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媒体运营那些事

聊聊自媒体运营那些事_第1张图片

前些天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我发现自己做的书摘已经有四万字了,这段时间没有再做新的推送,而基本都在完成自己的一些阅读和思考。看的书多了,反而发现自己下笔的想法越来越谨慎了,曾经某些一直想要完成的文章,想要阐述的看法,因为看到了更新的观点,更全面的解答而自愧不如,对于一个仍处在二十岁阶段,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写出客观全面的文章,需要积累的还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没有在更新文章的原因。

我不是一个非常擅长写作的人,在没有做微信自媒体之前,一篇文章往往需要耗时很久去构思,当灵感真正涌现在脑海中的时候,才决定下笔。写《寒冬OR浪潮?互联网行业跨界融合我之见》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我,诸如“创客”、“众筹”、“工业4.0”还有当下的一些新闻报道都不是孤立的元素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互联网跨界发展的宏大体系而存在着,他们之间会有很大的联系,再加上自己那段时间对于自己专业的反思,才在那个结点完成了这样一篇文章。写《高城之下,四年之约》的时候,刚刚经历高中向大学思维的转变,又听到了党员老师启发性的讲座,才有感而发,完成了个人规划的文章。写《面向未来的嵌入式系统——狭义与广义的对决》时,我似乎是积攒了几个学期压抑在心底的对所学知识体系的怀疑和对专业发展的思考,才在寒假闲暇之余灵感一瞬间迸发,进而完成了文章的写作。

纵观从小到大所有自己认为写得还不错的文章,无一例外是在蕴藉,思考了很久之后才下笔完成的。无论成长到了哪一个阶段,一篇严谨的文章写作都应该是花费相当多时间前期思考而完成的,只是小的时候,我们习惯从思维的一点或一条线上看问题,长大之后由于点、线进而到面的扩充,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加之不断增长的知识和阅历,会使得构思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逐渐缩短,但这仍需要一个人体内大量的知识积累加上良好的写作技巧才能完成,或许你也可以称之为“写作的客观规律”。

在开始试水自媒体之初,我也曾沉迷于各种自媒体运营之道,各类文章吸粉所谓“攻略”等等,也看了很多所谓朋友圈爆品文章的案例,然而我却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归根结底,现在很多市面上所讲的内容运营,都是在教授你写作的技巧,教你如何用唬人的标题,吸引人的开头和反转的文章来吸引眼球,以达到转化粉丝,完成爆文的目的。让我们回到好文章的公式:一篇好文章=丰富的知识积累 + 良好的写作技巧,良好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文章本身无发为读者真正带来知识的获取和启发性的思考,这样的文章写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也曾迷失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订阅用户数和文章阅读量数字中,也曾因为不能实现定期高质量的文章推送而感到苦恼,后来我想明白了,违背了写作的客观规律,为了推送而推送,甚至运营公众号的重心已经到了不再是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而是如何提高粉丝数量和钻写作技巧的角尖,自媒体人疲于变换花样推送,读者疲于在点击后无法获取有效信息的文章上浪费时间,看似数据漂亮,实则耗费双方的时间,这样做值得吗?

当然,这样说也不是要把自媒体一棒子全都打死,2016年,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付费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获取某种专业性的知识,或掌握某种货真价实的技能而花钱购买服务,当代人的思想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好的文章,好的知识总归会获得大众的认可。

还记得去年十二月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反复强调,微信是一种工具,包括后来发布的小程序,也标记上了“用完即走”的哲学,为的就是对现在的“手机鸦片”潮流做一点小小的抵抗,把用户从手机屏幕前拉出来,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多一点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所以2017年,我也打算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做自媒体半年有余,曾经因为推送频率的问题丧失过对写作的兴趣,我庆幸我已经从这样的无效推送中解脱出来了,未来,公众号仍然会关注我在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感悟,思辨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思考,以及后文提到的文艺复兴人理论的研究,仍然会坚持低频率的原创文章推送,尽量在自己写出思路清晰,有启发性的文章之后再推送给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多做一些有效阅读,高质量的阅读。另外,我也想做一点减法,由于公众号已经作为自己的一个类似于个人博客的形式而存在,如果您觉得我的文字对您造成了困扰,或者您打算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阅读,可以点击公众号首页的“不再关注”按钮取消订阅,韶阳衷心地感谢您一直以来对于公众号的支持与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自媒体运营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