市场起伏的影响,也有传统社会秩序消解变迁因素,但更多的是港片突破创新的精神内核丢了。
偶尔闪现出个别精彩之作,其中就有2003年号称救市之作的《无间道》。它的编剧,正是这次无双的编剧兼导演庄文强。
兜兜转转20年间,港片历经浮沉,终于在这部无双中重新焕发别样生机。
作为一部香港警匪片,这部电影几乎集合了警匪类型港片所有经典模式:双雄人设、枪林弹雨之战、快节奏、黑白反转,在这部片子里一个没落下!
同时集结的,还有一代港片代表演员:周润发、郭富城、廖启智、方中信,这些熟悉又久违的面孔,仿佛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个老派港片的光荣岁月。
而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那股勇往直前匠心突破的港片精神,终于在这部电影中回归。
十年前,庄导用两天的时间,就写出了《无双》1万字的故事大纲。然而,就像电影里的天才画家李问,那时的他籍籍无名,写的剧本无人投资。
就连合作多年的公司合伙人麦兆辉都说:这个剧本风险太大,一旦被剧透就没有人看了。
还有很多老板劝他:不要再拍那种让观众烧脑的戏,我们现在进入笨观众的时代。
但庄导没有放弃,他认为没有笨观众,如果观众看不懂,那就是导演的问题。
他全力投入剧本的创作和完善之中,仅查资料做筹备,就花了十余年的时间。
电影也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制作假钞的复杂工序。从临摹、画纸、油墨、电板刻制,再到如何消除摩尔纹,如何调配变色油墨等等,过程复杂逼真,堪称专业。
由于造出来的美钞太过逼真,在完成所有拍摄后,剧组当场将道具全部销毁,并在电影结尾处加上“如今的美钞已不可能复制”,电影才最终通过审查!
“拍电影和造假钞差不多,都是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我只想做些别人没做过,甚至做不到的事,这样才对得起观众。”这或许就是庄导一直以来始终秉持的初心。
影片中,天才画家李问临摹造假的那幅作品,是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名画《骑士、死神与魔鬼》,画中的骑士坚定无畏地向着远山中的城堡进发,他是如此专注投入,以至于全然忽视了身畔魔鬼的环绕和死神的阻挠。
或许在庄导的心中,香港电影就是他要坚定护卫的那座城堡。
可能香港电影工业确实不复当年,但只要这样秉持匠心的香港导演还在,这样追求极致的香港影人还在,香港电影的创造力就不会枯竭,香港电影的风格和精神就永不会逝去。
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庄导信心满满:“人人都说港片已死,我都还没死,港片怎么会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