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的“套路”——从哈佛公开课说起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非常火,那还是前几年的时候了,后来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把他的课堂还原成书籍出版了。一直想看公开课视频,但是今天才真正看得进去——可能也跟自己的年龄增长有关。

课程一开始,迈克尔·桑德尔举出一连串道德上两难的问题——电车事故案、器官移植案等等,并指出,学习政治哲学,以政治哲学研究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由于哲学就是让我们面对自己熟知的事物,然后引导并动摇我们的认知,哲学让我们对熟悉事物感到陌生,不是通过提供新信息,而是通过引导并激发我们用全新的方式看问题,因此有两大风险,包括个人风险和政治风险:

1.一旦所熟知的事物感到陌生它将再也无法恢复从前,自我认知就像逝去的童真,不管你有多不安,你已经无法不去想,或是充耳不闻了。这一过程会充满挑战又引人入胜,因为道德与政治哲学就好比一个故事,你不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你只知道这个故事与你息息相关。——此为个人风险;
2.政治哲学可能使你们在成为更优秀的公民之前,先成为更糟的公民;因为哲学使人疏离现实、更有可能弱化行动力。——此为政治风险。

他说:面对上述风险,有一种典型的怀疑论的回避方式——刚才所讨论过的案例或者原则,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哲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都没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怎么期待通过一个学期课程就予以解决?多说无益,也无从论证。

对此,他驳斥道:诚然,这些问题已经争论许久,但正因为这些问题反复出现,也许表明,这些问题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无法解决,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们又是无法避免的。之所以它们无法回避,无法避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次次地在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怀疑论让你们举起双手,放弃道德反思,这绝非可行之策。

进而,他指出,本课程旨在唤醒学生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探索路在何方。

课程第二讲的开端,迈克尔·桑德尔展示了本课程的讨论方式:

1.首先在特定情况下作出判断;
2.然后试图阐明作出这些判断的理由或者原则;
3.然后面对新的情况时,重新检视这些理由或者原则;
4.根据新的情况修正这些理由或者原则;
5.最后,发现要在特定案例之下,让判断自圆其说、校正一再确认的原则之难度越来越大。

其次,展示了本课程争论的本质:

1.有时我们倾向于根据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外界的影响来判断其是否道德——这是后果主义道德推理。
2.有时不仅行为的结果使我们动摇,有时行动的后果固然重要,但道德的本质或者特性同样重要,有人甚至认为有些行为无论如何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即使这些行为产生了好的结果——这是绝对主义道德推理。

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桑德尔又举出了洞穴食人案等一系列疑难问题,一次次深入地吸引学生们不停思考、给出判断、修正前提……

迈克尔·桑德尔的课程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内容很重要,但是笔者认为,他提供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要——这是一种反复的演绎推理:

1.发现案例(小前提)
2.寻找原则(大前提)
3.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4.发现:结论与道德(或者大多数人的认知)不相符
5.寻找新的原则或修正原有的原则(对大前提的证成)
6.继续推理、修正,继而总结问题本质

这真是一条现成的法学研究套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学研究的“套路”——从哈佛公开课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