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为什么既不让魏延接班,也不让杨仪接班?

诸葛亮临终为什么既不让魏延接班,也不让杨仪接班?_第1张图片

杨仪能力是比较强的,资格也比较老。先说投靠了关羽,当时关羽还是宜都太守,关羽任命杨仪为自己的功曹,是级别不太高的属官。后来关羽派杨仪去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和他谈话,讨论了天下形势,杨仪应对如流,刘备很欣赏他,就任命他为左将军府兵曹掾。

当时刘备还在四川,没有称汉中王,以左将军的名义建立幕府,设置官属。这也就是现在研究三国史时经常说的霸府。这种霸府的机构设置类似朝廷,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不同的部门,比如司法,财政,军事,也就是对应的法曹,仓曹,兵曹,掾就是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

很多人在刚出仕的时候都有在这些部门担任掾属的经历,比如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都曾担任曹操的文学掾,姜维在降蜀后曾担任诸葛亮的相府仓曹掾。杨仪所在的就是刘备的左将军府兵曹,也就是主管军事的部门。所以,杨仪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文官,而是一直在军事主管部门工作。

刘备称汉中王之后,设置尚书令,由刘备比较信任的刘巴担任。杨仪得罪了刘巴,刘被刘备罢免了官职,一直但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才又启用了杨仪。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杨仪已经是诸葛亮的长史,说诸葛亮的相府官属中职位最高的。

杨仪的才干很不错,办事干练,效率很高,但是为人比较小气,又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刚好魏延也是这种性格,觉得自己骁勇善战,是诸葛亮时期蜀汉的第一大将,也是谁都不服。

诸葛亮临终为什么既不让魏延接班,也不让杨仪接班?_第2张图片

因此,两个人在诸葛亮手下共事,缺经常发生冲突,魏延经常拿着刀再杨仪面前比划,杨仪涕泗横流,也无可奈何,好在有费祎从中调和,菜能够各尽其力,各干各的事。两人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常说,如果杨仪和魏延能够和衷共济,就是最好的结果。

诸葛亮临死时已经察觉魏延有野心,所以预先做了安排,让当时军中职位最高的杨仪主持全军回撤到汉中,而安排魏延断后,并且嘱咐说,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杨仪就直接率军回撤,不用管魏延。

结果魏延果然不服,拒绝服从命令,并自己另外发布了命令,两人发生冲突。最后是魏延先率军向成都进军,杨仪率领大军在魏延后面,魏延烧绝阁道,阻止杨仪后撤,杨仪一边修复道路,一边继续领兵前进。两人还都上书朝廷,说对方要造反。

朝廷接到消息后,讨论结果是认为造反的是魏延,所以让蒋琬率留守部队出成都阻击魏延。魏延受到阻击无法继续前进,就被杨仪派来的前锋何平追上了,何平在阵前一番话,魏延军立刻溃散,魏延只好单身逃跑,被杨仪派人追上后杀死。

魏延的首级送到杨仪军中后,杨仪跳起来用脚跺魏延的首级,一边跺一边骂,庸奴!尚能作恶否?三国志里的细节描写多数比较简单,但是这里的细节描写可谓绘声绘色,杨仪的形象跃然纸上。杨仪一个鸡肠小肚的人的形象一下就出来了。

诸葛亮临终为什么既不让魏延接班,也不让杨仪接班?_第3张图片

本来杨仪以为自己能够在诸葛亮死后率军安然返回成都,又平息了魏延的叛乱,加上他资格又老,先后受到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重用,诸葛亮死后,当然应该轮到他来执掌蜀汉政权了。结果,诸葛亮的安排却并不是这样,而是让蒋琬继任丞相,杨仪则只担任了中军师。

杨仪对此自然不满,就跟来看望他的费祎抱怨说,早知如此,还不如他当初直接率军投降曹魏,怎么也不会比今天的结果更差。费祎听到后大吃一惊,马上上奏朝廷,后主将他贬为庶人,安置在汉嘉郡居住。结果他还是继续抱怨,后来朝廷又派人来抓他,他就自杀了。

诸葛亮北伐所率领的是蜀汉军队的精锐,所以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费尽心机,就是希望能够把这支军队又撤回到汉中,为蜀汉保存有生力量。而且,诸葛亮还要尽量避免这支军队的统帅权落到魏延这样的野心家手里。

但是,以杨仪后来的表现看,其实他和魏延半斤八两,也是和你注重个人得失,不够大度,不是做大事的性格。尤其是在后来居然抱怨说他当初如果投降曹魏就会如何,这显然是犯大忌讳的。如果她真的得势,接替了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恐怕叶会成为权臣。

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确实算得上为了蜀汉鞠躬尽瘁,不仅生前尽心尽力,在临终时还一箭双雕,让魏延和杨仪两个野心家否提前暴露出来了,并且把蜀汉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消除了两个蜀汉内部的潜在隐患,为蜀汉在诸葛亮身后仍然能够保持三十年的内部团结稳定做出就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临终为什么既不让魏延接班,也不让杨仪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