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明,北方到处都有降雪,南方到处降雨降温。头晚还热得像夏天的成都,半夜竟刮起8级大风。疾风骤雨一次次把门窗扑打得嘭嘭响,让习惯了杨柳扶风的成都人,惊为妖风。于是,除了惯常的出行堵车,这个清明,又平添了许多故事。
清明节,本来就是讲故事的日子。
人们对清明节的认识,就是在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升华。每个人,总是先跟着老辈人去扫墓、祭奠,听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清明故事、先辈故事,然后自己又带着晚辈人去扫墓、祭奠,讲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清明故事、先辈故事。再后来,一辈辈人自己也就成了故事。
家家的故事,都是家族的起承转合。客家人,一不注意,就要追溯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庄;湖广填四川的,多半会记住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其实谁都知道,客家人,源自北方诸省;填四川的,祖籍也是遍及湖广各地。故事久远得哪怕有些模糊,讲的听的,却总是满身心的虔敬。
血脉的认同,亲情的感觉,文化的濡染,风化的存续,就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在肃穆隆重或者走过场般简陋的祭扫中,永续。
据说,清明祭扫之俗,大盛自唐朝始。唐人的清明祭扫,想来该是很庄重的、仪式感很强的。倒不是说唐朝有过贞观、开元之类的盛世,“仓廪足而知礼节”。有据可查的是,唐朝把清明及清明前的寒食,确定成了正式的官方节日,专门要放假且假期一再延长,最后长达七天。节日期间,皇家与百姓,都要祭扫先人陵墓,官府还要祭拜古圣先贤。
唐人熊孺登《寒食野望》说:“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孟浩然《清明即事》则道:“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首先从态度上看,唐人就是很重视的。尽管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好时节,假日里也免不了踏青赏春之乐,但是追思先人,愁思总是免不了的。
杜牧这人,给人的感觉好像总有点吊儿郎当。但清明在他笔下,也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算是给清明的氛围,定下了个千古不易的调子:哀愁。
作为最著名的清明诗,杜牧《清明》有过多少粉丝,恐怕无法统计。有人曾把《清明》略加句读,改成了一个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
(人物场景)纷纷路上行人。
(情节)欲断魂(人物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人物)遥指:“杏花村。”
还有的改法是——
(时间)清明时节。
(人物场景)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情节)(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酒家)遥指杏花:“村。”
改编虽是戏作,杜牧在短短几句的诗作中,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清明故事,却是不假的。
说到清明故事,就不能不说到寒食,说到介子推。有人说,清明祭祀之俗起自西周早期,经官宦人家引领,民间相沿成习。而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寒食、清明均与晋文公时的介子推故事有关。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去国流亡19年后,终于回国登上王位。一批长期追随他的铁粉,于是大都得到封赏重用。其间,偏偏漏掉了一个介子推。或许是感觉自己对晋文公已不再有多少助益,介子推悄悄卷起铺盖,跑到绵山上隐居起来。此后,无论晋文公怎么敦请,再也不肯出山做官。情急之下,晋文公干脆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曾想,铁了心的介子推,干脆爬上树让火烧死,终归没有出山来。介子推蹲过的这树,后来让追悔莫及的晋文公做成了木屐,成天穿着。思念介子推了,就“贤哉足下” 、“贤哉足下”地对着木屐念叨。中国语言中,由此 有了“足下”这个对人的敬称。烧死介子推那天,晋国从此全天禁绝烟火,并逐步演变成了通行整个华夏大地的寒食节。而晋文公后来上山祭奠介子推的日子,就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是否与介子推有关,不得而知,但是清明确实与寒食有关。祭祀扫墓、踏青折柳、荡秋千放风筝这些清明风俗,都在寒食节前后,一般认为这其实是寒食风俗。随着寒食节的逐渐淡化,才统统被认作是清明风俗了。
不过,考虑到寒食是禁火的,个人认为,寒食祭扫与清明祭扫,可能并不同源,只不过后代殊途同归而已。抛开古代年年春季去旧火另起新火的习俗,寒食节,起码要禁火一天,较长时期内,许多地区是禁火三天甚至一个月。所以,寒食的祭扫,肯定不能焚烧纸钱冥币——自然,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本来也无纸钱可烧,但不见得没有别的什么焚化物品。清明的祭扫,许多地方,却是有焚烧纸钱习俗。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说,“风吹旷野纸钱飞”,这个纸钱显然没有焚烧过。唐代张继《闾门即事》说,“清明几处有新烟”,宋朝高菊卿《清明》说,“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这里说的清明纸钱显然即是焚烧过的了。
尽管今天不再有寒食禁火之俗,但寒食、清明,作为前后相连的两个节日,同样是祭扫先人墓地,历史上礼仪习俗有别,应该是明确的。
这就如不同地域,清明祭扫有不同的礼仪习俗,也是肯定的。比如四川地区,祭扫都是在上午,下午则忌讳祭扫;清明前可以祭扫,清明当日中午之后,就不可再有祭扫活动。
清明和寒食,不管习俗是否同源,其精神同源是肯定的。介子推的傲岸风骨,晋文公的砥砺奋进,种种源远流长的正能量,过清明祭扫的形式,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再代代传承下去。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之后,乡村四月无闲人,昼出耘田夜绩麻,有得忙。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在提醒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儿女各当家,须得不误农时。
既要庄重地缅怀先辈,又要尽情地享受春光。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更要立足现实,抓住当下。这,可能才是清明最根本的东西。清明,真是典型的中国式节日。
是节日,又是节气,是文化,又是科技,既要讲究传统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又要注重现实生活层面、物质层面。清明,仅此一端,就够浓浓的中国风。
1�0��/X�Q��